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筆記——伊拉克視角(之一)

幾十年來關於海灣戰爭的敘述已經汗牛充棟。不過在這之中,絕大多數是多國部隊方面或者第三方的敘述,而作為這場戰爭的失敗方伊拉克的敘述卻很少能見到。缺乏戰爭一方敘述的戰爭敘事顯然是不完整的。

不過這一空缺事實上早已得到了填補:美國防務研究學院的Kevin M. Woods在2008年出版了《Um Al-Ma』arik (The Mother of All Battles): Operational and Strategic Insights from an Iraqi Perspective》。該書基於2003年繳獲的伊拉克當局資料和檔案以及對伊軍相關人員的採訪,為我們提供了海灣戰爭的一個獨特視角,解釋了伊軍很多行動與措施的內在邏輯,打破了多國部隊宣傳和認識中的一些「神話」,也為我們展現了伊拉克軍隊作為自吹自擂中的「世界第四大武裝力量」在光鮮外表下的諸多問題,以及這個龐然大物是怎麼在海灣戰爭中轟然倒塌的。

本文是筆者在閱讀該書時的讀書筆記。

本文章是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包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作戰、作戰準備階段和海夫吉戰鬥(原文未按照時間順序)

第二部分:海灣戰爭筆記——伊拉克視角(之二)

第三部分:海灣戰爭筆記——伊拉克視角(之三)

==============================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入侵科威特的行動涉及到共和國衛隊6個師2個旅:漢謨拉比師、法奧師、倚賴真主師、麥地那師、阿德南師、巴格達師,以及雷霆師的第3、16特戰旅,基本是共和國衛隊的全部可用力量。此外,正規軍的第6裝甲師作為戰役預備隊。在實際作戰中,第410海軍步兵旅和共和國衛隊尼布甲尼撒師等部隊也加入進來,最終將參戰伊軍部隊規模增加到11個師。

·由共和國衛隊執行入侵科威特任務的原因是為了對陸軍保密;連陸軍總參謀長都對這一計劃一無所知,直到最後時刻才被通知。

·儘管是自己的鄰國,但伊拉克方面嚴重缺乏對科威特的情報——一方面對科軍的六個旅的具體態勢不清楚,一方面缺乏高精度地圖。為此,共和國衛隊的師旅級軍官們不得不在行動開始前親自偵察科威特-伊拉克邊境地區,甚至化妝潛入科威特境內偵察。

·每個共和國衛隊裝甲師被配屬了一個步兵旅,負責掃清沿途的檢查站;所有車輛都加裝了簡易水箱(至少漢謨拉比師如此),這是吸取了兩伊戰爭夏季作戰缺水的教訓。

·有蘇聯專家協助了至少是伊拉克海軍的行動。當時蘇聯在伊拉克尚有190名軍事觀察員和5000-7000名專家活動。不知道這些蘇聯專家對伊拉克的計划了解多少。

·在奪取科威特海軍基地後,帶隊的伊拉克第410海軍步兵旅旅長遇見了被俘的科威特基地司令官。兩人此前早就認識,後者於是問他這是軍事演習還是怎麼個意思。伊拉克旅長告訴科威特司令官,這是一場演習,很快就會結束,結果科威特司令官當即就相信了。科威特司令官直到走進戰俘營才明白是怎麼回事。

·紙面上強大的伊拉克空軍甚至不能阻止科威特空軍的A-4在8月2日清晨轟炸共和國衛隊車隊。伊拉克飛機破壞了機場跑道,結果科威特空軍利用空軍基地周邊的公路起降。伊拉克空軍司令對此辯解稱,如果不是伊拉克空軍的努力,共和國衛隊挨的炸還會多十倍。

·共和國衛隊在地面的推進速度超過了哪怕最樂觀的預計。一個共和國衛隊旅長發現,他所計劃的推進速度是20千米每小時,實際卻是40千米每小時。

·負責運輸兩個共和國衛隊特戰旅深入科威特腹地的伊拉克陸航部隊直到8月1日午夜才被告知作戰行動,而2日凌晨0425時直升機編隊就已經出發了。更糟糕的是,大部分伊拉克直升機飛行員根本沒有夜航經驗。結果,伊拉克陸航部隊和其搭載的共和國衛隊特種部隊都遭到了慘重損失,損失近40架直升機。

