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6年,外媒報道第一條可能舉辦F1的中國賽道,竟然不是上海賽車場

假如我是標題黨,這篇文章的標題應該是:這篇報道讓珠海國際賽車場沒有辦成F1!

在1996年,中國的第一條永久性國際賽道——珠海國際賽車場——邀請著名F1賽道設計師Hermann Tilke對賽道升級改建,並進入了當前的F1候選賽道名單,有望成為中國第一條舉辦F1比賽的賽道。隨後,因來自馬來西亞的投資商撤資,再加上舉辦F1比賽的巨大資金壓力,這個美好願望最終落空。

現在回到1996年9月初。當時賽道升級改造尚未完工,因有入選F1的機會,吸引了《F1 Racing》雜誌的關注,特意對這條賽道進行了一個長達五頁版面的報道。他們是怎麼寫的呢?

文章以凌亂不堪的建築施工場面作為開篇大圖,配以「中國製造」的大號標題,一看就「不懷好意」;在導語中,特意以括弧補充「咱打賭這事成不成」;而文章開篇則更噁心:「窗玻璃上的兩隻蒼蠅和車流里的兩輛自行車??」敢情他們不是來報道新賽道的,而是來送溫暖的。噁心人的意味非常明顯,但你又無可奈何,因為中國當時的水平確定非常低,經濟還很落後,尤其是在賽車方面,相對發達國家來說還真是自行車的水平。

接著,《F1 Racing》表達了他們對珠海國際賽車場辦國際大賽的懷疑,將其稱之為「賭博」,因為目之所及都是碎石遍地的未完工建築。他們還對賽道狀況進行了評價:這條2.5英里的賽道,最多只能算是拉力賽段,怎麼稱得上是賽道?

他們還描寫了掛著蚊帳的木板大鋪,這是建築工人休息的地方,說這些人要吃從泥塘里打水煮的米飯,每天工作14小時,在用竹子搭建的腳手架上幹活。好吧,應該都是實情。

《F1 Racing》很快就給出了他們的結論:假如是在世界其他地方,賽道的完成度如此之差,肯定是不會得到國際汽聯通過的,各支車隊肯定也不願意來參賽。讀到這裡,一個全方位落後的中國變得愈發清晰起來,而《F1 Racing》只用了大約200個單詞。

結論都有了,文章該結束了嗎?當然沒有,接下來進入了《F1 Racing》的背景分析時間:如此落後的中國,為什麼想建造一條F1賽道?

《F1 Racing》提出的第一個理由是90年左右社會主義出現意識形態之爭。中國申辦2000年國際奧運會也受其影響,這樣中國就希望通過其他領域來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他們援引了珠海賽道改造的投資商馬來西亞林木生集團負責人Joe Lim(Joe Lim中文名字是誰有人知道嗎?)的話:「一條大獎賽賽道可以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中國未能申辦2000年奧運會,很受傷,北京和珠海非常希望儘快修成一條大獎賽賽道。」報道還說,這次改造的投資是2500萬英鎊,就連中國首都北京也籌不到這筆錢。現在回想,二十年前的中國還真是挺可憐的啊??

《F1 Racing》提出的第二個理由則是中國南方經濟的蓬勃發展和中國人對賽車的極大熱情。該報道把廣東稱之為「資本的溫室」。還說雖然大部分中國人都沒有汽車,但中央電視台對F1比賽的轉播有5億人次的觀看量,是美國的兩倍。這樣就說明了修建這條賽道的經濟利益背景。

《F1 Racing》提出的第三個理由,就是中國期待湧現類似舒馬赫這樣的著名車手。他們應該是邀請到了著名的珠海本地車手郭海生(Kwok Hoi Sang,文中中國人名都用粵語拼音),並借來了珠海市唯一的一輛法拉利348,安排郭海生帶著他們在尚未完工的賽道里跑了幾圈。但在報道中,這種特別便於展示賽道風範的場景,只輸出了幾張比郵票稍大的小圖。順便提一下郭海生,他從1997年到2005年連續9年奪得珠海1600CC房車錦標賽年度冠軍,《F1Racing》把他稱為中國新一代車手,可以看出其眼光不錯。

不過,接下來描述的畫面,又讓人有點尷尬了。《F1 Racing》把這次跑圈稱為「在新珠海賽道跑了第一個性能車的圈速」,並認為這次跑圈成績的關鍵是——汽車喇叭。因為在賽道的大直道上,還穿梭著卸貨的卡車和飛鴿牌自行車,必須一邊按喇叭一邊跑。而在彎道處,法拉利348揚起了厚厚的塵土,似乎是在跑拉力賽。

《F1 Racing》的記者顯然對於中國的汽車喇叭聲有著特別的記憶。接下來文中講了在兩年前(即1994年)在珠海舉辦的一次街道賽,而關鍵詞就是「喇叭」:「在兩年前的珠海街道賽上,車手們在經過第一個發卡彎時,集體按響了喇叭,雖然15位車手的行車方向完全一致。」一個簡單的笑話,形象地描述了中國當時混亂的交通狀況:逆行隨處可見。

文章繼續講這次比賽,講澳大利亞車手Ed Ordynski對中國車手的培訓,講多達3000人報名的盛況,講三菱的贊助和中國汽車工業的落後。這時,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柳實,他和趙巍巍(領航)最終拿到了第一名,而第二名則是至今活躍在賽車界的重慶人文凡。對了,《F1 Racing》還一筆帶過了文凡在第一個彎差點撞上柳實賽車的事情。可惜的是,柳實當時已經35歲了,不可能成為中國賽車界的潛力之星。

《F1 Racing》還以日本賽車為例判斷中國可能在2020年湧現出能夠參加F1的車手,不知道他們的判斷是不是樂觀了?雖然在2012年馬青驊曾成為F1的簽約車手,但最終還是未能在正式比賽中出場。

《F1 Racing》毫不吝嗇地表現中國人對賽車的熱情,用了「call to the faithful(召喚信徒)」來描述比賽中的觀眾。文中還用收入數據來襯托這種熱情的難得:比賽的門票是5英鎊一張,賣出了10萬張,而當時珠海的平均月收入也就45英鎊。

《F1 Racing》認為這次比賽的意義是:在汽車誕生100年後,終於在中國舉辦了一場全國性的比賽。

回顧全篇報道,除了特意強化中國的落後形象,大體上還算客觀,也真實再現了中國賽車起步時的寒酸。沒有自己的汽車工業,想在賽車界取得成就,就好比製造空中樓閣??

感謝大神 @王渺林 的編輯。


推薦閱讀:

RX7的賽場風雲,玩拉力的馬自達也很酷
汽車品牌有N種死法,Playboy汽車倒在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門口
世界上有哪些有分量的車展?如何排序?

TAG:一级方程式赛车F1 | 汽车文化 | 赛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