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核燃料循環事件一周年,當初反對的人如今怎麼說?
連雲港核燃料循環事件
一年過去了,一年前,發生在連雲港那場轟轟烈烈的反對核廢料事件,發生了哪些變化,當地人們對待核廢料和核電的態度又是怎樣?讓我們一起隨著當地記者——許浪,去探訪那些一年後的故事。
現場:曾經的反對者,如今怎麼說?
我們首先採訪了張先生。張先生說,去年的8月6日,是他在港城(連雲港又稱港城)經歷過最驚心動魄的一晚。
那天早上,他的手機收到一條信息,說是8月6日晚6點蘇寧廣場,為了我們的家園和下一代,一起反對核廢料,今天,您無需做出什麼,只要去現場,就是對我們家園的最大幫助。
之前在電視和報紙上,他就看過類似這樣的活動,如廈門和茂名反PX遊行,但張先生都是抱著旁觀者的態度。而當有著相同性質的事件如此接近地發生在眼前,甚至過去的就有身邊的人,他覺得他,不能再無動於衷了。
張先生去現場的時候,人已經很多,有情緒激昂的民眾,也有維持秩序的武警。市民自發地拉起一個橫幅,在上面簽名,有的還掄起手臂,高舉拳頭,帶著身後一群人,大聲喊著口號。
張先生覺得胸中有一股熱血在涌,工作這麼多年,他已經很少有這種激情澎湃的感覺了。他帶著滿腔熱血,衝到前面,站在人群最中央的地方,大聲疾呼:「愛護我們的家園,反對核廢料!」「當時真是激動,現在想起來,還覺得這是我工作這麼多年,干過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張先生說的時候,眼睛都泛著光。
我低著頭,沒說話,看著周圍,是一年前事件發生的那座廣場。人依然很多,但是,是來返於廣場上進行購物和遊玩的人們。他們行走速度很快,穿著夏季衣服,提著手提包,臉上洋溢著,看不出一年前他們有可能是那場事件參與者的任何一個表情。
「張先生,這麼說,如果回到一年前,你還是會選擇參與這個事件,是嗎?」
「額……」張先生微微停頓,然後揚起頭道,「是的,我還會那樣做。但一年過去了,我也有思考,就是,人在激動的時候,可能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你對一個事物的認知,往往在你還沒有深入地了解和接觸它,就已經被先入為主和根深蒂固的印象所替代了。後面我也看了很多報道,可能剛開始接受到的消息不完全正確,但說回來,誰說得准,哪個是對,哪個是錯呢?」
「那你覺得,哪個是對,哪個是錯呢?」「我們心裡覺得對,就對了。」「但也有可能被誤導。」「一個人、兩個人可能被誤導,但要是一兩萬人,有可能被誤導嗎?」張先生笑了笑,「再說,不讓我們去廣場上,我們有有力的途徑去表達自己的意願嗎?「
我沉默了。
我告別了張先生,再採訪了一些人。他們也是去年參與反核廢料事件者之一,提起這事,他們先是顯示出了警惕,然後知道我只是公正地反應出這件事給港城帶來的影響時,就放鬆下了面孔,道:「也沒什麼可提的呢,不都暫停了嗎?反正這個東西,我覺得不是什麼好東西,如果是好東西,為什麼不建在北京給北京人民帶來點好處?「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在採訪到當時沒去廣場上的,他們大都覺得,民眾是被誘導了,核電知識普及的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增加。但這些說法,和一年前我採訪到的說法,別無二致。
我愣了愣,想,一年過去了,什麼都沒變,唯一變的是,在提起核循環這個項目時,人們談論的態度是不像以前一樣拘謹、緊張。因為,讓他們談之色變的核循環項目,暫停了。
大批市民上街散步
回顧:一年以前都發生了什麼
一年前的8月10號,因為民意的急劇反彈,連雲港市人民政府最終通過官方微博發布消息,連雲港市人民政府決定:暫停核循環項目選址前期工作。這次事件也告一段落。然而暫停並不意味著結束。
之前的8月6日,連雲港事件徹底爆發,彼此在連雲港蘇寧廣場遊行隊伍高達兩萬人。連雲港事件爆發的原因很簡單,媒體誘導、公眾傳播和恐慌心理。
在7月尾本是中核網上一條上級領導來連雲港考察核循環項目擬址的新聞,被相關自媒體(並非官網,而以名字相似常常被認為官網機構)誇大以「已落址連雲港」為噱頭並發出。