「降落點是沙地,太難搞了。」一名伊拉克直升機飛行員如此抱怨。

「科威特全境都是沙地。」一名共和國衛隊特種部隊軍官回應道。

·由於採取無線電靜默,且又不熟悉無線電靜默,伊軍的行動反而造成了自身的恐慌。漢謨拉比師的第17裝甲旅在離開攻擊出發點後幾小時沒收到任何無線電信號,旅部的參謀們甚至開始懷疑攻擊已經被取消了,只有他們一個旅越過了邊境。

·漢謨拉比師第17裝甲旅的T-72坦克在行軍中鑽進了同樣在行軍中的科威特第35裝甲旅的酋長坦克的隊形里。在伊軍T-72發炮後,科威特坦克手棄車作鳥獸散,把完好的坦克留給了伊軍。此類情景似乎經常出現在中東國家的坦克部隊上。

·就像很多類似的作戰一樣,伊軍面臨的最強大的阻滯力量來自驚慌失措的科威特平民。倉皇出逃的平民在科威特市內造成了大塞車,嚴重阻礙了伊軍裝甲部隊的推進。

·對科威特的入侵持續2天,到8月3日末基本結束。參戰各伊軍師平均付出了不到100人戰死的代價。

——————————————

伊拉克的防禦計劃:

·薩達姆本來認為多國部隊不會以歷史上的形式干涉,而會採取長期封鎖和空中打擊的方式,並相信民主黨佔據的參眾兩院會給總統老布希拖後腿。這顯然錯判了美國的決心,也誇大想像了美國政界的矛盾。

·在發現多國部隊向沙烏地阿拉伯派駐大批地面部隊後,薩達姆的防禦策略變成了「河豚」策略——換句話說就是「嚇阻」戰略,即寄希望於讓多國部隊付出不可接受的代價以阻擋其攻勢。

·在1990年8月-91年1月間,伊拉克一口氣組建了35個新的正規軍師。這些師的質量完全可以想像。

·在海灣戰爭結束後,伊拉克軍事決策機關才逐漸意識到,在戰爭中他們最重要也是最精確的關於多國部隊戰略戰役意圖的信息源是——西方媒體。有伊拉克軍官後來回憶說,假設《華盛頓郵報》一類的報紙上某日登載了某種「作戰計劃」,那麼伊拉克決策機關就會傾向於相信這就是真實計劃。

·雖然往往準確,但西方媒體的報道不總是即時的。91年1月17日之後多國部隊的部署開始大規模西移(為執行「左勾拳」),然而在西方媒體報道此事時,對伊拉克人來說已經太晚了……

·雖然有限,但伊拉克對其戰略偵察能力的利用是有效的。伊軍的感知範圍限制在沙特邊境40千米以內,不過這對早期的作戰(如海夫吉)而言有價值。伊軍同樣嘗試判別聯軍參戰部隊的戰鬥序列,動員狀況和具體進攻時間。兢兢業業的伊軍情報部門至少……判別出了多國部隊刻意偽裝出的防禦態勢的總體狀況。

·伊拉克軍隊花了大量精力偽裝其掩體和工事,還在政府部門中舉辦最佳偽裝樣式競標活動。甚至在90年12月還做了一系列實彈測試和演習驗證這些偽裝和工事的效用,並邀請了很多前線將領(如第三軍的軍長)來觀看。結果「很成功」。伊拉克將領們回到各自單位之後又向手下吹噓一番,據說提高了伊軍的士氣。

·薩達姆經常將海灣戰爭空中戰役階段稱為「戰前空襲」——認為這根本不是戰爭的一部分,只是序曲。

·伊拉克的海上防禦策略基本就是佈雷。因為蘇制水雷使用殆盡,伊海軍還製造並布設了很多「土造」水雷。戰後,伊軍對布雷行動的價值評價很高。

·在防禦計劃中,薩達姆主要寄希望於巷戰和堅固防禦工事,特別是巷戰。

·在防禦中,伊軍師、軍、戰區級均力圖保有強有力的預備隊。伊軍希望所有部隊都能獨立作戰一周。這主要是因為聯軍擁有較強的戰役機動能力,伊軍無法判斷聯軍是否會從其預想的方向發起進攻。(不過事實證明,不論從還是不從,伊軍的防禦都很快崩潰了……)

·特別是在11月下旬多國部隊又增兵10萬人(包括美國第七軍和3個重型師)後,聯軍的意圖已經明顯,即其不僅要突擊科威特,還要攻擊伊拉克南部地區。伊拉克不得不為此保留更多的預備隊,進一步增加縱深,並設置更多的預備陣地。以科威特南部的伊拉克第三軍為例,其下屬各一線步兵師從前沿防禦改為縱深防禦,將一線防禦兵力降低了一半,只由一個加強營充當師掩護力量。在重新部署的階段,所有後撤的技術兵器都被假目標替代。

