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從希臘神話與荷馬史詩里走來,邁錫尼文明時期的武器盔甲解析
作為古希臘文明的發端,青銅時代的愛琴文明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形成於今愛琴海地區。從早期的米諾斯文明到晚期的邁錫尼文明,直到約公元前1000年希臘人批量使用鐵器之前,青銅一直是他們製造盔甲武器的主要材質。尤其邁錫尼文明時期(Mycenaean Greece,前1600年–前1100年,它是希臘青銅時代晚期文明,由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邁錫尼城而得名,包括荷馬史詩在內,大多數的古希臘文學和神話歷史設定皆源於此時期),不僅有大量出土軍事器械,還有同時期描繪戰鬥的藝術作品存世,令後人能對早期希臘人的武器盔甲進行一番還原。
許多邁錫尼時代的盔甲武器製造師都富有「藝術細胞」,他們打造的部件在兼顧實用性的同時,往往能給人以美輪美奐的視覺感受。而邁錫尼文明時期盔甲武器的審美對其後的古希臘時期影響深遠,荷馬史詩中,我們耳熟能詳的英雄如阿基里斯、奧德修斯使用的正是這樣的裝備。
▲電影《特洛伊》中阿基里斯(布拉德皮特扮演)的劇照,注意其裝備與史實並不完全相符
與史詩中誇張的宏大戰役相反,邁錫尼時期的城邦規模不大,人口有限(例如,據考古挖掘,邁錫尼時期的特洛伊僅有數千人口,所能供養的士兵不會超過數百人),因此,戰鬥多為個人之間的「單挑」。戰士們有的擁有全套盔甲,但很多人只裝備了頭盔和盾牌,此外近乎全裸。這與愛琴海的氣候特點(地中海氣候)以及古希臘人對人體美的崇尚也有一定關聯。
整個邁錫尼文明中,邁錫尼頭盔可謂最典型的代表。雖然距今已超過3000年,但它的製作十分精良。與我們的想像或電影的展現不同,其最常見的形制是在皮條編製的圓錐形內襯上編聯野豬牙片(有時也使用象牙)固定而成。儘管這種頭盔提供的防護能力不如金屬頭盔,但它亦是身份的一種象徵。在《荷馬史詩》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皆有提到這種樣式的頭盔。當然,當地也有完全用金屬打造的頭盔,有的還會在頭盔臉頰部位釘上皮革或金屬片以強化防護。
▲邁錫尼頭盔,前者為豬牙盔,後者為象牙盔。現藏於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
邁錫尼時期的盾牌則是以木材、皮革為原料製成,有時會以青銅加固。流行的樣式主要是兩種:一種為方形,上緣為圓角;另一種為「8」字形。兩種盾都體積龐大。在邁錫尼文明晚期出現了較小的圓形盾,成為士兵常用的護具。
▲壁畫中的邁錫尼8字形盾
▲現代人模擬的邁錫尼戰士
邁錫尼早期的長矛主要作為近戰武器使用,通常長度超過3米並以雙手控制。到了邁錫尼文明晚期,伴隨著小型圓盾的使用,長矛的長度也大大縮減,既可以作為標槍投擲,又能在貼身肉搏中發揮效力。不過在近戰中,希臘人最偏愛的武器還是刀劍。邁錫尼文明中,劍大約於公元前十六世紀出現。較早的形態是尖頭、劍身渾圓,劍柄則為劍身的延伸,總長約130厘米,最寬處約3厘米。另一種類型的青銅單刃劍長度從66厘米至74厘米不等。
▲邁錫尼博物館中展出的邁錫尼劍複製品
但由於製作劍的材質為青銅,其質地較軟容易彎折、變鈍,到了公元前十四世紀,人們開始傾向於製作、使用更短而各個堅韌的劍。在公元前十三世紀時,自歐洲中部傳入了一種新劍型,即所謂的瑙維二代(Naue II,因德國考古學家、畫家Julius Naue而得名)。 這種劍可長至85厘米,不過大多數還是在60到70厘米的長度範圍內,在劍柄末端有著半月形的圓頭這個特點,則是為希臘地區所獨有。在邁錫尼文明消亡之後的鐵器時代,這種劍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成為主流,所使用的材質自然而然也從青銅過渡到了更加合適的鐵。瑙維二代構型的短劍一直流傳到公元前六世紀,希臘的許多藝術作品中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但在公元前525年後,它在藝術作品中遽然消失,廣大古希臘戰士似乎也不再使用。
