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沒有希望的人生?
小莉剛認識了一個男孩,也許被她的美貌所吸引,男孩很快地展開了追求攻勢。小莉不太認可這個男生,覺得他很普通,不過她想:「反正還沒談過戀愛,就先試試吧,培養一點戀愛的經驗再說」,於是就答應跟他相處。
相處時間並不長,大概三個月時間,這是一個節點,如果繼續下去,那可能真的要確立關係。小莉不願意委身於這個普通男子,找個機會提出了分手。
以類似的態度,小莉曾經談過好幾個男生,每個人相處不會太久,每段戀愛中,她都沒有真正投入進去,也不願意把男友帶給別人看。在她心裡,這些男生都太普通了,她一直鼓勵自己:「將來肯定會有更好的,再等等吧。」
有一次,她總算交往到一個看起來很不錯的男生。交往深入之後,小莉發現了對方好幾個「致命」的缺點。她感到熱情馬上下降了,好不容易出現的親密感瞬間就消失了,最後也就分開了。令小莉痛苦的是,當發現對方的缺點之後,她被自己會越來越普通的恐懼所佔據了,這種恐懼讓她迫切想逃離。
如何理解小莉對男友們的不滿意?如何理解她對普通的恐懼?我們需要追溯一下她的過去。
小莉從小有一個嚴厲而不開心的母親。母親似乎有吐不完的苦水,抱怨丈夫,抱怨同事,抱怨原生家庭的父母,抱怨生活的艱辛……幾乎每天,小莉得承受著母親的負面情緒。母親一直傳遞過來的是,她是母親的唯一希望了,因為丈夫不會賺錢,沒有志氣,是一個廢材;自己又沒有文化,只能處處碰壁。母親不滿意這樣的生活,母親強調說,要不是為了女兒,她早就跟父親離婚了。有時,母親會歇斯底里的發脾氣,小莉知道是母親的不對,但也不敢怎樣,似乎,母親是一位需要她照顧的人。
小莉曾想從父親身邊得到依靠,但父親卻很退縮,只顧著自己的玩耍,不願意承擔家庭的責任。小莉漸漸發現,父親並不愛她,好像父親也不愛其他人,他只愛自己。這個發現讓她絕望,她慢慢地對父親很憤怒,在父母吵架時,她無條件地站在母親這邊。在她的記憶里,童年中難得有溫馨的家庭時光,更多的時候,家裡迷漫著壓抑與沉悶。
面對總是不滿意的母親,面對無法依靠的父親,小莉該怎麼辦呢?
幸好她天資聰明,再加上勤奮努力,她的成績很不錯。好成績讓她找到了希望,母親偶爾也會露出難得的笑容,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會有所改善。小莉逐漸明白了,只有自己優秀了才是安全的。優秀了,就可以得到周圍人的讚賞,這是她從父母那裡很少會有的待遇;優秀了,就不用再依賴這個充滿負能量的家了,不再被那些絕望情緒所籠罩;優秀了,母親才會開心些,自己受到的心理壓力就會少一些。相反,如果自己不優秀了,好像一切都完了。
她很小就不停地幻想自己能有更好的未來。幻想自己成為了上市公司的老總,有著數不完的錢;幻想著自己找到了一個非常優秀的老公,成為了富家太太,被人嬌寵著;幻想自己突然中了大獎,由此改變了命運,讓可憐又可恨的父母吃好的穿好的,完全聽命於她。這些幻想給了她安慰、希望,安撫了她一直以來的不快樂。
小莉並沒有停留在幻想中,她有腳踏實地的一面。她的生活充斥著競爭、學習、奮鬥,確實,她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就。雖然她已經很優秀了,但她卻經常做跌落之夢,這些夢象徵性的表達了她對於失敗的恐懼。在她的潛意識裡,普通是可怕的,只有優秀了才是安全的。
這種對於普通的恐懼,也成為了她發展戀愛關係的絆腳石。她無法容忍一個有缺點的男友的存在,面對這樣的男子,她變得像媽媽一樣挑剔,不滿,憤怒。她內在認同了母親的價值觀,鄙視那些平凡又不上進的男人。她覺得跟這些男人在一起,只會拖她的後腿。
在一般的人際關係上,小莉也有類似的恐懼。當發現交往的對象有缺點時,她會自動地疏遠對方,害怕被對方的缺點所污染了。因為這種恐懼的左右,她一直無法找到長久而深入的關係。
以上描述了小莉身上的典型的對於成為普通人的恐懼,這種恐懼來源於原生家庭中母親的負面影響。這種影響導致小莉形成了潛意識的等式:成為普通人=沒有希望的人生。
類似的恐懼在人群中並不少見。很多人潛在都有相似的信念:優秀才有希望,普通意味著絕望。在充滿競爭的文化中,普通人往往被投射為無能的、壓抑的、墮落的、罪惡的人,是需要被鄙視或淘汰的族類;而優秀者才是積極的、快樂的、有能力的、善良的人,他們的基因才值得傳遞下去。
文化中優秀者總得到過多的偏愛,而普通人則是「反面教員」,誰願意成為反面教員的代表呢?
