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對比(3)——漫談城市

QB尼莫nemo-tc:面積對比(1)——英美中法日的「縣」zhuanlan.zhihu.com圖標QB尼莫nemo-tc:面積對比(2)——中國的省與歐洲的國zhuanlan.zhihu.com圖標

面積對比(3)——漫談城市

一。網上常見的誤解

二。什麼是行政上的市?什麼是地理上的城市?

1。中國的市

2。美國的市

3。東京都

4。地理意義上的「城市」

三。對比用的地圖工具,,以及放大的美國城市的低密度郊區

1。谷歌地圖的缺點

2。低密度郊區與城市結構

3。遙感地圖

首先聲明,我是外行,只是因為走過很多國家、很多城市,有感而發寫點東西,所以只能說些直觀的東西。

前後有大半年,陸陸續續寫的,用詞混亂,而且用詞不準,也無法給出明確的定義,請見諒。

大概意思:城市帶 >都市圏/都會區(本文中的城市)> 市中心/核心區

原本想挑幾個典型結構的都會區聊聊,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外行人的尷尬。

一。網上常見的誤解

經常有人在對比城市時,因為統計口徑不同,得出十分奇怪的結果。

圖出自《北京到底有多大》,原文章通篇就是複製網路上的信息,並用一驚一乍的句子吸引眼球。裡面有各種唬人的數字,比如北京=155個巴黎,還有很多從知乎上複製的,調侃北京堵車的抖機靈。

這種文章很容易誤導人,以為X城市好小,X城市好大。實際上,在比較城市的時候,這種方法毫無意義。這個北京地圖裡,一半的面積是人煙稀少的山區,在平原上還有大量的鄉村和農田。

按照這個邏輯,只看行政區面積,不管城市的實際大小,那麼重慶是北京的五倍大,那麼呼倫貝爾市是陸地面積最大的市,相當于山東省與江蘇省之和。如果帶海域面積的話,還有個更大的傢伙——三沙市。然而呼倫貝爾市的城區面積,和同為地級市的蘇州差多少?連很多縣級市都比它強。

再舉個極端的例子,美國洛杉磯縣的88個市裡,最小的弗農市(vernon)只有幾個街區大,常住人口100多。

圖內容:如果全世界69億人住在同一個城市裡,這個城市的面積會有多大?參照不同城市的人口密度算。

  • 此圖的人口密度數據,顯然是簡單的參考了行政上的「市」的人口密度。不了解的人,看完這個圖,會誤以為巴黎的人口密度比紐約高。
  • 其實,它的巴黎市,只是巴黎的市中心,只相當於紐約的曼哈頓;而紐約則是計算了全市5區,尤其是,其中有一個人口很少、面積很大的史丹頓島。

大巴黎地區城市化水平圖。75是巴黎市(分為20區),92、93、94是內環三省,77、78、91、95是外環四省。

紐約市附近人口密度圖。紐約市NYC一共五區:New York縣=曼哈頓區,Richmond縣=史丹頓島區,Kings縣=布魯克林區,Queens縣=皇后區,Bronx縣=布朗克斯區。

最後一欄是人口密度。

參考:

北京二環面積62平方公里,新東城新西城兩區加起來92平方公里。

三環面積159平方公里。五環面積667平方公里。不過,北京很多重要的辦公、商業核心區不在二環以內。

上海內環面積115平方公里。外環面積665平方公里。

這樣對比會更合適一點:

高密度核心區——曼哈頓vs巴黎市;實際上最中心的區域巴黎小勝

核心區+中密度外圍城區——紐約5區vs巴黎市+內三省

實際上,計算外圍城區時,紐約應該加上新澤西河岸地區(從Bayonne到Fort Lee),去掉史丹頓島南部的大片低密度別墅區。

  • 如果要算整個都會區的建成區,巴黎要加外環四省的部分地區,紐約要加上北新澤西、長島、上州的部分縣市。
  • 註:人口密度可以用來判斷市中心,但要注意,居住用地只是城市用地的一種。另外有些城市的市中心晚上沒什麼人。新澤西的紐瓦克和哈德遜縣之間,哈肯薩克河兩岸,有一大片「無人區」,這裡是紐新港的核心港區+紐瓦克機場+貨運火車站+大量的物流中心和倉庫

二。什麼是市?什麼是城市?