·1990年11月29日,伊拉克軍事情報總局對多國部隊作戰方式的預判:

——敵軍會主要依託其空中力量,並將其作為戰役的主要力量使用。他們將主要攻擊預備隊、導彈和炮兵陣地及指揮所。敵方的作戰形式將包括在重要交通樞紐、指揮所和適合阻擋我軍機動的地域使用空(機)降兵。

——敵軍將選取非直接方向以達成快速決策,並降低傷亡。此方向依賴密集空中支援和快速推進的攻擊主軸,企圖從我軍未預料到的方向上威脅我軍部隊,達成深遠突破以攻擊指揮所和交通樞紐。

——敵方將在地面和空中戰役發起的同時實施兩棲登陸作戰,從而儘可能孤立我方部隊,並以海上重炮火力支援其作戰。

——敵方會以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多國聯軍部隊構成次要攻擊軸線,以便在該軸線上粉碎我方企圖並牽制我方預備隊。

·90年12月,伊軍開始實驗點燃科威特油井以阻擋多國部隊的方式。同樣地,結果「很成功」。

·共和國衛隊在90年9月後就退出科威特,返回科伊邊境構建了一道鬆散的防禦帶。根據命令,共和國衛隊將主要作為戰區預備隊使用,必要時也會實施反衝擊。共和國衛隊也組建了4個新的師:尼達師、聖城師、阿巴德師和穆斯塔法師。

·共和國衛隊所得到的作戰決心如下:

——採取行動,粉碎敵方對區域縱深的進攻。

——對敵得以立足之地域採取反突擊行動。

——在必要情況下,作為預備隊構建保衛巴士拉的防線。

·自90年秋天開始,共和國衛隊就和伊第三軍、第四軍開始討論多種「反擊」和「進攻」計劃,並推測多國部隊可能的進攻路線。戰後伊拉克將軍們仍然對當時的計劃表示滿意,認為這使得伊拉克部隊可以被部署到正對其目標的迎擊方向上,並實施「快速」的反擊。但考慮到共和國衛隊已經實施了疏散,並把裝甲車輛埋進沙子,或許應該對伊軍將領口中的「快速」另做理解。

·當時伊軍討論的唯一一種「進攻」計劃是奪取海夫吉和米薩卜。這在91年1月最終得以部分實施。

·伊拉克空軍在戰前擬定的主要方針就是避戰。在伊拉克空軍的目標清單上,多國部隊是次要的。伊拉克空軍只應對多國部隊的空中戰役在部分地區採取有限的攔截行動。而伊拉克空軍的主要目標是——以色列。伊拉克空軍在計劃消極應付多國部隊的同時,卻制定了對以色列的最大限度的「報復性打擊」計劃。這顯然也是薩達姆拖以色列下水以分化多國部隊的伎倆之一。

·伊拉克空軍認為,多國部隊的空中實力是伊軍的12倍。

·伊拉克空軍還在90年制定出一系列作戰方案。此類方案大多停留在紙面上,甚至都沒成為成型的計劃。

——轟炸沙烏地阿拉伯的海水淡化設施。

——支援海上作戰。

——支援科威特境內的防禦作戰。

——支援沙烏地阿拉伯境內的進攻作戰。

——反航母作戰。

——「66任務」,打擊沙烏地阿拉伯的主要城市。

·伊拉克防空力量的編製與一般想像的不同,被編入獨立的防空部隊,陸軍兵團則缺乏高炮以外的隊屬防空力量。這包括:6個SA-2、SA-3地空導彈旅;6個SA-6導彈營;4個「羅蘭」導彈營;約20個SA-7導彈連;2個「霍克」導彈連;39個小口徑(37)雷達導引高炮營;36個其他無雷達導引高炮營。

·在入侵科威特之前,伊拉克的主要導彈力量就被部署到伊拉克西部。這至少包括第223、224導彈旅。第225導彈旅則被部署到科威特。

·就像以往一樣,伊拉克缺乏關於以色列的高精度地圖。對以色列打擊任務的規劃全都依託旅遊地圖實現。

·伊拉克對其導彈部隊在海灣戰爭中的評價較高。

伊軍在1990年11月研判的多國部隊部署及戰鬥序列狀況。

——————————————

海夫吉戰鬥:

