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思考:從機器學習到人類學習(三)

上一章傳送門:日常思考:從機器學習到人類學習(二)

寫在前面

——日常思考系列,說的輕鬆點的話,是我開的腦洞;說的嚴肅點的話,是我的哲學思考。

目前主流的機器學習並不是在模擬人類學習或思考,而是用概率論、統計學的方法來實現的弱人工智慧。但我一直都覺得機器學習里很多現象能與人類的學習(從嬰幼兒起一直到成人)一一對應。但腦子裡一直以來都是只有個模模糊糊的想法,趁此機會將其凝練總結出來。各位看官請帶著這個問題閱讀本文:我們是否能反過來將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中的一些技巧應用在人的學習中呢(自我教育 or 下一代教育)

本文為了提升可讀性犧牲了一定的專業性,有一些表述是不準確的。

本文的寫作是面向:

  • 自己
  • 喜歡將常見的事象歸納為能自洽的邏輯的人
  • 喜歡機器學習的人
  • (准)爸爸媽媽們(霧)

封面圖片來自於網路,侵刪。

本文中沒有聲明引用的內容,皆是原創。

以下正文

上一章我講了青少年時期(13~18歲)的人類學習是如何與機器學習的一些現象對應起來的。接下來我會講19歲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又有哪些現象可以和機器學習對應起來。

4. 成人初期(19~25歲)

看到這裡各位肯定已經很累了,但還請再堅持一下——接下來這部分是本文最大的重點。

這個年齡的人(已經不能稱為孩子了)主要的學習方式轉入自我教育。他們將會通過不斷地自我教育形成,並且更新自己的三觀。

接下來我要嘗試通過機器學習的現象來解釋什麼是三觀。

(場外音:WTF?機器學習還能用來解釋三觀?)

簡單來說,三觀是一個人根據其經歷,而形成的一種對世界,對自己,對身邊事物的一種看法。

接下來請看下圖:

在上圖中,每一個點(不論顏色)相當於一段「經歷」,這個圖中顯示出來的是世界上所有人的所有經歷,所以我把它稱作「上帝視角」。然後,右圖中的綠線代表了三觀。在這裡,一條好的三觀,就是能把圖中的藍點和紅點正確的劃分開來的線。

由於是「上帝視角」,機器人擁有世界上所有的知識,它就有可能形成一套「完美的三觀」,完美地把圖中所有點正確地切割開來。(如上圖的右圖,綠線就是擬合了上面的數據的模型)

……

那作為普通的人類呢?看下圖:

與全世界相比,一個人的經歷太渺小了,所以一個人能看到的點大概只有這麼些(上圖圖1)。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看得到的點來畫這條線。上圖的圖2,3,4,分別是三個不同的人的三觀。毫無疑問,就我們能觀測到的範圍來看,上面三條三觀都是正確的,因為每一條能正確分割開圖中的藍點和紅點。

(註:在上圖中每一條綠線都相當於一個機器學習模型。可以看出來,同樣的演算法,相似的數據,會產生很不一樣的模型)

這三個人的經歷非常類似,即使相互之間三觀有所不同,平時也不會有太大衝突——這種情況多發生在畢業之前的同學之間。

……

但事實上更多時候情況是這樣的:

假如上圖圖1是你,那圖2可能是你的父母,圖3可能是一個你素不相識的歪果仁大叔,圖4可能是不知身在哪國的網友……不同年齡層,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環境會造就很不一樣的「經歷」,所以你們各自能看到的「點」就很不一樣,畫出來的三觀線也很不一樣。因為無論是誰,都只能根據自己看到的「點」來畫出自己的三觀

自從網路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限制地拉近過後,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接觸到很多很多三觀不一樣的人。這一方面給我們生活帶來許多便捷,另一方面很多人在網上一言不合就開噴。

比如說你(上圖的圖1)和網友(上圖的圖4)可能會對同一件事情(上圖的五角星)的看法不一致。你們可能會展開友好地討論,直至達成共識,雙方都增加1點經驗值;也有可能,你們中的某一個直接開始噴對方,雙方(或單方)心情值-1。

直接開噴的人基本上屬於對「三觀」的概念都還搞不清的人,要麼是太年輕,要麼是過度自我。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中的大部分是有可能「自愈」的,因為:

三觀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你的經歷的增長而逐漸改變;而你的經歷,又會隨著你的每一個重大決策而改變

請看下圖:

假設上圖圖1是高中即將畢業的你,那麼你可以把另外三幅圖想像為:

  • 選2號路線:留在本市念大學。周末可以回家,甚至每天都可以回家。身邊還會有很多曾與你同一所高中的同學,你們可以一起去以前經常去的飯館和商店,你會倍感親切,因為你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里。所以接下來4年里你會不斷擴充你原有的經歷,如上圖圖2. 不過,你的三觀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 選3號路線:出省念大學。半年回一次家,周末只能自己找活動。絕大多數同學都是新認識的。你可能會吃到另一種口味的豆腐腦,也有可能會被當地的三輪車師傅坑。選擇出省念大學就相當於一只腳踏出了自己的舒適區。所幸大家還能用母語交流,不會上演那種半夜餓死街頭的戲碼。相對於留在本市念大學,你會增加一些在別處的見識,如上圖圖3. 你的三觀因此拐了個彎。
  • 選4號路線:出國念大學。徹底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個中酸甜苦辣不足為外人道也。 如上圖圖4,你會在距離你原有經歷相當遙遠的一個角落積累自己新的見聞,因此你的三觀可能會徹底改變。

