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皇弗朗茨約瑟夫和他的帝國
弗朗茨約瑟夫是誰?這是一個很多人都會問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也一直都是「茜茜公主的老公」。託了這部紅極一時的電影的福,所以其實很多人都記得那個年輕英俊的皇帝。在電影里茜茜的弗蘭茨是這樣的
電影里戴著綠色羽飾帽子的英俊皇帝
而弗蘭茨-約瑟夫皇帝在後世的歷史當中留下的形象是這樣的
最符合晚年厭倦絕望形象的老皇帝像
這兩個形象要聯繫起來確實是有點難的。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問題,其實原因在皇帝自己身上。弗蘭茨-約瑟夫1830年出生,1848年12月3日登上皇位,然後一直統治到1916年11月21日他在美泉宮逝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維也納刻薄的記者兼文人卡爾-克勞斯就已經說「我們皇帝的年齡已經遠超帝國臣民的平均壽命」。而如果單純以1867年建立的奧匈二元君主國的歷史而言,這位皇帝的壽命甚至在位時間也已經超過了他1867年建立的這個帝國的歷史。
青年時代的皇帝和青年時代的皇帝扮演者海因茨伯姆
所以如果以年輕時代的皇帝的形象而論,《茜茜公主》里的皇帝形象其實並沒有過多的美化,這位以蒼老、疲倦甚至絕望被銘記的皇帝,其實也年輕過,英俊瀟洒過,幾乎可以和扮演他的海因茨伯姆相提並論。
i皇帝和他的統治:
從時間的角度看,皇帝的生命和他的統治時期可以分為幾個階段。1830年到1848年之間是他的預備階段,童年和青年時代同時也是學習時代。這個階段他作為哈布斯堡王朝血統最近,而且最重要的是天資最正常的皇室成員而成為宮廷矚目的焦點。這句話可能有點刻薄,但是必須考慮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同時也是奧地利帝國皇帝弗朗茨一世和他的妻子的血緣過近,所以他們的長子奧地利帝國的費迪南一世皇帝是公認的智力遲鈍而且身體虛弱,所以難以負擔皇帝的重任,而他的弟弟也就是弗朗茨-約瑟夫的父親,弗蘭茨-卡爾大公也以「頭腦遲鈍」而著稱,就更加突出了這位客觀的說天資只能算平庸的大公的珍貴。這個階段同時也是宰相梅特涅漫長統治時期的後半部分。這位宰相對弗蘭茨-約瑟夫大公非常看重,經常對他進行言傳身教,而且說服皇帝一旦大公成年,就把皇位讓給他。
(奧地利、墨西哥兩帝國皇帝的父親,嚴肅的弗蘭茨-卡爾大公標準像,巴德-伊舍爾皇帝辦公室里掛的就是這幅)
但是在弗朗茨-約瑟夫十八歲那年他卻是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登上奧地利帝國的皇位的。1848年的革命爆發了,梅特涅被皇室拋棄,但是皇室隨即也被捲入革命的浪潮,在維也納、布拉格都爆發了起義,大學生組成的學院團掌握了首都,人民要求憲法和議會。同時在義大利,撒丁王國攻入米蘭。在匈牙利,匈牙利王國的等級議會宣布頒布匈牙利憲法,如果哈布斯堡王朝不接受就切斷與哈布斯堡王朝的聯繫。在德意志,德意志人民選舉的國民會議在法蘭克福召開。哈布斯堡大君主國已經到最後時刻。也正在此時在新宰相施瓦岑貝格大公的支持下,費迪南皇帝退位,弗朗茨-約瑟夫大公成為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開始了他半個多世紀的統治。
(比梅特涅更有軍人作風更嚴厲的施瓦岑貝格大公)
