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王健林要倒台了?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大致上,王先生是搞大心切,一不小心搞出了國際國內兩個短貸長投,但現金流又不充沛。這樣的棋局一旦遇到債權人「雨天收傘」,不舍卒恐怕就會保不住帥。
這些天,王健林和萬達是個大熱點。關鍵詞包括:被查、賣產,以及老套的「別讓他跑了」,甚至還有人將其與賈躍亭相提並論。
擱過去,王先生或許早已是雷霆大怒,但值此關頭,他忍了。
值此關頭,很多事,他也只能是——忍了。
萬達一定遇到了大坎兒,但它到底怎麼了?市場上有很多種解讀,說得極其複雜甚至陰暗。
我的看法,若就商言商,刨除業務經營層面的「小問題」不談,就財技與業務擴張安排這個大問題,也就是華商「韜略」而言,就是兩個事兒:
一是短貸長投,而且搞得太猛;二是現金流不夠,而且很不夠。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萬達的海外併購大都是長期投資,但我國金融機構給併購貸款的期限最長也才7年,金額最多也只能貸到交易價的50%。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好比萬達併購AMC,併購款加後期投入,一共付了 31 億美元。這麼大一筆錢怎麼來?據說萬達是國內貸款跟「內保外貸」一起搞,信貸風險都是在國內。
這貸款的期限最多7年,局面一旦變幻,7年的時間可能都不會給。
但7年時間,是無法從AMC收回31億美元的。而除了AMC,萬達還幹了很多很多這樣的海外大買賣。於是,一旦信貸收緊,壓力撲面來,而且壓力山大。
華商韜略查閱有關數據的結果是,萬達的海外投資已累積高達200億美元左右。這些交易萬達付了多少現金?又有多少是國內銀行的?
不管多少,這都是國內銀行的風險,於是銀監會找上門來。尤其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即使不是什麼轉移資產,也必然要找你——
這麼多錢搞出去,玩得轉嗎?什麼時候收得回?
找你也是提醒你、保護你,不要搞出大窟窿。海外投資有風險,太激進風險就更大,比如萬達在西班牙就一把小買賣虧了1個多小目標。
貸款壓力來了,如果現金流足夠也沒關係,把錢還掉就是。
這時,第二個問題來了:現金流不夠,而且很不夠啊。
在海外,萬達的項目大都是一次性投入大,但回收卻緩慢;在國內,萬達這些年努力去地產化,向輕資化,服務業和品牌管理轉型,這是王健林為萬達基業長青做出的戰略性決策,體現了他的居安思危。
但去地產太厲害卻又增加了他的風險——失去了重要的現金流。輕資產,收租金,掙品牌管理費、服務費,的確是更能長久也風險低,但相比賣房子,來錢太慢太小,而他的那些文旅項目和酒店,也大都是投資大、回收慢,甚至回報低。
如此一來,他相當於是一下搞出了國際國內兩個短貸長投。
短貸長投是企業財務的大忌,久經沙場且智囊如雲的王健林當然不會不知其風險。但萬達還是這樣幹了,這就是警惕性不夠,太過於自信了。
在一段時間內這也是沒有問題的,如果銀行不逼債,如果類似的海外併購依然被支持,如果短貸可以通過高超的財技「借新還舊」變相成長貸。
而曾經,銀行就是不逼債,甚至還追著你借的,國家對類似海外併購也是支持的,短貸也是可以變相成長貸的。以銀監會為例,2012年、2015年,都曾明文鼓勵有競爭優勢的境內企業「走出去」,助推企業提升跨國經營能力和產業競爭力。
萬達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加快了「走出去」步伐。但現在,「走出去」一段時間,很多新問題產生了,環境變了。
這要怪誰呢?除了你自己,或者感嘆「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國家的政策,態度有了變化,那是因為國際國內形勢變化了,你們又如脫韁的野馬跑偏了,必然要採取措施,回到正確的軌道上。
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這是王健林的一句名言。
膽大的背後,王健林其實有一顆敏感和謹慎的心。從住宅地產轉向商業地產,然後再撤退地產轉型輕資產,以及這次果斷賣產還債都是他的敏感和謹慎。