很多中國人經常把「市」的不同概念弄混。行政區划上的「市」,和地理上的「城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 中國人平時所說的「市」,一般都是直轄市或地級市,是人為劃分的行政區,都是以一個中大城市為核心,帶上周圍的小城市、縣、鄉鎮、農村和野外。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行政區划了,論人口和面積,比許多國家的省級/一級行政區都大了。
  • 西方行政規劃里的「市」,包括日本的町級市,大多數都是一個很小的行政區劃,相當於中國的鎮級,翻譯成「鎮」非常合適。少數大點的「市」,也就相當於中國的縣級。大型城市的市中心,一般會單獨的設一個獨特的行政單位。
  • 詳見 面積對比(1)——英美中法日的「縣」。
  • 畢竟中國太大,一國就頂一個歐洲、或者一個廣義的中東、或者南亞+東南亞。經常會出現,中國一個省頂人家全國,一個地級市頂人家一個省。

1。中國的市

首先在行政區划上,中國就有很多不同的「市」。平時說「市」的時候,指代對象一般是直轄市(省級市)、地級市、縣級市。近些年,中國正在研究是否試點設立鎮級市。

中國有5個級別,加1級地方自治,有些地方會缺少某些級別。比如直轄市往下就是縣或市轄區,沒有地級;有些縣是省直轄的,跳過地級。(省直管不等於省直轄的縣級)

  1. 中央級
  2. 省級:直轄市、省、自治區、特別行政區。
  3. 地級:地級市、副省級市、自治州、盟、地區。由省派地方公署
  4. 縣級:縣級市、副地級市、縣、市轄區、自治縣、自治旗、特區、林區。
  5. 鄉級:、鄉、街道辦事處、民族鄉、蘇木、民族蘇木。
  6. 地方自治組織:社區居委會(非農)、村委會(農村)。無政府機構。

地級行政區,曾叫專區,源於民國時的行政督察區,明清時的府。

副省級市,仍然是地級市,只是行政級別比一般地級的高半級。

副地級市,仍然是縣級市,只是行政級別比一般縣級的高半級。

省轄市,可以是地級市,可以是副地級市,也可以是縣級市。

舉例:

新疆的哈密地區(地區、地級),撤地設市,改叫哈密市(地級市、地級)。

同時,原哈密市(縣級市、縣級)改叫伊州區(市轄區、縣級)。

省級市(直轄市):北京市

地級市:廣西省-桂林市

縣級市: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

  • 從衛星圖能看出,不管是哪種行政上的市,都包括城市化區域、農業區域和野外區域,和城市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 中國大部分城市的建成區,都在同一個行政區劃的範圍內,但是現在也有了很多跨行政區的情況。

舉例:

a。廣州、佛山的市區部分,連成一體,屬於同一個都會區。

b。燕郊鎮,行政上屬於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但建成區是和通州相連,而和三河市被農田隔開,居民也是通勤去北京上班,應當算入北京的都會區。

c。花橋鎮,同上,屬於蘇州市崑山市,但應歸於上海都會區。

2。美國的市(City)

美國的3級行政級別,聯邦-州-地方:

  1. 第一級,聯邦:由州賦予權力而成立。
  2. 第二級,州(State)曾經的殖民地獨立而成,或聯邦領地到達一定人口後成立。
  3. 第三級,州政府設立的「縣",和人民自發組織出的"市鎮",共同組成了地方政府
  • 縣、郡(County)由州政府劃分設立,也可翻譯成郡,州政府指派部分官員,議會由居民選舉產生。在人口、面積上,接近中國的縣級行政區。聯邦和州的各種統計數據,一般都按照縣來計算。
  • 市、鎮(City、Town、Municipality )有建制的居民點,當地居民可以自己申請成立或撤銷,市長和市議會由居民選舉產生。也有township、village等其他叫法。有的市鎮建立的比殖民地更早,有的是在21世紀剛剛建立。每年都會有市鎮被重新調整。可以小到幾百人,可以大到幾百萬人。一般常見的市鎮,類似中國的鄉、鎮級行政區。
  • 非建制地區(Unincorporated area)沒有成立市鎮的地區,可能是人口少的鄉下,沒有人的野外區域,或者是放棄建市的的居民點,由縣或州政府管理。

地方一級上,有很多種情況:

