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你是那麼需要控制感
有些人坐車會暈車但開車不會,為什麼有這種差別?光用生理原因來解釋不太夠,畢竟在兩種情況下,車子震動帶來的生理影響是類似的。
從心理上來講,主要在於控制感。坐車時一定程度上喪失了控制感,於是,害怕被控制的人會喚起潛在的焦慮或無助,這些情緒與車子晃動帶來的不適感混合在一起,讓人產生暈車反應。而一個不害怕失去控制的人則沒有負面情緒,車子晃動帶來的不適感處於可以忍受的範圍,甚至會享受車子震蕩帶來的輕微快感而慢慢地睡去。
樓上裝修工的衝擊鑽發出了刺耳的聲音,樓下的住戶聽得非常的煩躁,恨不得上去痛罵一頓。但裝修工正認真地干著活,完全沒有受到聲音的干擾。原因在於,那是他自己發生的聲音,他甚至可能為自己製造出的聲音而感到自豪。同樣,開車時有一種主動和掌控的感覺,這種控制感讓人可以忍受那些不舒服,並享受開車帶來的愉悅。
當人們因為刺耳的噪音而煩躁時,他們之所以煩躁,是因為憤怒——自己的空間被干擾的憤怒。如果沒有強烈的自我邊界感或自我掌控感,也許,噪音所帶來的情緒反應是有限的。在內觀練習中,要求只是去覺察聲音的存在,而不生起嗔恨的反應(即消除我執),練習者會發現,當不生起嗔恨反應時,噪音帶來的干擾並不明顯。
有些對坐飛機、坐火車感到很害怕的人,或者一些產生幽閉恐懼的人,他們真正害怕的也是失去控制。在所有這些情景下,主導權都不在他們身上了,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危險情景,於是,焦慮就產生了。如果他們過度關注這些焦慮反應,也許會轉變成強烈的驚恐體驗。
我們會發現,那些特彆強調控制權的人,往往顯得太過自我。這些人只相信自己的判斷、觀點、做法,而不相信別人。如果要走進他們的內心,得需要耐心與堅持,即使如此,也要防止他們隨時的撤退,在親密關係中,對伴侶的一方是極大的考驗。他們在與別人的關係里設定了明確的邊界感,如果別人一旦會侵入,就會有強烈的反感與憤怒。
失去控制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危險情景,他們採取反抗-逃跑的生存策略。對於採取反抗策略的人來說,最後變成,一方面他們害怕被人控制,另一方面他們卻在不斷地控制別人。他們只有在控制別人時,才會消除掉被人控制的恐懼。
對控制過度敏感還有其他的表現。
在學校里,對控制過度敏感的人往往抵製做作業,他們會找出各種理由不做作業,或者盡量拖延,或者很痛苦的完成。畢竟,做作業是老師的要求,而凡是要求,就會激起他們條件反射式的反抗。他們還可能會習慣性的遲到,通過這種無意識的方式去表達潛在的反抗。
在工作環境中,他們對於任何命令、要求、規則都會很反感,當他們不得不遵守時,心裡會有強烈的憤怒和無助。他們特別討厭上班,畢竟,上班時控制權並不在他們身上,對他們身心極為消耗。他們渴望自主創業或自由職業,那種沒人管的感覺是他們最嚮往的。或者,他們要處於掌控的地位,成為領導和主管。
在心理諮詢中,對控制過度敏感的人一般有兩種表現。一種是表面上很順從,但內心很警惕,說話小心翼翼,試探著陳述,不太會暴露情緒,並隨時想要撤離。諮詢帶給他們焦慮,被諮詢師主導讓他們有一種不安感。第二種表現是不斷地挑剔、攻擊諮詢師,或者以各種方式來表達潛在的反抗(遲到,忘記諮詢,不斷地用話題淹沒諮詢等),背後可能是想要反轉不利的位置,獲得控制感。
如果他們能夠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與伴侶的關係中,與下屬的關係中得到控制感的補償,那倒能勉強維持心理平衡。一旦他們生病或者因為各種原因失去了掌控感,那麼焦慮與抑鬱就會頻繁體驗到。
那麼,對控制的過度敏感,以及內心潛藏的控制別人的願望又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不得不回溯到幼時的親子關係。如果父親或母親是一個很控制的人(同樣,他們也有著被控制的成長經歷),表現在處處打壓孩子的要求,過於嚴格無情的訓練,各種規則的強調,直到青春期也不願意放手,完全不能尊重孩子的意願等,那麼,孩子便頻頻感受到了被控制,以及相伴的憤怒與沮喪。
為了應對這種糟糕的關係,他們採取向攻擊者認同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所謂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具體的表現有兩方面:要麼直接跟父母對抗,變成在父母眼裡不聽話的孩子;要麼對父母言聽計從,但卻以各種「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來表達反抗,或者在其他可以控制的對象上得到補償。
於是,他們的生活變成了為控制權而鬥爭的狀態,他們身上複製了父母傳遞過來的控制與反控制的關係,像有一個「控制探測器」那樣,隨時在覺察著可能出現的控制。
另一個原因跟自戀有關。自戀者只想要自己被重視,自己的要求被貫徹,處於主導的地位,而不願意迎合或順從別人。這也同樣也反映了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嚴重缺乏對孩子的理解。
要讓一個渴望掌控感的人放下控制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如果沒有了控制權,他們簡直是生不如死,他們害怕再次體驗到幼時的痛苦。
一個非常有掌控感的企業家,在妻子威脅要離開他被迫前來心理諮詢,但他看不到自己的問題,他覺得給家庭帶來了很多的金錢以及兩個可愛的孩子,妻子憑什麼要離開他。他是眾多協會的成員,保持著豐富的社會關係,經常不在家,對此,妻子頗有怨言。但他認為作為生意人,就需要保持跟很多人的關係,妻子應該尊重他才對。當諮詢師建議他讓生活節奏慢下來,以及尊重妻子的要求,中斷有些不必要的關係時,他的回答是「那還不如讓我死了的好」。
對於控制過度執著的人,需要去體驗「失去控制」的感覺,也許會有恐慌或無助,但當你以覺察的態度面對它們時,你學會了忍受與面對,慢慢地發現現實狀況與幼時環境的不同,走出強迫性重複的循環。在親密關係中,你能體驗到失去控制(把自己交出去)所帶來的親密感、安全感的增加。你將慢慢學會放手,放手別人也放手自己,讓自己和他人都能放鬆下來,真正感受到良好關係所帶來的愉悅與輕鬆。
當然,這也是一個需要不斷重複、成長和修鍊的過程。
推薦閱讀:
※在這個時代,來一場自我救贖的盛宴
※大西洋帝國男主角的性格特徵和童年經歷?
※弗洛姆|人類揮之不去的兩個夢——追求自由與逃避自由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冒犯世界的兩大命題
※我為什麼感覺我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很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