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到底有沒有能力教訓印度?

隨著中印洞朗糾紛的日趨緊張,關於中國或將「清場」的猜測也甚囂塵上。不過,在一派激憤之色中,也不乏擔憂之聲。部分專家和分析者擔心,清場,以及隨之而來的中印衝突乃至戰爭,或將使中國陷入更大的不利當中。甚至對中國長遠發展構成深遠負面影響。

當然,必須要說明的是:擔心,甚至反對,絕不代表著這部分人就是所謂的「懦弱賣國」。相反,在一片狂熱中,能保持冷靜,從相對理性的角度來做全盤剖析,認真思考中印開戰對中國的負面影響,這本身同樣是一種憂國情懷的表現,值得稱讚。

不過話又說回來,所謂冷眼觀之,固然能得出別具一格之論,但此輪究竟是否正確,卻與其本身是否特別並無必然關聯。所以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那麼,那些對對印動手心懷憂慮的人,其究竟在擔心些什麼呢?他們所擔心的那些負面影響,是否真的嚴重到,必須要中國繼續韜光養晦,打脫牙活血吞呢?雲石君在此做個分析:

經過多日觀察,對這場可能的中印正面衝突持疑慮態度者,所擔心的主要以下幾點:

首先是戰場上的難以獲勝。畢竟這場衝突發生地洞朗,基本上已處於喜馬拉雅山脈主軸之南,可以說是中國最邊遠的地區之一。西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的強勢阻斷,嚴重限制了中國的後勤保障能力;相反,由於洞朗毗鄰印度本土,所以印度在後勤保障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基於這種邏輯,一旦衝突發生,中國在當地未必能佔到便宜,甚至有可能被印度擊敗。

咋一看,這種看法並非沒有道理。畢竟中國在後勤保障方面的天然弱勢是明擺著的。除非中國跟印度全方位大打國戰,進而發揮西藏高原對北印度平原的正壓地緣壓制優勢,否則單單一場局面小規模衝突,中國還真局面不佔優。

但是,果真如此嗎?

非也!

如果中印兩軍單純是陸上對抗,那確實存在中國力不能支的可能性。雖然我們毫不懷疑中國陸軍的戰鬥素質和能力,但後勤保障方面的劣勢確實是無可反駁的。可能中國能夠以出其不意,佔得一定先機,但隨著戰事的激烈,以及局部的擴大化和持久化,中國後勤保障能否跟上,的確是個問題——起碼,在調撥兵源和物資方面,中國就算已有青藏鐵路,也不可能與近乎主場作戰的印度相媲美。

但問題是,現在已經是2017年,中國也已經是全球第二大國和最大工業國。今日之中國軍隊,固然比起美國還有不小差距,但放眼全球,其現代化和科技化水平,也已經處於一流水平。所以,中國再要開打,肯定不可能再像當年的對印戰爭,對越戰爭那樣,而是必然發起一場全方位立體化的現代戰爭。

既然是現代化戰爭,那就絕不會是端著機關槍搶山頭,而是主要運用空軍和導彈、火箭炮等現代化武器展開較量——這種美國自海灣戰爭開啟的全新模式,已經成為現代化軍事大國發動局部戰爭的必然之選。

既然主要以空軍和火箭軍為主,那首先,印度在局部的地緣優勢就會大打折扣;而中國在這些現代化軍種方面對印度的絕對優勢也是不容置疑的。至於後勤保障,如果單單只是對應空軍和火箭軍,之前數月的積累,以及青藏鐵路的運輸能力,已經足以供應——這等於說,在現代化戰爭模式下,印度的主場優勢無從發揮,而中國的高科技、現代化軍事硬實力優勢卻可充分展現。

當然,這並不是說陸軍就不會發揮作用了。只不過 ,就這場戰爭的目的而言,中國不過是將印度打服而已,並沒有一路向南,侵佔其領土的打算——所以傳統陸軍不必肩負武裝佔領敵國領土的任務,更多的只是固守本國領土而已。而相對於武裝佔領,戰爭中防守方本身對資源的需求量就要小的多。何況中國還是在西藏高原上防守,居高臨下的地形優勢,以及對高原特殊環境的適應能力,再加上空軍和火箭軍的絕對優勢,決定了中國的陸上防禦相對簡單——這都大幅減輕了傳統陸軍的壓力,相應的也降低了對他們的後勤保障要求。

嘮叨這麼多,只是為了說明一點:即便洞朗衝突擴大化,它對中國來說,也不過是一場不以侵佔印度領土為目的的局部戰爭而已,這種程度的戰爭,以中國現在的後勤保障能力,已足以應付。至於印度,雖然在後勤保障方面能力更強,但由於戰爭本身的規模限制,以及在軍事現代化方面相對中國的嚴重落後,它的後勤優勢沒有太大意義——你丫空軍遠落後於中國,近程遠距離攻擊武器,以及反導力量都遠不是中國對手,光拉一大堆步兵和山地坦克上前線,難道是給中國當靶子的么?

所以,在戰場上中國會吃虧這一點,論據並不充分。

其次,則是從整體格局而言。對中印衝突持疑慮態度的人來說,他們最擔心的就是,此戰過後,如果印度失敗,其必倒向美日,而果真如此,以印度的綜合國力和地緣區位,這必將加重中國的地緣安全危機,並對海上絲綢之路構成致命威脅。

關於這一點,不可否認,如果印度鐵了心一條道走到底,那確實對中國會造成重大傷害,但問題是,印度真會如此嗎?