1848年到1861年之間可以算作是這位皇帝的個人專制統治時期,當然其中1848年到1852年之間實際上是施瓦岑貝格大公的專制統治時期,而皇帝在這個階段實際上依然是旁觀者和學習者。這位帝國宰相在各方面都很像倒台的梅特涅公爵。而且更加冷酷無情。在這個階段拉德茨基元帥在義大利戰勝了撒丁人,贏得了這個帝國歷史上可能是最後的一次戰爭勝利。在波希米亞溫迪施格雷茨侯爵鎮壓了捷克人的起義,而且與克羅埃西亞總督耶拉季奇一起進軍匈牙利,遺憾的是這位布拉格征服者的軍事指揮水平並不高,繼他之後指揮作戰的馮-韋爾登男爵在匈牙利國民軍面前遭受了損失慘重的失敗。之後依靠沙皇尼古拉提供的武器援助以及二十萬俄國軍隊的協助下,匈牙利起義才被鎮壓。戰後弗蘭茨-約瑟夫違背了他對沙皇許下的諾言,對投降的匈牙利國民軍軍官和國民政府官員大肆殺戮。雖然此時的皇帝還沒有真正掌權,我們不能說這位皇帝的脆弱性和容易動搖的特點已經表現出來,但至少已經有了某種蹤跡。
從1852年菲利克斯-馮-施瓦岑貝格大公死後到1860年簽署《十月法令》之間是這位皇帝的專制統治階段,在這個階段里,欽賜憲法取代了1848年制憲會議的憲法。匈牙利的議會和政府,甚至傳統的行政區劃都被取消,匈牙利被置於軍事佔領般的總督統治之下。而在這將近十年的統治中,弗朗茨-約瑟夫皇帝卻沒有能夠利用1848年實際上已經暴露出的匈牙利大貴族和小貴族以及平民之間的矛盾,來爭取匈牙利人民對皇室的支持,雖然他的大臣巴赫男爵成功把被稱作「巴赫的輕騎兵」的平民知識分子出身的官僚滲透進匈牙利各地,甚至實現了1848年匈牙利平民派要求的取消貴族免稅特權之類的改革,但是不得人心的軍事佔領,對平民的軍法審判,沉重的談判,依然使匈牙利人民憎恨哈布斯堡王朝。
(馬刀與祭壇統治時期的標誌維也納感恩教堂)
在內政上這個階段的奧地利被叫做「馬刀與祭壇的統治」,皇帝的統治雖然號稱開明專制,但實際上是依賴武力和教會支持下的傳統君主專制。但是隨著蒸汽動力的引入和鐵路的興起,奧地利依然出現了經濟進步,在五十年代前期維也納的城市發展以皇室大規模修築兵營、要塞和教堂為主,而到1857年皇帝終於簽署特許令拆除了維也納的城防工事和城牆,開啟了維也納的環城大道階段。
而在外交上,施瓦岑貝格時代的奧地利是全面反撲的時代,在俄國的支持下奧地利挫敗了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的革新德意志邦聯的努力,而恢復了舊德意志邦聯。而在施瓦岑貝格死後,皇帝卻背離了哈布斯堡王朝傳統的俄奧同盟道路。1854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皇帝在長期猶豫不決之後倒向英法,背離了俄國盟友,出兵佔領了多瑙河公國。此舉在俄國眼中無異於背叛,但結果奧地利帝國卻一無所獲。拿破崙三世雖然許諾奧地利可以獲得多瑙河公國,但戰後卻要求奧地利以威尼斯交換,面對俄國的敵意,奧地利不得不放棄了多瑙河公國。
而1858年瑞士的諾恩堡事件中,面對這個在政治上屬於瑞士,在封建秩序上卻屬於霍亨索倫王朝的領地的起義,腓特烈-威廉四世國王提議和奧地利一起干預,而皇帝卻表示拒絕,於是俄普奧三國的君主同盟,到此時完全趨於渙散。其結果就是1859年當撒丁王國在法國的支持下向奧地利發起挑釁的時候,俄國和普魯士都對義大利戰爭作壁上觀。而奧地利自己因為匈牙利的抗稅鬥爭和首都的大興土木,財政上異常困難,以至於無法承擔長期動員的費用。因此只能在草率的發出最後通牒之後就不得不對撒丁宣戰。從而被歐洲國家視為侵略者,給了法國以干預的機會。
所有這些不利局面再加上奧地利貴族軍官的舉棋不定和行動遲緩,其結果就是馬讓塔和索爾菲利諾兩次劇烈而且損失慘重的失敗。奧地利軍隊在這位皇帝面前被擊退,死傷慘重。近代戰爭的殺戮給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終不得不求和。其結果就是奧地利失去倫巴第,而撒丁軍隊跟在法軍和加里波第起義軍之後佔領了義大利的絕大部分領土。而哈布斯堡王朝因此被趕出義大利事務。
(弗朗茨-約瑟夫和拿破崙三世都是1859年戰場上的旁觀者,但當硝煙散去他們的妥協決定了義大利的未來)