  • 縣、市皆有:最常見。有縣政府,而且下面有很多市鎮政府,此時分工合作。市政歸市政府管,比如垃圾、綠化、路燈、婚姻登記;縣政歸縣政府管,比如稅收、各種執照。個別市鎮會橫跨2個縣。
  • 無縣政府,有市政府:就直接沒有縣政府,比如新英格蘭地區,縣域內各個市鎮邊界相連。只有一個負責協調的協會,由縣域內各市鎮代表組成。
  • 有縣政府,無市政府:縣內一個建制市鎮都沒有,所有居民點都選擇當非建制地區。
  • 獨立市鎮:直屬於州,不劃入任何縣。一般在統計上也算作一個縣。
  • 市縣合一(Consolidated city–county):常常出現在中型城市,城市把某個縣填滿了,就會考慮市縣合一,比如費城、丹佛、印第安納波利斯。
  • 不完全的市縣合一:縣內90%的市都進行了融合,完成了市縣合一,但還有個別市鎮拒絕合併。
  • 紐約市(NYC):稍微特殊,紐約市是5縣合1市,也就是紐約現在5個區borough的來源。不過那5縣原本就特別小,合併完的紐約市也仍然很小,也可算作市縣合一。

聯邦、州、地方各收各的稅,直接對自己的選民負責,在理論上互不隸屬,是合作關係。

加州-洛杉磯縣(County),下屬88個建制市(City),和許多非建制地區(白色部分)。鮮紅色是洛杉磯市。洛杉磯縣最小的弗農市(vernon)只有幾個街區的大小,全是工廠,常住居民100多,連街道辦都算不上,要不要和北京比一比面積差多少倍?

加州-洛杉磯縣-洛杉磯市。

加州-洛杉磯縣-比弗利山(Beverly Hills)市,著名的富人住宅區,經常被翻譯成比弗利山莊。

那些山區大部分都是森林灌木,顯然不能算在城市面積里;而城市區域,又不全都在洛杉磯縣或市的行政範圍內。

  • 美國按人口算的前三大城市,無論哪種標準都是一樣的:紐約、洛杉磯、芝加哥。
  • 但是,第四大城市,按不同標準有不同結果:按行政區划上的建制市算,是休斯頓;按大都會統計區,是達拉斯(達拉斯-沃斯堡大都會統計區)。

3.日本

日本的一級行政區是「廣域地方公共團體」(都、道、府、縣)。其中的東京都、大阪府、京都府,類似於中國的直轄市。

二級行政區是二級行政區劃是「基礎地方公共團體」(市、區、町、村)。其中的市類似於中國的鎮。

  • 「東京都區部」「東京都」「東京圏」經常會被人混用,拿一個的面積比另一個的人口,得到奇怪的數據。
  • 東京都區部=東京23區=東京特別區=東京特別區=東京都內,是東京都最核心的23區。
  • 東京都,是一個一級行政區,包括城區和鄉下。
  • 東京圏=東京都市圏=首都圏 ,是橫跨一都多縣的大都會區。

  • 這是東京都的行政範圍,東邊紫色是「特別區部」(核心城區23區),中間是郊區,西邊是山區。實際上,八王子市已經有小一半的面積是山區了,青梅市和秋留野市一大半都是山區。

谷歌地形圖

人口密度

通勤鐵路甚至讓一些在東京圈工作的人,可以住到了北三縣茨城、櫪木、群馬。

不知道是哪年的圖。

  • 那些沒有城市化的地區,即使屬於東京都,也不能算城市意義上的「東京市」。比如奧多摩町。
  • 實際上,整個連續的城市化地區,不僅僅在東京都行政範圍內,而是橫跨了1都3縣(神奈川、埼玉、千葉)。
  • 另外,北三縣各通勤火車站附近的小片住宅,雖然面積很小也很散,但也可以算入,畢竟通勤時間是看交通線路,而不是實際空間上的距離。

4。地理意義上的「城市」

地理意義上的「城市」,應該是一個「城市化區域」,是以非農業產業和非農業人口集聚形成的較大居民點。人口較稠密的地區稱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區、工業區和商業區並且具備行政管轄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轄功能可能涉及較其本身更廣泛的區域,其中有居民區、街道、醫院、學校、公共綠地、寫字樓、商業賣場、廣場、公園等公共設施。

中國統計部門所用的建成區,是很好的標準:

  • 建成區(built-up area)指中國的市中的城市化區域。建成區為「城市建成區」的簡稱,是指城市行政區內實際已成片開發建設、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設施基本具備的地區。
  • 中國統計部門用建成區來反映一個市的城市化區域的大小。具體指一個市政區範圍內經過徵用的土地和實際建設發展起來的非農業生產建設的地段,包括市區集中連片的部分以及與城市中心有密切關聯的近郊區域,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設施的城市建設用地(如機場、污水處理廠、通訊電台),一般不包括市區內面積較大的農田和不適宜建設的地段。 建成區標誌著城市不同發展時期建設用地狀況的規模和大小。
  • 中國的市並不是地理學上的城市化區域,而是一個行政區劃單位,管轄以一個集中連片或者若干個分散的城市化區域為中心,大量非城市化區域圍繞的大區域。所以市的面積並不能反映城市化的區域即地理學意義上城市的面積。
  • 城市郊區的一些建成地段,儘管未同市區聯成一片,但同市區的聯繫十分密切,已成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可視作城市建成區。城市建成區在單核心城市和一城多鎮有不同的反映。在單核心城市,建成區是一個實際開發建設起來的集中連片的、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設施基本具備的地區,以及分散的若干個已經成片開發建設起來,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設施基本具備的地區。對一城多鎮來說,建成區就由幾個連片開發建設起來的、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設施基本具備的地區所組成。
  • 城市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工業用地、商業用地、交通用地、公共設施用地等等等

三。對比用的地圖工具,以及放大的美國城市的低密度郊區

1。谷歌地圖的缺點

堪薩斯州-威奇塔市,只有39萬人的小城市

威奇塔的東部郊區。衛星圖可見,中間那些彎曲的小路都是住宅區,屬於建成區,但沒有塗上灰色。谷歌地圖上這樣的細節小錯非常多。城市是在不斷變化的。

谷歌地圖上的建成區,用了略深的顏色標識。

主要缺點:

a。準確度低,塗色錯誤很多,有的郊區能差的非常多。

b。顏色反差小,難看清,尤其是對於路網密度高的大城市。

c。中國城市的建成區沒有塗色,而且地圖沒校正,位置有偏移。

d。默認地圖是墨卡托投影,所以變形非常大,高緯度面積變大,低緯度面積變小。只有衛星地圖是球形的。

e。有些建成區的郊區部分,由於人口密度低、綠化好,從衛星地圖上直接看,很容易當成是野外綠地。尤其是城市人口密度低的 「新西方國家」 ——美加澳新,經常會出現核心區之外無城區過渡,直接變成大片低密度郊區。

2。低密度郊區與城市結構

先說e。中的低密度郊區

亞特蘭大的市中心很小,郊區看起來全都是綠地,實際上是低人口密度的建成區。請注意北邊的Sandy Springs市,看起來非常的綠色。

桑迪斯普林斯(Sandy Springs),美國喬治亞州富爾頓縣的一個市,位於亞特蘭大的郊區,成立於2005年12月。2016年該市估計有105,703人口,名列喬治亞州第7名。

放大綠色的Sandy Springs市,就會發現並不荒涼,密密麻麻的都是道路和房子。注意Sandy名字的左邊有條路寫著River Valley Rd NW。還有右側的Perimeter Mall商場。

River Valley Rd NW路兩旁,居民住宅區,密密麻麻的別墅,有學校,還有2個小商業。

Perimeter Mall商場附近,全都是商業。光是大型超市就有好多:Walmart、Target、Costco、Whole Food Market。最下方有個醫院,醫院西邊還有一家Target。周圍剩下的房子大多是只有一層的商業店鋪:餐廳、服裝、家居、電器等等等。

它和亞特蘭大市的邊界,放大仔細看,是成片的別墅,以及主路旁的商業店鋪。它是連成片的建成區,毫無疑問應該和亞特蘭大算作同一片建成區。而且一直要延伸很遠。

美國人口第4的建制市(200多萬)——休斯頓的行政範圍,以及內環Loop610、外環Beltway8,第三條環已有雛形,還沒正式形成。中間的空洞,是選擇自己獨立建市的地方。

