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從地面開始

//所以我就更了……

前面的內容講了星際轉移的一些內容,而幾乎所有的航天器的發射地點都是地球。雖然「阿波羅」系列宇宙飛船的登陸器是從月球上發射的,但依舊無法改變航天器是從地面發射的事實。

就地球表面發射而言,從地面到入軌的這一段開始的路程雖然很短,但實際上是航天器耗能最大也是最危險的一段路程。因為這一段路程不僅要穿過地球大氣層,還需要進行必要的姿態控制,同時,發射質量幾十噸到幾千噸的火箭也是一個十分巨大的燃料庫,稍微出問題就是一場盛大的煙花表演。因此,這個內容也是十分重要的。

火箭在發射到入軌這一整個飛行的階段中,可以區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火箭發動機啟動動力,推動航天器向太空飛行的階段,由於這一階段的主要動力來源是來自火箭主體,因此稱為「主動段」或「加速段」;第二個階段就是火箭發動機燃燒完畢,航天器受地球重力作用進行滑行的階段,由於這一階段的主要動力來源已經失去(或者暫時靜默),因此稱為「被動段」或「自由飛行段」。

這一點在彈道導彈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在不考慮末端機動的情況下,彈道導彈在主動段加速完畢之後,即進入被動段,再入大氣層,直到命中目標為止。在整個發射過程中,就僅存在這兩段。

當然我們要發射的是航天器,進入被動段之後,如果不及時啟動發動機進行加速的話,我們的航天器也是不可避免地要面臨再入大氣層而隕落的命運的。在上圖中,最後我們又有了一個加速段,就是為了最終入軌。

就整個發射流程而言,由於被動段是依靠衛星慣性前進的,因此我們是不希望在主動段結束後,衛星還在大氣層內,因為這意味著衛星還需要受到空氣阻力的作用,不利於入軌。「長征五號遙二」運載火箭的發射失利,可能就是因為在損失一台芯級發動機導致推力不足,因此在其主動段結束後,火箭整體依舊在大氣層內,最終導致衛星於太平洋滅失。

因此,我們希望主動段能在大氣層內進行,而且由於空氣阻力在高速的情況下會隨著速度增加而迅速增加,由此帶來的動能損失以及熱效應將對航天發射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同樣希望火箭能儘可能地快速衝出大氣層。

但事情也不會這麼簡單就完了的。運載火箭為了儘可能地增大運力,其結構質量往往佔比很小——這也就意味著火箭實際上是比較脆弱的,因此我們也不能讓其進行過大的機動。這也意味著直接上去,暴力轉向,是不可能的。

對於某魔法遊戲而言,能做眼鏡蛇機動的運載火箭,在實際中顯然是……

火箭在大氣層內飛行的時候,其受力如圖:

其中,v為火箭飛行的切向速度,D為火箭受到的空氣阻力,Mg為火箭受到的重力,Mn為火箭受到重力的向心分力,θ為火箭飛行方向與水平的夾角,T為火箭產生的推力,δ為推力與火箭運行方向的夾角,L為火箭受到氣流作用而產生的升力。

由此,有火箭的切向運動方程:

frac{dv}{dt}=-frac{D}{M}-gsin	heta-cfrac{dM}{dt}frac{cosdelta}{M} ,式中c為發動機噴氣速度。

又由於軌道是彎曲的,因此按照曲率定義,假設s為火箭運動距離,則有 frac{1}{R}=frac{d	heta}{ds}

得到火箭向心加速度 frac{v^{2}}{R}=v^{2}frac{d	heta}{ds}=vfrac{ds}{dt}frac{d	heta}{ds}=vfrac{d	heta}{dt}

由此,有火箭的徑向運動方程:

vfrac{d	heta}{dt}=frac{L}{M}-gcos	heta-cfrac{dM}{dt}frac{sindelta}{M} ,式中c為發動機噴氣速度。

一般而言,地面起飛的火箭,其初始θ值為π/2,初始時間t=0

那麼為了轉向,我們需要令 frac{d	heta}{dt}
e0 ,此時 delta
e0 ,也就是說,此時我們需要對發動機的推力方向進行調整。

為了進行說明,我們將切向運動方程變形:

dv=-frac{D}{M}dt-gsin	heta dt-ccosdeltafrac{dM}{M}

由於我們需要對cosδ進行改變,而δ可以變得很小(因為發動機推力很大,微小的改變就能帶來比較明顯的偏轉)。因此cosδ可以認為是1。

將上式積分,有:

int_{0}^{v}dv=-int_{0}^{t}frac{D}{M}dt-int_{0}^{t}gsin	heta dt-int_{M_0}^{M}ccosdeltafrac{dM}{M}

顯然可以得出:

v=-int_{0}^{t}frac{D}{M}dt-int_{0}^{t}gsin	heta dt+clnfrac{M_0}{M}

注意到了嗎,最後一項就是我們熟悉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

以上的計算是針對一級火箭的,如果是多級火箭的話,我們就相當於在一級火箭的基礎上再進行累加,從而可以得到:

v_n=sum_{i=1}^{i=n}{c_ifrac{M_0^{(i)}}{M^{(i)}}} ,值得注意的是, M_{0}^{(i)},M^{(i)} 隨著i的變化而變化。

那麼在整個火箭熄火的時候,末速度有:

v

那麼現在繼續討論前面兩項。

就第一項阻力而言,我們知道阻力D與火箭橫截面成正比,而質量M又與火箭體積成正比。

因此它們的比值就是1/長度。

那麼我們可以得出,火箭越大,其受到的阻力的影響越小。

運載火箭高度基本為幾十米到一百多米,因此這個影響是比較小的。

而且火箭在起飛的時候,速度是一個逐漸增加的過程。往往低速段在大氣層內,等到火箭的速度足夠大的時候,其往往已經飛出稠密的大氣層了,因此就這點而言,阻力的影響也是比較小的。

就第二項重力而言,我們可以模擬情景,簡單計算一下來加以闡明。

現假設一火箭,自起飛(T=0)至T+7s時垂直飛行,在T+7s至T+87s開始轉向,勻速轉至π/6,T+87s至T+160s保持速度方向不變,並於T+160s熄火(此時已飛出大氣層)。

那麼我們來進行簡單的計算,將數字代入即可。

gint_{0}^{160}{sin	heta}dt=gint_{0}^{7}{sin	heta}dt+gint_{7}^{87}{sin	heta}dt+gint_{87}^{160}{sin	heta}dt\=gint_{0}^{7}{sinfrac{pi}{2}}dt+gint_{7}^{87}{sin	heta}dt+gint_{87}^{160}{sinfrac{pi}{6}}dt\=7g+gint_{7}^{87}{sinfrac{dt}{d	heta}}d	heta+frac{1}{2}(160-87)g\approx(7+66.1+36.5)g=1074m/s

一般我們認為,重力與阻力因素加起來的速度損失至少為1100m/s左右。

這也是為什麼第二課的題圖中,dv表的第一圈,地面到低地球軌道(LEO)需要9000m/s的速度增量,而不是第一宇宙速度的7900m/s。

つづく……


推薦閱讀:

全球首發火箭成功了,絕密衛星卻丟了?
文昌航天發射中心投入使用後其他幾個發射場會怎麼安排?
為什麼航天飛行如此複雜和成本高昂?
這個月天舟啥時候發射?
如果台灣人成立像SpaceX那樣的火箭發射企業,接國際訂單的時候,是否像中國大陸受ITAR的制約?

TAG:航天 | 运载火箭 | 火箭发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