1859年的戰敗宣布了弗朗茨-約瑟夫專制統治的失敗,進而導致了1860年開始的帝國自由主義改革,這一過程持續到1867年的奧匈妥協和1867年年底維也納和布達佩斯議會批准的憲法。1860年十月內政大臣來自波蘭的波盧霍夫斯基伯爵發布了《十月文告》。《十月文告》被皇帝宣布具有不可撤銷的憲法地位。在這部憲法中,雖然宣告了帝國的聯邦化改革和民主化改革,但是依然保持著中央集權色彩,因此立刻遭到各方面的攻擊,而波盧霍夫斯基伯爵在皇帝那裡也得不到堅定的支持,到十二月就不得不辭職,取而代之的新內政大臣安東-馮-施墨林在1861年發布了《二月特許令》。在形式上特許令是對文告的解釋或者最終文本,但是在實質上,帝國的聯邦化改革中,對匈牙利的讓步被擴大了,布達佩斯的議會被允許重新召開,奧匈妥協的路線實際上已經開始了。
在自由主義改革時期,為了爭取匈牙利的支持,1848年的流亡者被赦免,財產爵位和官職被恢復。十年來堅定的對抗帝國的匈牙利在帝國改革中被許以更多的特權,而從1848年溫迪施格雷茨時代以來就支持皇室的波希米亞,卻漸漸被皇帝置之腦後。
1864年弗朗茨-約瑟夫皇帝又被俾斯麥誘入丹麥戰爭,進而導致1866年普奧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為樂換取拿破崙三世的中立,皇帝割讓了威尼斯,換而言之當奧地利軍隊在威尼斯奮勇抵抗撒丁軍隊的時候,威尼斯無論戰爭勝敗都已經被皇帝拋棄了。
在這場戰爭中,匈牙利人積極的支持帝國,但是帝國依然戰敗。這時候以德阿克和英俊的死刑犯安德拉系伯爵為首的匈牙利自由主義者表示,即使在帝國戰敗的今天匈牙利的要價也沒有升高。於是皇帝在戰後的黑暗時期,犯下了他人生里最大的錯誤,那就是「奧匈妥協」。
按照二月特許令,帝國已經進行聯邦制改革,而可以成為邦的選擇至少有兩個,那就是波希米亞和匈牙利,波希米亞從1848年溫迪施格雷茨鎮壓布拉格起義以來就忠實的支持皇室,原因在於波希米亞有一個強大的由哈布斯堡王朝締造的德意志貴族階級,同時他們在皇室也有一個強有力的代言人,那就是皇帝的母親,弗蘭茨-卡爾大公的妻子索菲大公妃。而相比之下匈牙利從1848年就武力對抗王朝,十年來堅持反抗帝國的徵兵和徵稅。但隨著帝國在戰爭中的衰退,匈牙利貴族重新登上舞台,而他們爭取到的代言人,就是對自己的婆婆和婆婆周圍的波希米亞貴族感到厭煩的伊麗莎白皇后。如果帝國向許諾的那樣進行聯邦制改革,皇帝先後去布達佩斯和布拉格加冕,則至少可以形成三元君主國,而且因為波希米亞的德意志色彩更重,工業化程度更高,他對帝國的依賴要遠高於掌握在馬扎爾貴族手中的匈牙利,則在帝國事務中很容易出現奧、波聯合對抗匈牙利的二比一局面。
但是隨著普奧戰爭局勢的惡化,皇帝的心理很快倒向匈牙利一方。1866年當普魯士軍隊兵臨維也納城下的時候,皇帝接受了皇后的建議,選擇布達佩斯為皇室避難地,而沒有接受母親的建議去巴德-伊舍爾。其結果就是1867年的奧匈妥協,按照這項協定,帝國百分之四十的人口,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領土,內外重大事務上的一票否決權,都被授予了只佔帝國總人口19%的馬扎爾。更糟糕的是皇帝雖然一再宣稱願意到布拉格加冕,但卻始終沒有真正賦予波希米亞人以馬扎爾人式的地位,波希米亞人以及「斯蒂芬王冠領土」上的斯拉夫人,在奧匈妥協中更多的感受到的是被拋棄感。
(1867年布達佩斯的匈牙利王國加冕典禮。作為匈牙利國王稱費倫茨-約瑟夫一世)
1867年底隨著維也納和布達佩斯議會對新憲法的批准。奧匈二元君主國實際上就誕生了,這個國家今天被叫做奧匈帝國,但在歷史上它卻長期沒有一個自己的名字,羅伯特-穆齊爾在小說中譏笑說奧匈帝國是世界上僅有的因為沒有名字而日薄西山的國家。
根據奧匈妥協,二元君主國把三個共同部也就是戰爭部、外交部和共同財政部,至於維也納和布達佩斯的議會共同委派的一個委員會的監督之下,但是因為奧地利的議會長期分崩離析,所以這三個部的大臣更多的直接接受皇帝為首的御前會議的指導,實際上承認了皇帝對軍事、外交問題的管理權。而在維也納和布達佩斯的兩個內閣和它們的內閣也隨之走上不同的道路。
(匈牙利王國歷史上最鐵腕嚴厲的首相蒂薩-伊斯特萬,其父蒂薩-卡爾曼也是首相,蒂薩家族是1867年以後的匈牙利中左黨的領袖,在與戴阿克黨合併之後成為匈牙利自由黨。)