▲圖中短劍,1、2、5為瑙維二代構型,6為義大利切托納構型
▲邁錫尼青銅匕首
邁錫尼文明時期的士兵其實也使用弓箭(出土過不少青銅箭頭),不過對於堅固的盾與鎧甲而言,弓箭的殺傷力顯得有些輕微。而古希臘人十分重視盔甲,匠人們將其鑄造得日益堅固,也更加精美。
最具代表性的是出土於今天希臘東南部阿爾戈利斯州登德拉陵墓中的全身鎧甲(Dendra panoply,現藏於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了。這副鎧甲是以青銅打造的一整套配件組合而成:胸甲由兩個部件構成,分別護住前胸與後背,在身體左側連接固定。巨大的肩甲分別罩住兩邊,並覆蓋著胸甲。同時肩甲還帶有兩片三角形板甲,當穿著這套鎧甲的人抬起手臂時便可為之保護腋下要害。此外,設計者還考慮到了脖子的防護,製作了「高領」頸甲予以保護。腰部以下則懸掛著三副彎曲的板甲保護髖部與大腿。所有的部件皆以捶打出的青銅板甲製成,並輔以皮革襯墊。以上配件組合起來便形成了十分别致的一套「管狀」盔甲。
▲邁錫尼時期的登德拉鎧甲
然而,在為脖頸、身體主要軀幹直到膝蓋提供完美防護的同時,這套看似非常笨重的盔甲重量只有18千克,穿上後並不會成為戰士的負擔,相反,算得上相當靈活舒適(作為對比,文藝復興時期歐洲頂級板甲的重量常常超過30千克)。它的形制也與後來希臘人流行的胸甲截然不同。特別有趣的是,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三世(Ramesses III,統治時期為公元前1186年-前1155年)的停靈廟(Medinet Habu)中,有一幅記錄埃及人與入侵的「海上民族」激戰的壁畫,壁畫上的海上民族身穿的盔甲,在形制上居然和數千里外登德拉陵墓中發現的這套盔甲高度相似。長期以來,歷史學家一直為曾大舉掃蕩埃及、黎凡特的「海上民族」身份爭論不休,登德拉盔甲成了「海上民族」是來自愛琴海希臘人的一個重要證據。
▲公元前4世紀希臘 「肌肉」胸甲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這般重型的鎧甲主要是為戰車上的士兵準備的。至少從公元前十六世紀開始,愛琴海地區就引入了馬車作戰。邁錫尼文明的戰車於十五世紀中期起演變為標誌性的「雙馬雙輪戰車」,以兩匹馬驅動,車廂後部為半圓形,這一點與同期中東地區所用戰車顯著不同。至今人們尚不清楚愛琴海地區希臘人具體如何運用這種戰車,因為當地島嶼眾多,地形複雜,和中東、埃及的環境迥異,缺乏批量、普遍使用戰車的大量平坦戰場。但是究竟這種「雙馬戰車」是作為運輸物資的輜重車,還是用作戰士們使用長矛的平台,亦或是弓箭手的代步工具,歷史學家眾說紛紜,尚無定論。
▲現代人對邁錫尼戰車運用的還原圖
雖然大量考古證據表明,邁錫尼人是尚武、強悍的民族,但從公元前13世紀開始,它出現了衰敗的跡象。邁錫尼城防被明顯加強,暗示其遭受外部入侵的壓力正在上升。公元前1200年左右,大批邁錫尼人的城市被毀。邁錫尼貴族使用的線形文字B在這一時期也消失了。公元前1100年以後出土的古希臘陶器上,像邁錫尼時期那樣美麗的紋飾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簡單的幾何圖案,宮殿、要塞紛紛被廢棄。當時具體發生了什麼,至今還是未解之謎。傳統上認為這一時期的希臘本土淪為了文明的孤島,失去了和外界的所有聯繫,希臘人也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直到公元前9世紀的復興。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馬千 彭琴華,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為什麼伯羅奔尼撒戰爭後雅典城邦制度就由盛轉衰?
※「狄奧尼索斯的癲狂」、羊癲瘋和羊有什麼關係?
※古希臘時期的女性地位是怎麼樣的?能從神話中掌握權力象徵的各個女神來判斷那個時期的女性地位是比較高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