王健林應該是預感到了風險的,所以一直在轉型,但他沒想到,風險會以這種方式突然襲來,而且這麼猛。於是你看到,7月3號,他還在雲南簽署三個大項目,其中就包括這次賣給了孫宏斌的昆明萬達文旅項目。
還是僥倖了,或者說,沒有做足最壞的打算。
但王健林不怪國家,似乎也不怪自己,不認命,而是爭分奪秒地跟隨國家一起變。主動「瘦身」還銀行錢,快速回歸到新的正確的軌道。
「要說背景,應該說是國家政策、發展環境是大背景,企業發展總要順勢而為,這個勢就是國家經濟發展大趨勢。」
王健林在接受《財新》專訪時如此解釋賣產的原因,強調「去槓桿、降負債不僅是國家政策,企業尤其是大企業更應該積極行動起來。」並且表決心:「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把主要投資放在國內。」
與之鮮明對比的是,同在銀監會排查名單上的另一個瘋狂舉債擴張的典型,則依然在進攻,還大搞輿論樹立形象,不知是真的沒毛病,還是要再搏一把。
就此而言,如果王健林賣產算是跑路,這樣的「跑路」其實該被讚賞。至少,比那些死撐到最後轟然倒下,留給社會、銀行、夥伴一堆爛攤子的強。
7月3號還在大幹快上,7月10號就和孫宏斌初步達成交易,初步的方案不夠好,又在9天內拉來富力地產入伙並且最終把買賣敲定。
這次交易,無論是主動也好,還是被迫無奈也好,能在如此短的時間搞出這樣的「三贏」局面,都充分展現了萬達可怕的執行力以及縱橫捭闔的贏家思維。
這一次調整,王健林是割了心頭肉,實際上也一箭雙鵰:既得到巨額現金降低債務風險,又甩掉了一堆回收周期長,現金流壓力最大,投資回報率又低的包袱。
如此立場鮮明且負責任地解決問題,顯然會為他應對一定麻煩不小的海外投資的問題,贏得時間和空間,甚至理解和支持。
某種程度上說,王健林是遇見大事有靜氣,變被動為主動,化「危」為「機」了。把償還債務的眼前之「危」跟長遠戰略結合,變成了更快「瘦身」轉型的「機」。
能直面危險,解決問題,承擔責任,這是勇;能把危險變成機遇則是謀。有勇有謀,而且還攢出一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這才是王健林的膽子大。
或許也正因此,才有了孫宏斌那句:「這次合作過程中王健林董事長的視野、格局、大氣和對融創的支持與提攜,讓我們欽佩和感動。」
甚至不排除,王健林還會藉助這個「危」,重整萬達的海外河山,將國內的「瘦身」與「健身」術用到海外的業務布局,讓其國際版圖也更築夢踏實。
這幾年,伴隨萬達的擴張,以前胖到有點腫的王健林越來越瘦了。如果他能通過這次機會,讓萬達成功「減肥」,「瘦身」的萬達恐怕不會像好事者期待的那樣快要倒台了,而是會像瘦了的王健林一樣,更顯精神,更顯健康,也更瀟洒。
如果沒有非商業風險,依託萬達商業「2018年租金超過330億,今後5年,預計年均增長20%左右」的現金流和利潤,其他業務進一步改善的可能性,以及中國經濟走出「陣痛」的步伐,一個更健康的世界級萬達或許會更快地呈現。
而萬達的海外投資經過一番盤整,或許再過幾天就又會成為大亮點。形勢總是會變的,長遠看,文化娛樂和體育產業,中國企業全球化都是大勢所趨。
在2016年度工作會上,王健林曾要求萬達人讀讀《大學》、《中庸》。《大學》有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這或許也會是萬達今後更需要的修鍊。
不光是萬達,中國企業界,尤其金融界也都需要好好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一番了。
王健林率先打響的,加速去槓桿、加快降負債、加大力度搞轉型的這一炮,對很多依靠信貸擴張快速膨脹的巨頭來說,值得好好學習。
就在他與孫宏斌達成初步協議的4天後,第五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召開,並在史無前例地規格和風險強調中,把去槓桿的範圍從「金融」升級到了「經濟」。
甚至我猜測,正是這個升級,才讓他們更謹慎,繼而火速把富力找來,拿出將近200億,在江湖救急的同時,占上一個大便宜。
推薦閱讀:
※都拿人性拷問劉鑫,可人性到底是什麼?
※今天,一個重大消息傳來:東芝電視,花落中國!
※「學而思」教育機構熱背後,是中國中產的集體焦慮
※198億憑空消失!資產減值這隻黑天鵝,你一定要注意
※世界的暗邏輯:賭徒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