從哥貝克力石陣遺址(Gobekli Tepe)猜想史前文明

哥貝克力遺址(G?bekli Tepe),1994年由德國考古研究所的 Klaus Schmidt發掘,遺址時間跨度從BC7560到BC9130,比埃及金字塔還要早7000年,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大型石陣建築,改變了我們對史前時代的認知。哥貝克力遺址提供了新的考古事實和線索,同時帶來更多的未解之謎,讓人類再次思考一直以來的困惑:什麼力量驅使史前人類組織起來建造驚人的建築工程? 祭祀、神廟和圖騰崇拜如何起源? 從漁獵游牧到定居生活的轉變如何開始? 這些史前建築和所代表的精神意義如何影響後期人類的歷史進程?

哥貝克力(Gobekli tepe)遺址分三層,最早的第三層時間跨度為9130-8800 BCE,這一時期的石陣規模最大,後期石陣規模越來越小,石陣由圓形環繞的T型石柱組成,中間兩個大的石柱刻有人的手臂和衣飾,一些石柱刻有禿鷹、野豬、蠍子、蜘蛛、蛇等浮雕,最大的一塊T形石柱重達16噸。雕刻這些石柱並將其從附近的採石場搬運過來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需要成百上千人的協作,同時還要能夠為他們提供足夠的食物。

考古學家還未在哥貝克力石陣中找到人類永久定居的證據,也還沒有發現墓葬和墓穴,不排除人們在附近的地區居住,而選擇特定地點建造神廟。遺址位於一個極其乾燥的山頂上,周圍的山峰和南部的平原盡收眼底,考古學家在距離此遺址200公里周圍的定居點也發現了與哥貝克力石陣相似的石塊,且上面也雕刻著相似的符號和圖形。哥貝克力石陣就像是一座大教堂,而其它的是地方教堂。周圍的人們可能會在這裡聚會、敬奉神靈,建造新的神廟,舉辦盛宴。是什麼原因促使史前漁獵採集的人們聚集在一起並建造石陣?

地質研究表明在公元前12000年前發生了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climatic event),在公元前10.800–9.500年間發生了地球突然降溫事件,推測是彗星撞擊地球所致,撞擊直接造成北美大型動物和克勞維斯人滅絕,並使地球平均溫度降低7度,低溫氣候延續了上千年。這個事件和時間段與哥貝克力遺址的時間和特點緊密關聯,可能的推測是:地質和氣候的變化促發了人類的定居農業和信仰系統的建立。 遺址處於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河上游地區,眾多的溪谷河流成為那個乾冷時期人類的庇護所,由於氣候變化和獵物的減少,之前流動的人口聚集到這個地區,並逐漸發展出必要的禮節和儀式,人們開始培育穀物馴養家畜作為食物來源。基因研究表明Gobekli附近的Karaca Da?遺址是目前所有培育穀物的起源地。

Schmidt認為哥貝克力石陣是石器時代的聖殿和宗教場所,一個石陣可能構成一座神殿,T型石柱代表特定人或神祗的形象,也許是一種對死者的崇拜,大的T型石柱代表祖先,石柱上的動物形象是保護死者的。這種早期崇拜或許是各種信仰系統的起源,比如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神祗與神廟和聖殿緊密聯繫在一起,蘇美爾人一直相信認為農業、家畜、紡織都是從聖山Ekur帶給人類的,而最早的文明開創者蘇美爾人據研究可能是從北方沿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河來到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

這個初步的邏輯如果成立,那麼可以設想:氣候和地質變化促使周圍地域內的人類聚集並開始定居農業生活,同時人群聚集促進了交流和規則禮儀的制定,由祖先崇拜演變為神祗信仰體系,神殿和大型建築的建造強化了信仰體系和組織形態(層級結構),構成了早期文明基本形態和精神的原型。當氣候轉暖,人們開始遷徙散布開來,由兩河流域發源地開始,文明的種子向四周散播,一些人群習慣了農業生活成為真正的農夫,有些人群善於飼養家畜,變為游牧部落沿廣闊的歐亞草原散步開來。值得注意的是聖經記載的伊甸園就在這個地區。

這批來自安納托利亞的早期文明種子與其它地區的人類融合,帶來了新的生產方式和文明要素,改變了文明的進程。新石器時代的農夫們主要在大河流域活動,沿兩河下遊方向蘇美爾人發展了最早的城邦文明和塔廟文化,沿地中海東岸、黎凡特到尼羅河,最終發展出輝煌的埃及金字塔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的建立者也許是來自中東尋找大河和耕地的農業殖民者。游牧部落沿著草原擴散,越過歐亞大草原、西伯利亞,直到美洲,游牧民族遷徙不定,他們無法建造神廟,但草原石柱、石棚墓葬和薩滿儀式或許同樣源自早期的石陣文化。

推薦閱讀:

搞考古的有碰到過邪門或者靈異的事嗎?考古有什麼禁忌沒?
[考古日報Vol.118續1]窺見「萬園之園」曾經的氣派——圓明園遺址最新考古發現披露
穿越千年時空的春之童話—《尹灣漢墓簡》:你好啊,親愛的。
博物館事業對當地發展有哪些積極作用?
連骸骨都沒有,科學家是怎麼知道曹操和他的太監爺爺是一家人的?

TAG:史前文明 | 考古 | 人类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