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隔閡、失業、迷茫。當下我們的各種不適應,來自對未來的認知不足!
知道為啥我們這代人和父輩分歧特別大嗎?
因為在這短短的幾十年中,世界走過近四分之一的人類發展進程!
所以若用線性思維計算,我們與父母的觀念相差千年。且以後的分歧還會越來越大。
究其原因,下面為你詳細分解。
人類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人類從最早的人猿到現在,其實只經歷了四個時期。而區分時代交替的關鍵因素,是生產力的進化。
第一時期:採摘時代
在採摘時代里,人類對資源沒有任何控制力,餓不餓肚子全靠運氣。生產力極端低下,壽命也很低,導致社會發展緩慢。我們的老祖先們在這個時代里,一困就是幾百萬年。
第二時期:農耕時代
農耕時代里,人類終於擁有了對資源的控制力。身邊有幾塊地,養點畜類至少讓全家能自給自足,剩下的資源還能和別人進行交換和貿易。所以社會發展加速,相比採摘時代,只過了「短短的」幾千年。
第三時期:工業時代
人類文明的飛躍,是從工業時代起步的。機械動力突破了人力勞動的極限,且資本主義誕生了規模化生產,福特發明的裝配作業將生產效率提升了50倍。工業時代從十八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中葉,兩百年的進步超過了之前的總和。
第四時期:信息時代
資料顯示發達國家在1969年進入的信息時代,但直到90年代初期信息技術還只是應用在小範圍的精英行業。真正席捲全球的信息革命,是在互聯網企業出現之後。
而我國由於改革開放起步較晚,擁有門戶網站也是新千年前後的事情,所以信息時代在我國更只有二十餘年的發展。
對於人類個體來說,新時代必然會顛覆舊有的社會關係、人與人的合作關係,以及社會價值觀。一個採摘時代的人到了農耕時代,會發現自己謀生手段根本無法滿足基本生活,也不能適應新的社會合作關係。而把農耕的人扔到工業時代,同樣如此。
但因為過去的時代周期長,人的壽命短,基本碰不到這種囧境。直到我們這一代,父母生長在工業時代(改革開放初期),而其子女卻生長在信息時代。
父母覺得上大學就有工作,讀個碩士則吃香。卻不知現在技術兩年刷新一次,教材出來時就已經沒有市場競爭力了。讀研不如對口的項目經驗有用;
父母覺得找工作要找穩定的,主要看公司的福利待遇。卻不知如今國內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97年,這代人跳槽基本是家常便飯。
所以,父母對人生的規劃和安排,在新的生產力時代,完全行不通。這就好像農耕時代的人,要求工業時代的人必須按照農耕思維生活,你說對方能答應么?
遺憾的是,沒幾個家長會意識到這點,他們對子女的干涉還會繼續,並且因為時代的發展,兩種時代思維會碰撞出更多的分歧。
但如果今天只說這個,那就太沒料了。震驚的內容還在後頭。
歷史上最鬱悶的一代
對生產力的四個時期觀察不難發現,人類的歷史並不是平穩的線性推進,而是通過生產力換代爆髮式前進。
生產力越是進化,新舊時代的間隔就越短,而時代周期也僅有之前的幾分之一。
這麼算起來,好像信息時代也到頭了,難道我們要進入新的時代了嗎?
事實上,去年已經跨入新的時代。
2016年,人工智慧元年。
未來學家Maurice Conti將新的時代定義為「擴增時代」。
這就出現了一個很尷尬的問題:
在座的各位,基本都是快要畢業或者剛工作不久的年輕人。我們在學校里學的,是信息時代的知識和思維模式。如今到了學以致用的時候,卻發現生產力要換代了。
感覺就像我在1906年參加了最後一屆科舉,然後就民國了...
還有更悲催的。
人工智慧引發了基因治療的革命,平均壽命百歲以上已基本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孫正義演講,SoftBank World 2017)
如果人能活100歲以上,60歲退休基本不可能了。但工作也有它的好處,無論你是否承認,工作是人感知時代的有效途徑,又何況這個瘋狂發展的時代。
所以可能到時候,人為了不被淘汰也要工作到80歲以後(長壽治療能減緩基因的老化,所以80歲並不會老態龍鍾)。也就是說,我們這一代的事業生涯,至少60年!
我們的命變長,時代的命卻縮短,才是未來最可怕的事!
就像我們會在5年內完全送走「信息時代」,同樣也會在20多年後再次送走「擴增時代」。而那時,我們的職業生涯才走完一半。
這60年里至少會經歷三個生產力時代,三次歷史級的社會變革和生產關係的變革。每一次我們都只能把自己思維和技能打碎重組,可謂「你不想變,時代逼著你變」。
因此,我們這代人所經歷的的世界,等同於人類社會百萬年的信息流動。工業時代的父母肯定不會明白,他們的子女為了生活,這輩子永遠都要學習,一刻不得停歇!
而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搞懂眼下的「擴增時代」到底是什麼?
全人類開掛
之前的「工業」和「信息」兩個時代字面上都好理解,而這個「擴增」是啥意思呢?