文化通過等級差異製造了一種被淘汰的恐懼,並以此來驅動奮鬥,這是文化所潛意識運用的手段。面對這樣的規則,幾乎很少有人能做心地坦然地享受當下。文化以塑造對每個人對自己的不滿意感為己任的,對自己滿意,永遠只在遙遠的將來。正如很多人信誓旦旦地說「我這麼辛苦圖啥,還不是為了將來能過上好的生活」。客觀事實是:如果這種恐懼不解除,這個所謂將來永遠不會真正到來。
面對這樣的惡劣環境,每個人都得去解決「如何讓自己不普通」的問題。
一是像小莉的媽媽那樣,當無論怎樣奮鬥都不能成為文化意義上的優秀者時,內心經常被失敗感所籠罩著,並將這種情緒以及未滿足的願望傳遞給身邊的人,製造出對自己不滿意的孩子和丈夫,形成惡性循環。
二是像小莉那樣,通過不斷地奮鬥來達到優秀的地位。但這只是得到了暫時的優秀,內在的普通被投射到了那些有缺點的人身上,成為了繞之不去的夢魘。身為一個普通人,卻一直幻想著優秀,這種分裂所帶來的痛苦是必然的:她永遠無法逃脫失敗的恐懼。
三是通過心理學的方式通過去整合自身的普通,即認識自己,去回溯幼時所承擔的諸多壓力與痛苦,疏解情結,能忍受一個有問題的男友的存在,消除片面的認知,逐漸發展出良好的關係,並通過現實的成就(可大可小)來平衡內心。雖然,內在的普通仍然會成為痛苦的來源,不過它只是一種可控的煩惱了,而不會像小莉那樣成為阻礙健康關係的神經質痛苦。
很多人即使沒有心理學的幫助,也逐漸地接納了普通,開始認同平凡人的身份,使「如何讓自己不普通」的衝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
有沒有更徹底的途徑?有的,佛陀通過自己的修鍊證悟了一條解脫煩惱的道路。他讓你去觀察諸多不如意所帶來的痛苦,不去排斥而是觀察。知道它是一種感受,會過去的。在觀察的過程中,如果無常、無我的觀念被你不斷地證悟到後,「如何讓自己不普通」的問題就不存在了。
小莉及她的母親之所以排斥普通,是因為害怕面對普通帶來的痛苦感受,以為優秀了就可以扔掉類似的痛苦。但這只是一種幻想,所謂的扔掉都是暫時的,當成功一過去,馬上被失敗的恐懼所佔據了。無論是暫時的優秀者(馬雲現在是優秀者,他能保持永遠優秀嗎?),還是暫時的失敗者,都有這種恐懼。
她們所不知道的是:當直面痛苦的感受時,它只是一種感受,一種不舒服的感受,而且,它會過去。當你不排斥它時,它所帶來的痛苦變得可控了,減弱了,消失了。繞行了半天,才發現真相竟然如此簡單。
不過,在佛陀教導的這條路上,也許並沒有讚歎、錢財、地位(世俗成功所帶來的刺激)等著你,但你會收穫平靜、安詳、愉悅,以及對生活真正的熱愛。這是兩種不一樣的體驗,前者雖然有短暫的快樂,但馬上就會有痛苦相伴,後者才會有持續不斷地愉悅和安詳。
在這條道路上,你不用期待周圍人的認同。你能夠理解對方,因為作為世間法的個體,他必然會按那樣的價值觀來評價你,以維護他內心的穩定。在某種程度上,他潛意識地成為了痛苦文化的維護者。
如果你真正解脫了,你將不再那麼熱衷於社會所設定的標準,你能平常心面對自己在社會標準上的成功或失敗。一時的得失成敗,都是你修鍊自己的途徑,生活中發生的每件事情,都具有了積極的意義(可謂是更徹底的「積極心理學」)。此時,你並不會減少努力的動力,驅使你的將是更具建設性的力量,正如佛陀在開悟之後用了45年的時間來弘法一樣。
那些執著於優秀的人,即使得到了第一,仍然是普通的,因為他或她還受到這種文化的影響。當你沒有普通-優秀的二元對立後,你反而不普通了,這種不普通並不是世俗意義上的優秀,它也不會讓你自戀或者孤獨,因為你已經超越了這些。
這當然是一條更徹底的途徑。共勉!
推薦閱讀:
※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有一輛摩托車在突突
※學習「禪修」不是為了出世也不需要做佛教徒
※這兩則禪門公案是什麼意思?
※禪修和靈修區別在什麼地方?
※有誰參加過中國內觀網的活動?感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