休斯頓都會區人口第5(600多萬),次於達拉斯-沃斯堡都會區(700多萬)。三分之二人口不在市裡。

休斯頓的downtown與外環的對比。注意右下角5km比例尺。

休斯頓小小的downtown,以及延伸到地平線的低層建築群。

衛星圖裡休斯頓的郊區,在洪水的淹沒下,道路和別墅比平時醒目多了

  • 美加澳新(新大陸的發達西方國家)大多數的城市都是這個樣子。典型的有休斯頓、洛杉磯、達拉斯、亞特蘭大、丹佛、哥倫布。巨大的低密度郊區,圍繞著一個小小的市中心,郊區可以連綿幾十公里不斷絕。市中心不僅小,而且晚上沒人,被稱作核心區總感覺不夠格。缺少了歐亞舊大陸上常見的中密度外圍城區。
  • 紐約市的結構,更接近歐亞大陸的傳統大城市,難以作為典型的美國城市代表。詳見下一章。
  • 雖然這些外圍郊區也被劃作一個個市鎮,人口密度也很低,但它們屬於大城市的郊區,經濟緊密相連,每天都有很多人去城裡上下班通勤,和獨立的鄉下市鎮不一樣。

在無條件限制時,人們總是趨向於獨棟房子的。

強烈推薦閱讀:知乎用戶:為什麼日本人口密度大於中國,在日本流行的卻是容積率較小的二層建築?

芝加哥市中心的晝夜人口密度。工作機會都在市中心,但人都住在此圖之外的巨大郊區里。

  • 這種城市結構里,大部分人都住在郊區。住在郊區的人們,根據不同階層、不同族裔,會自然的出現 「大雜居小聚居」:大範圍看,不同類型的人群都分散雜居在一大片郊區里,小範圍看則是同類人群聚居在同一街區 。
  • 這樣的低密度城市資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消耗高。獨立空調和供暖消耗更多能源,水電氣等基礎設施的人均建設成本更高。城市用地非常浪費,用地效率低。
  • 日常生活不方便,出行全靠汽車,公共交通稀少還虧損吃補貼。無法像住曼哈頓、倫敦、東京、上海那樣,半夜出門有24小時便利店,各種餐廳小商鋪步行就能到達,發達的地鐵公交比開車還方便,免去了停車的煩惱。
  • 如果城市人口繼續增長,弊端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明顯。最終,通勤和生活的不方便,所帶來的成本,會抵消郊區的好處。窮人再向城區公寓轉移,卻發現城區老公寓又舊又矮,房子太少,改建高層公寓又各種扯皮,難度重重。
  • 形成原因是城市用地無規劃,擴張無限制,粗放式的攤大餅,這種現象叫urban sprawling。從城市現代的初期開始,就以低密度形式不斷向外擴展。一直攤到交通堵塞,通勤時間超出承受範圍,或者平原土地用盡。這時候再想改建老區,提高人口密度、改善交通和基礎設施,會阻力重重,成本很高。很多城市在吃過教訓之後,才開始限制亂建亂擴張。
  • 反過來,過分限制城市用地,又限制新建住宅區的容積率,人為推高房價,也不利於城市的發展。
  • 高密度、低密度與生活質量無直接關係,最重要的是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郊區和城區都可以有富人區,可以有貧民窟。底特律、紐瓦克的貧民窟里有獨棟別墅,曼哈頓第二高的樓里有天價豪宅。

  • 東京都市圈的晝夜人口密度。城區變化大(紅粉橙),最中心的千代田區直接從紅變綠了,郊區變化小(黃綠)。
  • 南邊有一小塊橙色,是神奈川縣橫濱市的中心。北邊一小塊橙色,是埼玉縣埼玉市的中心,東邊的整個半島是千葉縣。
  • 平成 22年是2010年。「特別區部 」 是東京都行政範圍內的城區部分。

新宿和澀谷在圖裡標反了。市中心的大白點是皇宮。

副都心西線:池袋ikebukuro、新宿shinjuku、澀谷shibuya、品川osaki(大崎)。白箭頭是目白?

副都心東線:上野ueno-淺草asakusa,錦絲町kinshicho,臨海waterfront,白箭頭是龜戶。

西邊郊區:青梅ome,八王子hachioji,立川tachikawa,多摩新城tama new town,町田machida。

東京的傳統中心:千代田區、中央區、港區,總面積加起來和北京的新東城區差不多大。

傳統形式的大城市(像東京、倫敦、巴黎),是低密度的郊區,圍著中密度外圍城區,再圍著一個大型市中心核心區。過渡自然,逐級下降。而且市中心的居民是非常多的(與美加澳新不同),郊區是交通便利、完全現代化的(與發展中國家不同)。