【? 在機器學習中,對於偏離訓練集概率分布太多的數據,模型誤判的可能性很大;解決的方法就是收集這些數據並加入訓練集中

(註:以上所有綠線都是我根據圖中的兩類數據點用邏輯回歸擬合出來的。)

……

上文中我用機器學習小實驗模擬了見識是如何改變三觀的,這是一種被動的改變三觀的方式。我們可以做得更好,那就是主動控制自己那個改變三觀的開關

上文也說過了,網上之所以互噴現象嚴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網路拉近了三觀互不相同的人們。對於這些喜歡一言不合就噴人的人來說,他們有無數次機會可以增長見識,為自己的三觀添磚加瓦,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這點——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改變三觀的開關。

人更傾向於接受自己願意接受的觀點,而不是正確的觀點。

各位看官請仔細品味上面這句話。

想想看,自己周圍是不是有這樣子的人?

然後,再想想看公眾號的雞湯文之所以能夠盛行,是不是也是因為如此?

最後,再想想看自己是不是也是這樣子的?

當各位看官看懂這句話了,那麼恭喜,距離能控制那個開關已經不遠了。——可能只差幾次練習。

我曾經也是一個不懂得控制這個開關的人,雖然不曾無聊到在網上和人對噴的境地,但確實因為沒聽他人的意見吃過幾次虧,中途棄了幾篇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好文,錯失了幾位有思想的友人。

但事實上這個世界上並沒有那麼多的「對」與「錯」之分,有的只是我願意接受的觀點,和我不願意接受的觀點而已。

想通上面這些事情對我的幫助非常大。保持一個柔軟的態度去面對「不太喜歡的觀點」非常重要。直觀上來說,我對於不一樣的事物的包容能力更強了,也更願意主動去接觸這些事物了。如果這些事物對我有幫助,我會不吝打開自己改變三觀的開關;如果這些事物對我沒有幫助(甚至於是邏輯不通的),我也算是聽了個故事,收集了個腦洞。心想:原來世界上還有人是這樣想的啊。總之穩賺不賠。

不知還有沒有看官還記得我在上一章說過的我對自己的要求:成為終身學習者。

我對定下這個目標的整套邏輯,已經寫在上面了。

有了一個明確的長期目標之後,我的迷茫消退了許多。一個小的例子就是,我再也不會為每天要不要花20分鐘練耳感到猶豫了。只要這是我喜歡的事情,只要我在變得更好,我就決定去做(只要不與短期目標衝突)。

……

總結一下這一節的重點:

  • 個人經歷在全世界範圍來說是滄海一粟,且每個人只能根據自己的經歷建立三觀
  • 自己不會認為自己的三觀有問題,是因為在自己可觀測的範圍內確實沒問題
  • 三觀會隨著經歷的增長而改變
  • 人更傾向於接受自己願意接受的觀點,而不是正確的觀點。
  • 基於以上四點,要意識到自己能夠主動控制改變三觀的開關

……

最後請大家想像一下:

一個班級有40個常年考60分的「學渣」,他們平常自顧自悶頭學習,並不互相交流,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偏科的科目(也許正因為如此他們各自的總分才比較低)。那麼如果讓他們一起做一套題目,對每一道題都實行投票制,即票數最多的答案作為最終答案提交,那麼結果會怎樣呢?各位應該很容易想像得出來:他們很可能會拿到80,甚至90分的高分。

懂機器學習的人可能已經知道我在說什麼了——沒錯,這就是隨機森林(Random Forest)的套路!隨機森林是通過訓練n個小型機器人,每個機器人在訓練時只給它看其中一部分數據(所以每個小機器人都是「偏科」的),最終在測試階段讓所有小型機器人投票表決。

這裡說的是,知識(在這裡指代了上一個例子的三觀)不同的一群人,沒有必要互相說服對方,只要聚在一起投個票,就有更高概率獲取正確答案(相較於每個人單獨決定)。

怎麼樣,現在有沒有覺得人類學習和機器學習很像?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

我們是否能反過來將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中的一些技巧應用在人的學習中呢?

幻君的機器學習 	imes 人類學習的腦洞到此完結!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淺見,歡迎交流~

能看到這裡的都是真愛,不來我主頁逛一逛嗎?

幻雲羽音

推薦閱讀:

如果你的孩子被同齡人打了,你該怎麼辦呢?
為什麼你把學而思學了個遍,班課卻依然沒有起色?
娶一個學前教育專業或是有相關學習經歷的女生做老婆,是不是更有利於後代的成長與成才呢?
一位北大學霸母親的20條教育手記,讓孩子優秀並不難!
英語啟蒙,不得不知的4種正確姿勢

TAG:机器学习 | 教育 | 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