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大道至簡,為什麼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又說「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有句話叫「萬變不離其宗」,現象總是在變化的,但從複雜的現象中總結出規律,這個規律就相對簡單,而且不變。

道,就是把這些相對簡單的規律再進一步簡化,把所有變化中的不變一一歸結起來,最終指向的一個唯一恆定不變的東西,所以它是最簡單的。

因為簡單,所以「甚易知,甚易行」。但由於它與我們「正常」的思維模式相差太大,甚至完全相反,表現出來就是:狡詐容易淳樸難,世故容易天真難,有心容易無意難,複雜容易拙樸難,是非容易渾沌難,所以「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難的不是難,反而恰恰是簡單。

一、大智若愚

荀攸,是東漢末年著名謀士,被稱為曹操的「謀主」。荀攸行事周密低調,計謀百出,深受曹操稱讚。

然而曹操對荀攸的評價卻是「智可及,愚不可及」。「愚不可及」已經是極具貶義的話了,荀攸一生為曹操出謀劃策,立功無數,曹操又怎麼會如此評價他呢?

其實曹操的評價全文是「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是滿滿的讚賞之意。曹操稱讚荀攸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其「智」力水平也許有人能達到,但其「愚」的功夫卻無人能及,哪怕顏回、寧武也比不過他。

孔子也很喜歡顏回的「愚」,他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似愚而又不愚,此為「大智若愚」。孔子評價寧武「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也同樣用到了「愚不可及」。

對孔子和曹操來說,值得推崇的並不是智,而是「愚」。在他們眼中,「愚」比智更加難以做到,更為難得。所以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讓人民開啟智巧、明辨是非很容易,但讓人民「愚」就會很難。事實證明,「愚」民不但很難,而且會受到世人猛烈的批判。

二、難得糊塗

渾沌等於糊塗嗎?淳樸等於愚蠢嗎?天真等於無知嗎?智慧等於狡詐嗎?假如這些等式都成立,那麼老子的愚民,就是世人所理解、所批判的愚民。

網上有句俚語,叫「弱智兒童歡樂多」,聽起來很好笑,可深思一下,它也有自己的道理。「大智若愚」,不正是一種人生智慧么?「難得糊塗」,不正是一種處世境界么?渾沌自然的人生,就要匹配以渾沌自然的世界觀。

老子說:「常使民無知無欲」,正是告誡君主不要人為破壞民眾渾沌自然的世界觀,擾亂民眾渾沌自然的生活。相反,在民眾自己想要突破這渾沌的時候,要立刻「鎮之以無名之朴」,也就是「虛其心」「弱其志」。

這就是老子的「愚民」。「愚」的只是民眾的分化之心、爭鬥之心。無分化之心,自然就不會貪圖他人之所得,自然就能復歸於真實的自我,自然就能「自適其適」而不「適人之適」,自然就能自然而然地生活,自然就不會彼此爭鬥,天下自然就不會亂。

所以我們很多人在追求了一生之後才發現,原來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才是最終極的追求。我們在閱盡了世界顏色之後才發現,簡素方為至美。我們在爭鬥了半生之後才發現,原來歸憩田園,方是心安。

小時候我們期盼長大,但往往長大之後才發現,原來小時候的快樂和幸福,才是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三、返樸歸真

得「愚」,則能「返樸」。「朴」,是指沒有經過加工的木料。老子說「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又說「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天下任何木器,都來源於沒有加工過的木料;任何人,都成長自嬰兒。這本源的木料和嬰兒,就是「朴」,它是萬器之祖,源始於上天,並不臣服於人的意志。故而聖人掌握了它,就能成為天下所有器、所有人的官長。

「返樸」,也作「返璞」。璞,是指包有石皮,尚未加工的玉石。木料初砍伐下來時,上麵包有樹皮,需要進一步細加工,去皮、矯正、塑形,最終成為木器——「朴散則為器」。「返樸」,則是指重新回復到沒有被加工處理過的自己,重新做回完整狀態的自己。返樸,則歸真。

何為「歸真」?璞玉被鑿掉石皮,雕琢出精美的花紋,但這並不是它本來的樣子。洗掉被精心粉飾的鉛華,去掉被精心修飾的紋路,穿上原本就屬於自己的破舊衣服(石皮),展現出最真實的自我——「被褐懷玉」,則「歸真」。

「返樸歸真」,實為復歸於渾沌。渾水分清濁,木料分貴賤,玉石分肉皮,人才分高下;棄濁而取清,棄賤而取貴,棄皮而取肉,棄下而取高,非道哉!道無棄人,道無棄材,而統歸之於朴。

四、愚人之心

返樸歸真,則能擁有一顆渾沌之心,老子把這渾沌之心稱為「愚人之心」。高下不分者,貴賤不別者,賢愚不論者,這不正是「愚人」么?

道者擁有一顆「沌沌兮」的「愚人之心」,「為天下」而「渾其心」,所以才會「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世俗之人都能看得很明白,唯獨我好像昏昏沉沉;世俗之人都能算計得很精明,唯獨我好像什麼也不懂。

擁有渾沌之心,則能視萬物如一,則能如天道一般,「無親」。對於道來說,萬物並沒有高下貴賤的區別,因為同樣都是道的載體,承載著道。於是站在道的角度上,莊子發出了「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感慨。

真正得道之人,他的心如神龍,上可以騰九天,下可以潛九幽。故而可以安然選擇符合自己性情的地方來居住,而不會以處下為卑,貪圖他人之居上;選擇自己善長的事情來做,而不會以事小為賤,貪圖他人之為大。

位在身,則修之身;位在家,則修之家;位在鄉,則修之鄉;位在國,則修之國;位在天下,則修之天下。所以老子擔任圖書館館長,沒有人說他不稱職;莊子安居山野,也沒有人說他沽名釣譽。他們處其位,謀其事,善其能,身心如一,而逍遙於天地之間。

(閱讀更多文章,與作者交流探討,歡迎關注作者同名公眾號 ID: daobrother)


推薦閱讀:

黃帝內經:找到你的「真身」

TAG:道家 | 道德经书籍 | 老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