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花入門:正確分辨光照強弱,是你養好植物的前提
除了極個別寄生真菌(如天麻)或寄生其他植物(如菟絲子)的植物外,其餘絕大多數植物,依賴光合作用來獲取能量。自然界中光線的分布很不均勻,因此植物對光照強弱的需求也大不相同。
了解光線分布的強弱,以及植物的需光量,是我們正確選擇植物的前提。將適宜的植物放置在適宜的光線環境下,才能保證植物健康。
那麼,室內外光線分布有什麼規律呢?今天木郎給你梳理幾個原則,讓你在判斷光照強弱時心裡有數。
原則1:採光口光強按距離的平方衰減
根據物理學公式,一個點光源的照度和距離的變化如下:E=I/R^2,E為照度,I為光強,R為距離;距離越遠,照度越低,而且是以距離的平方來衰減。
根據這個規律,我們可以將門窗、陽台等採光口近似處理為點光源,然後平行於採光口,我們可以將室內的光線分區粗略劃分成以下區域:
直射區:光強是外界的25-50%左右,每天能接受幾個小時太陽直射,通常大多數植物都可以種植。如果是位於北邊或被建築陰影遮擋,則無直射區。
明亮區:1-3米範圍內,陽光無法直射,但比較明亮(為外界全光照的10-25%),可種植大多數室內綠植、君子蘭、蝴蝶蘭、秋海棠等不喜歡陽光直射的植物。如果位於北邊,明亮區為採光口後2米範圍內。
暗區:3-5米範圍內,光線強烈衰減,光強只有外界的3%-10%;如果沒有人工光源,一般照度僅在200-1000lx之間,適合特別耐陰的綠植。
邊角區域或者全然沒有採光口的室內:假如無人工光源,一般不宜種植;而通常的人工照明下,室內的照度也僅有200-500lx,因此也僅適合特別耐陰的綠植。
註:上圖僅作為一個展示,實際直射區的範圍、日照時長受朝向和採光口的大小、形狀影響很大,請根據具體的情況自行判斷。
原則2:遮光面內側光線入射角越大,光強越弱
按照上圖的規律,我們要清楚這一點:不是靠近窗邊光線就一定好。側邊往裡一點的位置,入射角增大,光強就會強烈衰減,以至於無法種植大多數的植物。
而如果窗檯較高、窗檯很深,那麼窗檯下沿直射區內側也會形成邊角區,不宜擺放植物。
此外,明暗交接的位置,無直射光的明亮區光強通常只有直射光區的25%,而這也是多數北陽台和南陽台、院子北牆和南牆的光照差異。
在夏日晴天,戶外的全光照可以高達5-10萬lx,而北陽台、北牆最外側能去到1-2萬lx的光強,這也能滿足多數喜光植物的需要了。所以說,並不是北牆、北陽台就不能種喜光的植物。
原則3:經玻璃過濾,光強可衰減30-50%
玻璃除了可過濾紫外線,還強烈降低光強。普通的家裝玻璃會過濾一半以上的光線,而玻璃的色澤越深,濾光量越大,這點在判斷光強時要注意。
註:這種貼膜的有色玻璃窗,可攔截大多數的光線以至於植物長勢很差
適合暗區的植物種類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最難把握的是如何挑選適合暗區的植物。因為多數室內、辦公室的光強特別弱,能適應的植物種類有限,木郎在這裡給大家一些參考。
1、蕨類和苔蘚
優點:蕨類耐弱光,葉型美麗;缺點:喜歡高濕空氣,乾燥的北方養護不易,但家裡的廁所、浴室倒特別適合。
2、喜林芋屬 Philodendron
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們喜歡林下蔭蔽的環境;如果能給它們充分的生長空間,它們葉片可以長得很大並攀援牆壁、樹榦。
3、網紋草屬 Fittonia
作為微景觀中知名的綠植,它們或白或紅的葉色別具一格,小巧精緻且好養護。
4、肖竹芋屬 Calathea
目前市面多數帶竹芋名的綠植,都是肖竹芋屬的植物,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並且很耐陰。它們優雅奇特的葉片形態是裝飾家居的良好植物。
5、龍血樹屬 Dracaena
龍血樹屬植物很多都是室內的常見綠植,比如最普通的富貴竹;該屬很多植物特別耐陰、耐貧瘠、耐水濕,是優良的室內植物。
6、其他
其餘植物像綠蘿、袖珍椰子、喜蔭花、蜘蛛抱蛋等,也能耐受低光照環境,各位請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挑選。
感謝茚縈 ,指出是「蜘蛛抱蛋」不是「植株抱蛋」,手滑寫錯了。
哈哈哈,這麼一羅列下來,好像也不少,很容易讓人選擇困難了,各位自己挑吧。
繼續推薦一下發財樹養護課程,8月18日晚8點半「千聊」直播,木郎都會準時進場給大家講解發財樹的養護技巧(比如 只一招,減少80%的發財樹死亡),課程知識點如下,有需要的不妨進來聽聽。
發財樹的物種來歷和特性
挑選發財樹的關鍵點發財樹的光線需求和建議擺放位置發財樹的水分管理技巧
發財樹的養分需求規律和施肥方案發財樹的常見病害:生理性落葉、生理性黃葉、晒傷、莖基部腐爛、葉枯病、疫病的原因和解決方法發財樹的常見蟲害:介殼蟲、紅蜘蛛、蔗扁蛾的防控方法如何讓發財樹開花結果發財樹的食用價值發財樹播種技巧
8月18日晚千聊語音直播
END
城市農人花木郎
推薦閱讀:
※陽光和燈光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有區別嗎 ?
※植物溫室除了保溫還有什麼作用?
※小女生在家種什麼植物適合呢?
※為啥這顆桃樹斷了的一部分沒死,反而沒斷的地方枯萎了?
※森林裡的樹越高大,生物多樣性就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