於是乎,這樣極具視覺衝擊力的文章在短時間內快速傳播。在民眾並不是很強大的心理,對核的容忍度也是很脆弱的情況下,當「核電」變成「核循環」以至用「核廢料」來代替進行傳播,瞬間就在人群中間產生了恐慌。而恐慌對於中國市民社會本來應對此種消息就很脆弱的的心理,造成的結果就是極速傳播和在傳播中不斷變異。
核廢料變成了人人相傳人人恐慌的一個詞,甚至衍化出「全世界的核廢料都要運到連雲港來處理了」這樣的傳播結果。而這時,民意洶湧,又缺乏一個公開、有力、對等的抒發出口,自然就造成了集體的非理性抵抗運動。
上街遊行、朋友圈宣傳和有意無意促使一些謠言傳播,都是在這場事件中,群眾想表達的。不論表達的是否合理,至少讓決策者看到,發生事件後,漠視、與之無關或高高在上的解釋是只能讓本就處於高危點的事件愈演愈烈的,而早點釋放出來的意見比擠壓許久成火山之勢的總要好地多。
法國阿格核循環廠
爭議:這個話題似乎永遠不會有定論
連雲港事件的最大爭議點在於核循環項目是否安全,是否會出現如反對者所說,造成強烈的輻射危害。
安全的問題,老生常談,縱使有再穩妥的技術,也難免安全管理和人為疏漏造成的不安全。所以在看待核安全時,我們用安全率來形容更為恰當,就是在歷史周期或同行業、同標準情況下發生和核相關的事故危險發生的概率。
拿核電來說,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核電的安全率維持在很高的程度,商運幾年基本不會發生重大安全事故,而且核電內部也是採取了近乎嚴苛的安全管理措施,來保證安全指標。
但不可避免,核電有其原罪,即存在核輻射,再加上幾次國外嚴重的核電事故,如切爾諾貝利、日本福島事件,在人們心底鋪墊下的心理閾值已經很低了。
回頭看核循環項目,即便它在法國有了很好的安全運行的例子,但一遇到「癌症」「白血病」「變異蜘蛛、變異猴子」等等能急速摧毀人們信心的傳播訊息時,人們的態度會瞬間發生改變。
關於核廢料即是如此,民眾在心理上是不認同它的,那麼等將情緒演變為輿論並急劇擴散成為行動,把事情說明白、保持一顆聽明白的心,則顯得越發困難。
乏燃料暫存設施
出路:解決問題的方式到底是什麼
尋找安全事件的出路,常有一種解決之道,即建立民眾的安全感。
連雲港事件的終究原因,是民眾感到不安全。不管是開始時媒體的渲染,還是後面事件越發擴大,甚至到一種不能控制的程度,歸根到底,是因為民眾心中,認為這個東西是不安全的,是洪水猛獸,是會淹沒了我的家園的。
當一有導火索,自然會如雪山迸發一樣。而信息的不對等、宣傳的滯後、沒有好的解釋,也讓這件事雪上加霜。
那麼,出路在哪兒?振臂一呼或封、堵、閉、塞終究不能解決反對者和支持者之間的問題,而只能暫緩問題,暫緩問題會在問題再次來臨時,歷史重演。
對支持者或項目執行者來說,最需要的是建立心理安全。
秦山、大亞灣、田灣、福清、遼寧,等等核電項目都是很好的例子,不僅靠宣傳也通過能目睹到的事實即不存在危險事故讓民眾消除無端恐懼和情緒化行動。
當然,在面對一個沒有可橫縱比較的核循環項目,要建立安全感需要付出的就不僅僅是宣傳那麼簡單了,而是長期公開、透明有群眾參與度並能不斷有身先士卒投入工作當中的人來消除群眾心底的恐懼。
時間積累和事實積累,會最終有民意的化學反應的。
前幾日在朱日和接受主席檢閱的核導彈方陣
展望:發展才是永恆的主題
事件結束一周年,一年前的風起雲湧終歸結束,從核廢料開始延伸到當時對核電也出現態度反彈。如今,民眾不再劍拔弩張,各方態度也都緩和下來,但隱藏在平靜水下的始終有一汪波瀾。
避免波瀾成洶湧之勢,不僅需要多方真摯的努力也要讓安全感真正走到民眾心裡。
我相信,歷史的洪流會決定未來方向。
而我們的展望只有一個,合理地發展,讓家園更美好。
推薦閱讀:
※大家對連雲港的印象是怎樣的?
※對於連雲港人均月收入不到兩千來說,房價普遍8千甚至一萬多,你怎麼看。
※連雲港群眾群體性反對建核廢料處理廠背後是不是有什麼利益集團?
※如何看待連雲港政府暫停核廢料選址工作?
※連雲港的發展阻礙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