偶爾會有外圍地區,密度超過核心區,形成一大數小的多核心結構。兩三個大城市連成一體,組成的兩/三個大核心結構也比較常見,比如聖保羅-明尼阿波利斯、大阪-神戶-京都。萊茵魯爾區,則是一群中小城市挨在一起,一起成長,形成的多核心結構,每個核心都很小。

中國的大城市,一般是核心區巨大,人口密度高;外圍城區也大(現代化街區、城中村、貧民窟),人口密度也非常高;然後再外圍突然就變獨立村鎮和農業用地了。現代化的低密度郊區非常少。像是在邊緣被切了一刀,缺乏過渡。

強烈推薦閱讀:魚非魚:為什麼日本人口密度大於中國,在日本流行的卻是容積率較小的二層建築? 因為鋼筋混凝土技術的進步,特別是預應力混凝土的出現,使得高層建築的成本大大降低了。二戰以後才進行大規模城市化的國家,在非CBD地區普遍有更多的高層建築。 強烈推薦閱讀:孟德爾:為什麼日本人口密度大於中國,在日本流行的卻是容積率較小的二層建築?

日本的城市是平攤的,不僅宏觀上,微觀上也是攤大餅。

中國這個搞法自然就產生了睡城之類的地區。其實從原理上說,集中比分散消耗的資源要少。問題是,交通和配套設施建設根本就沒跟上人口增長的速度,集中的優勢被浪費了,劣勢反而明顯了。

中國的城市在微觀上,是集中的高層建築和各種預留地,交替間隔。

註:人口密度是主要參考依據,但在仔細看一個個街區的時候要注意,居住用地只是城市用地的一種。比如紐瓦克和澤西市之間有大量的港口倉庫和一個機場,形成一個長條狀的近乎無人居住的區域,仍然算城市。

3。遙感地圖Globleland30:全球地表覆蓋瀏覽

中國天地圖系統的

地圖非常詳細,準確度較高,但是不標地名、國界、省界等信息,所以需要和谷歌地圖對照。

缺點:

a。由於是墨卡托投影,所以變形非常大,兩極面積變大,赤道面積變小。

b。只有2010年和2000年數據。

此遙感地圖中的顏色:

海洋不塗色,白色

水體:深藍色

濕地:淺藍色

人造地表:深紅色

耕地:黃色

冰川和永久積雪:冰藍色

森林:深綠色

草地:淺綠色

灌木地:暗綠色

裸地(裸露地表):灰色

苔原:棕色

人造地表變化:粉紫色與亮藍色(2000年-2010年)

山東2013年人造地表更新成果:鮮紅色

  • 那個人造地表,在看城市的時候,幾乎就等於是城市建成區。當然它也包括鄉下的獨立村鎮,和偏遠地區的特殊設施,但是這些不會干擾我們對城市邊界的判斷。而且村莊本身就是城市的雛形。

上邊欄的幾個小功能:

分屏功能,不能用來比較不同地區,只能顯示同一地區。

如果想仔細比較城市面積,可以使用測量面積這個功能,自己畫多邊形。

  • 注意,美國西部的荒漠,大部分都長有耐乾旱的灌木,所以顯示為暗綠色(灌木地),而不是灰色(裸露地表)。

舉例,猶他州的鹽湖城附近:

大鹽湖附近的灰色,主要是鹽質荒漠。左邊一大塊灰色是沙質荒漠、鹽質荒漠混雜。藍方塊是鹽工廠。

剩下大片的暗綠色,都是長有灌木的荒漠。

深綠色是山區的森林,淺綠色是草地。

原本想挑幾個典型結構的都會區聊聊,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

發個圖給大家參考一下:

此圖製作者是@David Rand

圖中的數字是人口,m是million百萬人。注意那個雅加達jakarta和墨西哥城mexico city,寫反了。

對於裡面某些都會區的具體邊界位置我持保留意見,有機會的話,想親自去看看那些地方是不是真有通勤人口。


推薦閱讀:

一女孩去了個陌生的城市,還沒找到工作也沒什麼親人朋友,她感到很不安,我該怎麼去安慰她?
宋代的汴梁究竟發達到什麼程度?
論文大燜鍋:JEG論文速遞 軍事衝突與歐洲城市的崛起 by Edward Glaeser
國家為什麼要設立直轄市?
10月優秀筆記_吳宇航_看不見的城市

TAG:城市 | 美国 | 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