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進步總會帶來失業,面對AI的競爭,我們準備好了么?
8月23日,素有「股市風向標」之稱的金購中心迎來了一隻能「刷臉貸款」的人工智慧牛。憨厚的外形,讓人想起之前屹立於此地讓瘋狂跳水的股市瞬間翻紅的「融七牛」,媒體稱「轉運神牛」。據悉,他們同屬融360。這個升級版的「智能牛」此次殺回金融街,成為新的金融網紅的同時,也引爆了業內人士的廣泛討論。
隨著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很多行業的很多崗位,都開始出現了AI的身影,融八牛隻是一個縮影罷了。於是,關於人工智慧與人類智能的話題也再次升溫,比如羅振宇在跨年演講中便提到「再殘忍的資本家好歹要剝削工人,人工智慧時代可能讓人們連這個價值都沒有。」所以,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的工作崗位嗎?面對AI的競爭,我們準備好了嗎?
技術進步總是帶來失業問題,腦力勞動者不再安全
技術的發展總是帶來失業,隨著新技術的問世,社會上現有工作的數量、類型和組成都要發生改變以適應新技術。
在工業革命時代,依靠能源和電力,人類發明了節約勞動力的內燃機和各種機器,人力勞動逐步被能源所取代。如凱恩斯在《我們後代在經濟上的可能前景》一文中所稱,
「一種新的疾病正在折磨著我們,某些讀者也許還沒有聽說過它的名稱,不過在今後幾年內將聽得不想再聽——這種病叫做由技術進步而引致的失業。這意味著失業是由於我們發現節約勞動力使用的方法的速度遠遠超過了我們為勞動力開闢新用途的速度而造成的。」
近年來,隨著數據和算力取得重大突破,深度學習引領了本輪AI發展潮。當前,企業已經開始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實現特定業務的自動化,甚至開始取代特定崗位,如客服聊天機器人、物流挑揀員、身份驗證安保員甚至司機、信貸審批員等等。人們堅信,AI相關成果必將被應用於各行各業,深層次改變經濟運行模式和人們日常生活,一個新的世界即將到來。
2013年,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未來20年內,美國有47%的工作將受到自動化的影響,作者預測,人工智慧的發展將經歷兩個大的「浪潮」:
「在第一次浪潮中,運輸和物流業的大部分工人、大量的行政工作人員和生產領域的勞動者可能會被計算機取代。在第二次浪潮中,所有涉及手指靈巧度、反饋、觀察和有限空間內操作的任務都將受到人工智慧的影響」。
第一次浪潮顯而易見,第二次浪潮在電子競技這個虛擬空間內已經有所展現。近日,針對OpenAI擊敗Dota2頂級玩家,前谷歌大腦團隊成員Denny Britz分析原因時提到:
「技能的施放,人類玩家必須緊盯屏幕,並且估算與對手之間的距離;而AI知道確切的距離,並且能立即決定是否施放技能。……AI可以立即作出反應,人類不行。比如,比方,一旦對手逃離攻擊範圍,AI可以立刻取消攻擊命令。」
日本經濟新聞和英國金融時報在實施了共同研究調查以後,他們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全部820種職業、2,069項業務(工作)中,約710項工作可被機器人替代。
金融業,AI的樂園
這項遍布各行各業的自動化趨勢下,金融業非但不能倖免,反而是AI的樂園。深度學習能夠利用大數據來優化決策引擎,只要擁有某一特定領域的海量數據,就可以利用深度學習技術訓練機器去持續優化單一目標,比如人臉識別精準度最大化、贏得圍棋比賽等等。就金融領域而言,數據積累豐富、目標邊界清晰,天然適合引入人工智慧技術。
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今年1月推出的一份報告中稱,金融和保險領域的工作,有43%的可能性會被自動化替代。在金融業內,AI現在已經可以部分替代櫃員、客服、大堂經理、諮詢顧問等崗位職責,銀行網點的智能機器人、融360推出的「融八牛」等,都是相關的探索。對於交易員、信貸審批員、理財顧問等看上去更具技術含量的崗位,也開始出現被AI替代的趨勢。
2017年1月,高盛首席財務官馬蒂·查韋斯(Marty Chavez)在哈佛大學的一次研討會上提到,2000年,高盛在紐約總部的美國股票交易櫃檯僱傭了600名交易員,根據投資銀行大客戶的訂單買賣股票。如今,他們只剩下了兩個股票交易員,剩餘的工作被自動交易程序接管了,程序則由200名計算機工程師支持。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相比人類操盤手,人工智慧不僅出錯率低,還不放假休息,成本也極低。所以,繼交易員崗位之後,高盛正探索將包括貨幣交易以及投行的一部分業務項目都在朝著自動化的方向邁進,比如探索將IPO過程中約146個步驟進行自動化...