·至少在海夫吉之戰前,薩達姆仍認為多國部隊沒有伊朗軍隊「堅決」,會輕易崩潰。

·薩達姆的「將聯軍拖入地面戰」計劃共有三個級別:淺近行動、中等行動、深遠行動。海夫吉戰鬥屬於「淺近行動」。而如果海夫吉戰鬥當真得手,薩達姆還準備在48-72小時內實施中等行動,深入到沙烏地阿拉伯境內150千米縱深作戰。

·海夫吉之戰由伊拉克第三軍的第5機械化師的兩個旅(第15和第26)對海夫吉發起直接突擊,第3裝甲師以一個旅(第6裝甲旅)佯動;右翼的第四軍則以第6裝甲師一部佯動,以第1機械化師的兩個旅實施策應行動。伊軍不知為何喜愛用裝甲部隊的佯動掩護機械化部隊主攻。

·作為佯動部隊的第3裝甲師第6裝甲旅在29日2000時越過科沙邊境,目的是吸引多國部隊的注意力,保障第5機械化師完成主要任務。至少……前半段目的達成了。從2150時該旅遭到多國部隊猛烈打擊,在突入沙特境內25公里後被迫在23時開始後退,此時全旅幾乎被打光;該旅損失的技術裝備比伊第5機械化師在海夫吉的損失還多。該旅旅長此戰後遭到撤職。

·第5機械化師對海夫吉的進攻非常順利,只遇到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第2輕裝甲偵察營和沙特海岸警衛隊的一些分隊。第2輕裝甲偵察營除了誤炸了己方兩輛LAV之外沒什麼值得一提的「戰績」(倘若誤炸是戰績的話!),伊軍認為遭受很微弱抵抗就佔領海夫吉。至於多國部隊敘述中的伊軍「詐降」事件,可能考慮到違反《日內瓦公約》,所以伊軍方面沒有提及。

·第1機械化師的行動幾乎未受阻攔。29日2000時-30日天明時分該師突入沙特境內50公里,並隨後向東轉向,由第三軍防線返回科威特境內,其間只因為空襲遭受少量損失。

·海夫吉戰鬥組織期間,伊拉克軍隊的後勤狀況因為聯軍的空中遮斷已下降到可悲的程度。第5機械化師的師長在組織突擊前最緊迫的任務是從當地的牧場徵用了120頭牛,好餵飽全師人員的肚皮。

·就像入侵科威特時一樣,伊拉克軍隊也缺乏沙特的精確地圖。

·在佔領海夫吉後,伊拉克軍隊內部出現嚴重分歧。第5機械化師要求在30日天明前立刻撤出;第三軍希望繼續堅守;伊拉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部竟然對此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態度,把海夫吉撤防與否的問題交給第三軍「全權處理」。結果第5機械化師在30日和31日在海夫吉鎮內被白打了兩天。

·第5機械化師在佔領海夫吉後希望得到一個別動營(第14步兵師別動營)的支援;第三軍答覆:這支部隊軍紀渙散,還不如你們,對任務沒有幫助。所以我們不會派遣增援。

·「僅在(1月)31日,第5師便抵擋了360次空襲。作為對比:1967年,埃及被150架(以色列)飛機擊敗了。某些國家因為150架飛機打輸了戰爭,而我們的一個師就能抵抗360次空襲。」——伊拉克官宣

·伊拉克始終將海夫吉戰役視為重大勝利。戰鬥結束後伊軍全軍士氣得到提升。一些共和國衛隊軍官甚至對薩達姆大為不滿,因為薩達姆派遣陸軍正規軍部隊去打海夫吉戰鬥,而沒有把光輝的勝利留給共和國衛隊贏取。

·到2003年薩達姆政權倒台之前,海夫吉戰鬥一直是伊拉克軍隊教育體系中的「經典戰例」。

伊軍繪製的海夫吉戰鬥決心草圖。

(待續)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新浪微博軍事博主科羅廖夫(高岩)?
使命召喚OL的SMG5SD原型是AAC蜜獾PDW步槍?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偉大的靈魂(3)
現在軍隊用的203mm榴彈炮的炮彈,裝藥量有多大?多少kgTNT?
為什麼像老山拔點作戰這樣主動權完全在我方,火力又占絕對優勢的戰鬥中,我軍還不能完全壓制越方炮火?

TAG:军事 | 战争 | 伊拉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