簡單來說,就是增強人的能力,變得無所不能。
但我們的增強方式,並不是把自己變成怪物。
而是打造一件神器,靠它變得神通廣大。
這件神器就是AI(人工智慧),它讓所有工具都「蘇醒」。
在信息時代,「自動化」是工具的終極目標。即是說工具能自動完成你所設定好的操作。這相比工業時代工具的手動操作,效率上天差地別。
比如工業時代查資料要找到對應的書,信息時代只需要在網上搜索,後者基本是秒速;工業時代產品裝配全部靠人工,信息時代自動化裝配完成更高精度的晶元生產,前者根本無法做到。
但終究,自動化工具是「死」的。
雖然它能自動運行,但你先得告訴它一步步怎麼做?所以信息時代才會有各種程序員去編程,把要做的事情翻譯成機器聽得懂的指令,並且都是最基本的指令。
所以說,它是「死」的。如果你不會分拆指令,它就什麼都幹不了。
而在擴增時代,工具的終極目標是「智能化」。我根本不用一步步給出指令,只需給它一個任務,工具就能自行判斷,然後用最優方法完成。
人類第一次,可以把工作完全交給工具去做。
比方你是個畫家,說出自己要的風格,畫筆就能自己畫;你是個廚師,則讓大勺自己炒菜。
這菜不但能炒出來,而且還完全符合你的要求。哪怕你根本不會廚藝。
聽到這,是不是感覺太科幻了,有點扯?
可仔細想想,自動駕駛不正是這樣的技術嗎?你把駕駛的事情交給汽車,不論你有沒有經驗,車都會四平八穩地到達你指定的地方。
(李彥宏乘百度無人車上五環 )
「智能化」工具把人從時間和空間中解放出來,甚至把是從認知中解放出來,你根本不需要懂每一步是怎麼做的,你也能把事情做好。
所以在擴增時代,你能完成以前根本不敢想的事情,可謂無所不能!
新世界的倒計時
目前,我們還處在擴增時代的「凌晨」,若想知道新時代全面爆發還有多久?得先了解什麼是AI的發展基礎?
前面講到AI將實現工具的「智能化」:我們提出要求,工具就能自己思考如何去執行,人只要插著腰在一旁監督就行了。
那問題來了,AI思考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和人一樣,AI也依靠經驗做判斷。所謂的見多識廣,就是見得越多,對信息的分析就越細緻,也越準確。
例如網上一直吐槽男人色感差,那是因為女人看的色彩比男人多。
而AI的「見識」,在任何一個領域都能碾壓人類。同樣是記貓,人類記住貓的品種也就差不多了,比如記下折耳貓的特徵有哪些?
但AI不這麼做,因為概念化必然會丟失信息。所以它直接把所有關於折耳貓的圖都記下來,即便大量重複也不放過任何一個信息,就這麼任性。
別看現在人類還能在旁邊監督,不久以後,AI做事時人類連話都插不上。
只能老老實實接受結果:
所以,AI技術全面爆發的前提,就是世界上任何角落的物品都能向它反饋數據,不但能聯網,還是實時記錄使用情況。
換言之,這個基礎就是物聯網。
你去看看各大公司的戰略,物聯網都是重點。
軟銀公司計劃在20年內,普及1萬億個搭載ARM微處理器的智能硬體。1萬億什麼概念?就算把全世界70億人口都算進去,人均也有150個智能用品,如果按家庭為單位則是500個。
注意,這還只是一家公司的計劃。可見世界對普及物聯網的需求多麼迫切!
個人認為20年只是個最保守的估計,因為AI也在同步發展,生產力的迭代速度只會比我們預計的更快。
那麼當物聯網這個基礎設施建成後,AI會把世界變成什麼樣呢?
「AI成了新的造物主,設計出一個你完全不認識的世界。」
驚喜與惶恐
過去人造物,未來神造物。
我們經常會有這樣感嘆:
「哇,大自然的創造簡直鬼斧神工!」
這是因為自然演化的複雜程度,遠超出人類認知的極限。自然進化會動態的、實時的接收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並且不斷修正進化的方向。而人類的創造,只能根據有限的信息、有限的認知設計一個固定的邏輯。
即使是現在,人類的發明依然有著很多事實錯誤。只因為人是主觀的,想像力也是主觀的,做不到精準客觀的認知世界,更做不到實時認知一個動態的世界。
但AI不一樣,穿戴硬體為其反饋個體的健康數據,無人車反饋交通數據,超市反饋商品數據,從公共設施到每個家庭,數據是完整的,也是實時的。
「這世上的事,AI和上帝知道的一樣多。」
隨後,AI帶著跟上帝同等的「見識」,來重塑世界。
AI畫的設計圖是什麼樣?人類估計看不懂,因為其信息量可能長達幾千萬頁;但看不懂也沒關係,製造型機器會自動按照圖紙把東西弄出來。
從此,AI將秀給人類世界正確的運行方式:
從依靠狹窄的主觀認知來設計產品,到像大自然一樣用實時數據孕育產品。
從什麼都要自己來掌控的低效思維,到放手讓智能工具帶來更高效和自由的體驗。
從錯誤的決策導致盲目開採環境岌岌可危,到正確理解自然,找到新的能源出路,保護好共同的家園。
正確的方法,讓目前存在的大量問題都迎刃而解。
但也並非萬事大吉。
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過去世界的運行方式,都被證明是錯的,是低效的,是繞彎路。
這其中,就包括我們的工作。
海量的人會失業,因為這些工作在開歷史的倒車。
上圖為斯坦福教授在調查中得出的預估,但這個47%在如今更多的調查報告面前已經變成了最樂觀的數字。有說超過50%的,有超過70%的,甚至是90%...
真是萬萬沒想到,「進步」也有兩面性:
這樣的大勢之下,我們普通人該何去何從?
下期預告:
《擴增時代的生存策略》
和你一起探討,不被淘汰的辦法
喜歡本文請關注專欄:釋易技能樹
更多獨家職場乾貨,歡迎訂閱公眾號:shiyijineng。
推薦閱讀:
※遊戲、電影中有那些「不科學的」黑科技?
※隨便聊聊AlphaGo Zero
※這些崗位將永遠消失,他們何去何從?
※Scalers:「第一反應」決定了我們的前途命運
※Sam Altman: YC、矽谷與人類未來的天選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