風險管理一度被視作銀行業中含金量最高的崗位,現階段也出現了顯著的自動化進程。風險管理包括目標設定、事項識別和風險對策三個關鍵因素,其中,事項識別(風險識別、風險計量等)和風險對策(風險定價、風險監測、風險控制等)的數據驅動趨勢越來越明顯。在一個標準化的授信審批流程中,債項評級、押品評級、授信額度及定價等均可以通過大數據風控模型直接得出,而貸後管理很大程度上也可以通過負面信息引擎、風險預警模型、基於物聯網的押品管理等減少對人力的依賴。
此外,智能營銷、智能投顧等領域的自動化趨勢也愈發明顯。諮詢公司A.T. Kearney曾預測,美國2020年智能投顧市場總規模將達2.2萬億美元。而在中國,到2020年智能投顧管理資產規模預計超5萬億人民幣。
面對機器的競爭,我們真的準備好了么?
機器取代體力勞動,雖然帶來失業問題,但在情感上大家都是容易接受的,畢竟,那些單調的、無聊的、令人不快甚至面對危險環境的工作,還是交給機器來做更好一些,人類應該享受更美好的事物。比如,特斯拉CEO馬斯克便提到,自動駕駛汽車一旦普及,讓人類開車將變成不道德的行為,「這太危險了,你不能讓人去駕駛一台兩噸重的死亡機器」。
那麼,AI取代腦力勞動者,我們又該從哪個角度去理解和接受呢?僅當我們能夠提供其他選擇時,擺脫不好的工作才是可取的。問題在於,我們能夠提供的選擇可能是有限的。
工業時代,體力勞動者也可以通過向腦力勞動者轉化謀得新的工作,因為機器沒有智慧。而隨著人工智慧的到來,人類可能沒有了退路。《未來簡史》作者赫拉利曾經對此作了解讀:
「人類此前有過這樣的疑慮,比如自動化會讓人們丟掉工作,而這種情況其實並沒有出現。但是,這一次的技術演進可能與以往不同,有兩個原因,一是人類有兩方面基本技能,體力和交流,過去的自動化只是替代了體力部分,人類還有交流這個技能可以固守,而現在人工智慧則在交流技術層面與人類展開競爭,屆時人類沒有第三種技能可以從事;二是變化的速度正在加快,即使有新的工作機會,最大的一個困難在於技能的再培訓,也就是人類的能力再造。」
普遍的觀察認為,大力發展工匠經濟是人類在AI大行其道時用於自處的選擇。所謂工匠經濟,是指那些非機器驅動、非同質化、依靠人類創造力和互動的產品和商業模式的回歸。的確,工匠經濟大有可為,只是,相比大眾經濟,工匠經濟畢竟是小眾化的。此外,工匠經濟對人才的要求更高,從流水線工人和標準化技能到個性化、創新精神,這種轉變很難一蹴而就。
也許,我們是時候好好改變對下一代的教育模式了。工業化時代,我們給學生設計標準化的課程,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工作中標準化的管理和流程;而在工匠經濟時代,我們要學會教給學生們如何進行創造,如何保持與眾不同,相信,這也是個挑戰。
所以,面對AI的競爭,我們真的準備好了么?畢竟,就業問題,不能僅僅依賴美好願望的安慰劑來解決。
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 微信公號:洪言微語
——————————————————————————————————————
PS:歡迎去我的LIVE分享頁,系統了解 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 相關知識
推薦閱讀:
※科學家吳恩達辭職,驚動了周星馳
※股票炒作路線,各產業鏈結構圖總覽
※Smart Beta VS Smart Alpha
※Google發布會,宣布人工智慧黃金時代來臨?
※負狗半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