在雲石君看來,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在洞朗受挫後,印度果真惱羞成怒,決定跟中國對著干,那麼它能採取的辦法無非是兩種:

其一,以力擊之。即在北面的喜馬拉雅沿線,與中國全面開戰;在南面的印度洋,封鎖中國——說的簡單些,就是跟中國打國戰!

但看過雲石君之關於印度的地緣系列分析文章的讀者,都明白,這對印度來說簡直是自殺。原因很簡單:西藏高原對整個北印度核心區的整體地緣壓制,以及中國在綜合國力和軍力方面的絕對優勢,決定了中印若全面開戰,以中國的現有實力,完全足以對北印度核心區予以毀滅性重創。

而反觀印度,就算它能對中國領土進行反擊,其所能打擊到的地區,主要也不過就是西藏高原而已——而西藏對中國的經濟方面價值幾乎等於零,所以這種打擊對中國國力毫無影響。至於印度洋航線,印度對該領域的封鎖,的確會對中國構成重大傷害。但這種傷害再嚴重,和北印度被徹底摧毀這樣的代價相比也是不划算的;何況一旦北印度被摧毀,印度國家勢必陷入嚴重動蕩,很難想像還有能力長期維持海軍力量的強勢存在,所以這種封鎖本身也是不可能持久的。

從這個邏輯來說,中印全面開戰,對中國固然是一陣劇痛;但對印度來說更是不能承受之重。

當然,正面開戰不可行,印度卻可以與美日結盟,與中國進行長期軍事對抗。這種蓄而不打,將迫使中國不得不在南亞方向長期投入巨額戰略資源,印度洋航線的安全也會受到嚴重威脅。

這一點正是許多人擔心的。其實即便是最不贊成洞朗清場的人,也不認為中印會因此全面開戰。但印度向美日的倒戈,與中國拉開架勢開耗,卻是大家深感擔心的。

但如果仔細分析,其實這種情況也不至於發生——原因很簡單,印度耗不起!

如果中印進入軍事對峙狀態,這首先就意味著,印度的國防開支將長期飆升;其次,整個北印度,都將陷入隨時可能遭到中國毀滅性打擊的威脅當中。

這對印度來說是不能承受之重。現在的印度,正掀起改革的大幕,進入工業化轉型的關鍵啟動期。這種情況下,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至關重要。

如果這時候中印陷入軍事對峙,對中國來說,無非就是毫無經濟價值的西藏地區陷入緊張,本部的生產生活並不受什麼影響;而對印度而言來說,至少整個北半部都會陷入戰爭陰雲,這種情況下,還有誰敢輕易投資?

而且一旦軍事對峙形成,對綜合國力強大,且佔地緣優勢的中國來說,這種消耗還屬於可承受範圍之內,可對印度就不然了。一旦大量國家資源都投入國防,這對本就財政並不寬裕的印度來說更是雪上加霜——錢全投到軍隊里去,還拿什麼來搞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基礎設施建設,就印度那破家底,誰會跑它那兒去投資建廠?

當然,印度也可以採取極端方式,放棄改革,而專心與中國軍事對抗。但在中國綜合國力已經碾壓印度,地緣格局上又對印度死死壓制的情況下,沒有改革的印度,又怎麼可能耗的過中國——換句話說,這不過是一種慢性自殺罷了。

總而言之,無論是從洞朗這個微觀層面,還是中印格局這個宏觀角度,中國都足以制服印度。印度既不能在局部戰場戰勝中國,更不能跟中國拉開架勢全面開戰,連軍事對峙都不能長久。印度所能做的報復,無非就是在民族主義情緒的煽動下,將一些中國公司驅逐出印度市場——且不說印度市場本身份額就不大,以印度孱弱的工業實力,和落後的收入水平,決定了其甚至連這種驅逐都長久不了,風頭過後,他們依然得擠破頭買高性價比的中國貨。基於這種邏輯,中印衝突,並不會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面發生。

當然,即便中國有能力打敗印度,但這種與鄰交惡,終究不是上佳之選,也不符合中國和平崛起的總基調。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才一忍再忍。只不過,如果印度依然執迷不悟,中國也沒有以強臣弱的道理,所以實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說不得也只能摩擦一下了,畢竟印度要面子,中國同樣要面子——不同的是,在中印關係上,中國確實有賴以維護面子的里子,而印度卻沒有!

說完了洞朗清場的後果,我們再來說說莫迪。其實現在再回過頭來梳理洞朗糾紛的全過程,實際上莫迪已經陷入了一個非常巨大的危機當中。這位政治家似乎犯了一個巨大的政治錯誤。在處理洞朗問題方面,莫迪的一時不謹慎,或者說是他面對中國時戰略隱忍的缺乏,使得他賴以立身的兩大法寶——民族主義和改革,現在卻極有可能成為反噬其身,甚至葬送印度改革進程的催命符!而這張莫迪催命符背後,中國在這次洞朗糾紛背後的真正戰略意圖,也變得越來越清晰。

為什麼說洞朗或將成為莫迪乃至印度改革的催命符?這次洞朗糾紛背後,中國到底打的是什麼算盤?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海(境)外風雲系列1748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持續收看全部雲石君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中印同是人口大國,GDP卻相差這麼大,中國究竟有何優勢?
如何看待「想打仗,你上啊!」這句話?

TAG:中印关系 |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