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3個小故事: 該怎麼糾正孩子的壞毛病?

1.

小朋友有了活動能力,但還不是特別利索的時候,是家長們最頭大的時候。因為這時候的孩子,已經覺得自己想飛了。

年糕具備移動自己的能力之後,我們就開始教他,在床上或者沙發上的時候,用腳來落地。小心謹慎的他,很順從,每次用小短腿在那夠啊夠啊,可愛極了,也很安全。

等小短腿長成歐巴腿了,人家就開始想著換個視角看世界。非要頭先下來(然而手根本撐不住脖頸和上半身),每次都是大人們火急火燎地衝上去,一邊保護他的小腦袋,一邊說「哎呀太危險了,寶寶這樣不可以啊。」

根本不聽,我想,他還不理解什麼是危險吧。

再一次,他挑戰「危險」這個辭彙的時候,我就把他帶去了房間。

房間里黑咕隆咚的,一點也不好玩。寶貝想要出去。

我坐在地上,抓住他的胳膊,一字一句的說「用 你 的 腳 下 來,不能用頭先下來。」

他完全不想聽,一心只想往外沖。

「用 你 的 腳 下 來,不能用頭先下來。用頭下來的話,你會受傷,受傷了媽媽會傷心,你知道嗎?」

聽到媽媽會傷心,他安靜了一點。我又重複了一遍,然後我們一起出去了。

之後的兩天,他重複危險動作,我就重複「帶到房間,不準出去,聽媽媽講安全守則」的系列動作。我說的那些話,他未必真正聽進去了,但是「用頭下來就會失去玩的自由」這件事情,他肯定已經清楚了。

之後,我們家就再也沒有討論過這個問題。

2.

把飯菜扔到地上,幾乎是每個孩子都愛乾的。

年糕還小的時候,也經常把勺子扔到地上。一邊扔,一邊興高采烈地觀察。這個過程,我知道他在探索「扔」這件事情,也在學習「因果關係」。我沒有過多地干預他,只是會在撿起來的時候說「勺子是用來吃飯的,不是用來扔在地上的」。

終於有一天,探索夠了,不扔了,哦也。

然而養孩子這事兒就是個輪迴。

慢慢長大了,學會自己吃飯了,早就明白「扔」是怎麼回事了,又開始扔勺子扔不想吃的菜,一邊扔,還一邊很挑釁地看著我笑。

一次,我就默默地撿起來,擦乾淨,還給他。

兩次三次,我也不動怒。等到他吃好了,下餐椅,「把剛才自己扔的東西撿起來」。

他很遲疑(本來就比較怕臟,平時也從來不幹這些)。

「把自己扔在地上的飯菜撿起來,扔到垃圾筒里去。」我很堅定。

「奶奶撿。」他看著自己的小汽車。

「不是奶奶扔的,奶奶不撿。把地上弄乾凈了才可以去玩。」我蹲下來,擋在他前面。

年糕看了看我,走過去撿起一塊菜,扔到另一邊的垃圾桶里去。這樣往返三次。

「好了,洗乾淨手,去玩汽車吧。」

3.

每天睡前,都要刷牙。

年糕躺下看一集動畫片,媽媽幫刷牙。你說孩子不愛刷牙?當然不愛,但衛生的規則是家長定的呀。

刷完牙,去衛生間漱口。

他有個很不好的習慣,喜歡吞漱口水。雖然我們準備的都是白開水,但嘴裡殘餘的牙膏沫也跟著一起吞下去了。

為了讓他自覺把漱口水吐出來,我他爹各種想辦法。

「看爸爸,咕嚕咕嚕,噗一下,是不是很酷?」

「來,瞄準,像爸爸一樣,把水噴到水池的最中間!」

「來,跟爸爸比賽,看誰噴得遠!」

基本上都奏效。

然後孩子越大越頭疼,玩膩了,又開始「咕咚」。

奶奶見狀又要發火,我默默攔住,表情平和地拿走了iPad,「媽媽說了,漱口水是不能吞下去的,年小糕今天吞了漱口水,不能看動畫片了。」(我們的約定是刷牙的時候一集,全部洗漱完了再看一集。)

當然是又哭又鬧,眼淚鼻涕一大把,我抱抱他,「不能看動畫片很傷心是嗎?媽媽也覺得好遺憾哦。不過我們有約定的呀,漱口水要吐出來的。明天我們好好漱口好嗎?」

後話:

正面管教到底是什麼呢?我理解的核心思想就是,不用打罵,讓孩子知道什麼是「規則」。

不打罵,怎麼能讓他「聽話」呢?很簡單,就是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比如做危險動作,就要被限制玩耍的自由;比如亂扔東西,要自己撿起來;比如吞了漱口水,就不能看動畫片。

我堅持認為,養育是有方法的。用對了方法,自然可以事半功倍。而發脾氣和打罵,就是最無能的家長才會用的方法。

有的家長會說,我試了啊,一兩次有用,時間長了就忘記了怎麼辦?

一個成年人的好習慣,都需要不斷地提點、實踐、重複,才能把品行長在身上,更何況還是個孩子?忘記了,就再來唄!

人性本「惡」,自私、任性、不斷試探大人底線就是孩子本身就有的樣子。

家長是用來幹什麼的?家長的職責,是幫助孩子長成一個更好的樣子。

這個世界很公平,沒有什麼天使寶寶,天使寶寶的背後是有教養的爸媽。

同樣公平的是,這世上也沒有什麼熊孩子,熊孩子背後總有熊家長。不信你看。


推薦閱讀:

關於「人可以有多壞」那些評論。?
就想問問馮小剛,出軌的要是你老婆也當不知道嗎?
出生18天就死於親吻!這些時候千萬別親寶寶
家庭條件不好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快結婚了,對方的哥哥是吸毒的,該怎麼辦?

TAG:儿童教育 | 家庭 | 亲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