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數據精準預測地震,每年將有1.3萬人免於受難!
編者按:08月08日21時19分,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讓我們為逝者默哀,為生者祈福。
我們可以預知即將發生的地震。只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儘快、儘可能多地向老百姓發出預警,從而提前避免大禍降臨。
地震災害每年在全球範圍造成超過13,000人死亡,500萬人受傷或遭受財產損失,外加每年120億美元(1980年-2008年平均值)的經濟損失。所以理所當然的,科學家一直要面對來自公眾的詢問——對地震的預測能不能更準確一些?
然而,對於此問題,得到的答案常常是否定的。
多年以來,預測地震幾乎完全依靠對震頻的監測,並在可能再次發生類似地震時以此作為預測的依據。儘管還有很多潛在的地震預警信號,比如大氣條件的變化或者是地面湧現大量蛇群(1975年海城大地震前夕便出現過此現象),但預測的準確率還是太低了,無法預防這種往往造成大量聲明和財產損失的災難。
學者們常常提出各種論斷,認為精準的地震預測是不可能實現的,原因是造成潛在地震擾動的條件存在於所有地殼構造的斷層中, 同時小規模的地質活動可在任何一點引發更為巨大且毀滅性更強的地震。
然而,這一切正在改變。
大數據分析通過使用衛星和氣象數據,並結合統計分析,開啟了一種新的地震預報形式。而這項研究所取得的喜人成果似乎可以有力駁斥那些否定者們的錯誤觀點。
這些創新者中,其中之一便是位於美國澤西島的Terra Seismic公司,通過使用衛星數據可預測發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地震,精準度達到90%。
Terra Seismic公司首席執行官奧列格·艾爾辛(Oleg Elshin)說道:「依靠我們這種前所未有的衛星大數據技術,我們可以在零到30天內提前預測在主要地震多發國家即將發生的大地震(震級為6級以上)」艾爾辛表示他們已經準確預測過智利塔拉怕卡的大地震(震級為8.1),墨西哥格雷羅州7.2級大地震以及提前9天預測了2015年3月3日在印尼發生的6.4級地震。
儘管該公司在2011年才成立,但自2004年起便通過使用美國、歐洲和亞洲衛星服務以及地基設施對其系統進行測試,以監測由於能量和氣體釋放造成的大氣異常,這些現象往往可以在地震發生前觀測到。
Terra http://Seismic.com
此系統使用在Python編寫的開放源代碼軟體,並在Apache網路伺服器上運行載入大量衛星數據,每天從地震活動正在進行或即將發生的地區收集這些數據。其定製演算法,是以集合高危地震發生前的各種環境狀況的歷史資料為基礎,再分析衛星圖像和感測器數據,從而推斷地震風險。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組織也在監測這些跡象——但目前只有大數據分析能把預測精度提高好幾個層次。如果只是孤立地監測這些特定指標或許是毫無意義——因為決定地震發生地點以及破壞程度的因素有很多。
但是通過監測所有潛在震源區以及將某場地震的所有數據與其他任何一場地震關聯起來,就可以根據統計學原理,極大地提高預測準確性,並構建出精度極大提高的地震活動預測模型。
除了為其訂用客戶提供不同層級的服務外,Terra Seismic公司還通過其門戶網站http://Quakehunters.com免費提供當前的預測情況。這些預測對於保險公司非常有用,他們可以準確地評估風險,確保財產得到有效地承保。
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對人類生命和經濟造成的損失是毀滅性的的——2011年日本東海岸發生的地震造成近16,000人員死亡,摧毀了超過127,290棟建築,致使大約25萬人流離失所。
如果能提高地震預測的精準度,就可以更加有效地地分配資源、進行人員疏散和開展救援工作,從而挽救更多生命。
因此,我們正再次目睹大數據的應用將不可能變為可能——有望降低全球由自然災害引發的人員傷亡和慘劇的發生。
相關資料參考:
1.Terra Seismic
2.Terra Seismic: Using Big Data to Predict Earthquakes
3.Terra Seismic Services
4.國外公司Terra Seismic稱地震能被演算法預測
更多地震相關知識:
1.丁香醫生_地震發生後如何自救?
2.中國科普博覽_地震雲形成原理是什麼?真的能預測地震么?
3.汶川地震時的國家動員能力的水平如何?
更多大數據相關應用:
1.董飛:大數據應用助攻未來教育
2.陳晟:房價為什麼這麼高?大數據全知道
3.汪浩:大數據能否讓我們未來的醫療資源不再緊張?
4.弓孟春:織一張連接罕見病大數據的網
------------------------------------
本文來源:Forbes。
原文鏈接:用大數據精準預測地震,每年將有1.3萬人免於受難!
造就,致力於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我們不追求普遍化的認知,只相信「少數人改變世界」。
歡迎關注我們造就 - 知乎。微信公眾號:xingshu100
推薦閱讀:
※R和Python數據結構對比
※一篇文章告訴你,該學R還是Python
※第一份數據報告的誕生
※python數據建模常用可視化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