1867年以後對斯蒂芬王冠領土上的人而言,實際上可以看作是一個完整的馬扎爾自由主義時期,雖然1867年以後布達佩斯實際上存在過三個黨派,但是其中比較溫和的兩個黨派組成了匈牙利自由黨,這個黨儘管日後被改革為民族工黨,但是因為他們誓死捍衛民族歧視的選舉法,使得斯蒂芬王冠領土上有選舉權的人始終不足總人口的8%,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黑暗年代裡內閣試圖對選舉權進行修改的時候也僅僅準備擴大到總人口的12%。所以馬扎爾自由主義者始終把持著國家的權利。
而在奧地利則又可以劃分成幾個不同的階段,1867年到1879年之間是德意志自由主義者執政時期。在這個時期,通過1871年的選舉法,帝國議會從二月特許令的由各邦議會選派,改為由「地主、商會、城市和市鎮」四個選舉人團選舉。而因為對選民採取了納稅數額限制,以及資產階級在商會、城市和市鎮的優勢地位,實際上保證了城市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者的優勢地位。
皇帝的朋友塔菲伯爵,鐵圈內閣的首相。
1879年塔菲伯爵就任首相持續到1894年的長達十五年的「鐵圈內閣」時期,是一個皇帝和他們的朋友塔菲伯爵的共同統治時期。在這個階段因為德意志自由主義者反對皇帝奪取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而皇帝本人卻不願意放棄繼位以來僅有的開疆拓土的機會,塔菲伯爵以擴大選舉權的改革,輕鬆打破了自由主義者的優勢地位。1883年的選舉法把選舉權的納稅十克朗門檻下調為五克朗,,從而把原本沒有選舉權的下層市民階級納入了選民群體。此舉固然打破了自由主義者對議會的把持,但也打開了帝國末期的混亂之門。
1894年以後帝國進入混亂的末期,從1894年開始選舉權不斷擴大,1897年巴德尼內閣在1871年的四個選舉人團之外增加了由全體國民選舉產生的第五個選人團。1907年馮-貝克的內閣頒布了成年男子普選的選舉法。隨著選舉權的擴大,帝國議會逐漸呈現出一種碎片化的局面,十幾個民族的不同意識形態所產生的幾十個不同的政黨彼此爭鬥不休,同時帝國議會不設置官方語言,每個議員都有權以自己的民族語言發言,同時議會不提供翻譯服務,其結果就是環城大道上宏偉的希臘式建築里的帝國議會,吵鬧不休,講話聲、歌聲、叫罵聲此起彼伏,墨水瓶橫飛成了政治鬧劇的馬戲團。在議會無法表達民意,確切的說是民意碎片化的局面下,皇帝的非常法統治就成為必然,但是面對一個可能讓拿破崙三世或者俾斯麥樂在其中的局面,已經進入晚年的皇帝卻顯得力不從心。1897年和皇帝第一次解散了議會,1907年和1913年帝國進行了歷史上僅有的兩次普選,但是1914年就不得不再次解散議會開始無議會統治。
(帝國晚期的議會會場)
從1906年開始皇儲弗蘭茨-費迪南大公開始強勢推動帝國政策,而皇帝則漸漸退居幕後,僅僅以掣肘和干預皇儲的政策的方式來保證自己不至於完全失去影響力。但這種退居幕後的局面在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之後被打破,新的皇儲卡爾大公還年輕,皇帝只能自己回到帝國決策集團的核心,其結果就是1914年的最後通牒和宣戰。在戰爭中皇帝又繼續統治了兩年,並依然勤奮工作,但既無法恢復和平也無法避免帝國遭受的那些沉重的打擊和失敗。1916年皇帝在美泉宮逝世。
(皇帝最後一次離開美泉宮)
ii皇帝的個性和特點
就趣味和個性而言弗朗茨-約瑟夫本質上是一個輕鬆愉快的人,雖然遭受了如此之多的打擊,但是他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依然保持著鬥志,這是那些容易抑鬱和本性憂愁的人所做不到的。在趣味上正如他傳記的第一章「比德邁爾式的童年」所說的那樣,他是一個1848年那一代德意志市民階級的一份子。他愛看戲,喜歡跳華爾滋舞,喜歡輕飄飄的輝煌的音樂,喜歡宏偉壯觀、裝飾華麗的建築。當可怕的現代派建築師阿道夫-盧斯在他霍夫堡宮辦公室對面建起毫無裝飾的維也納高盛集團大廈或者叫「盧斯館」的時候,他命令從此不再打開他辦公室的窗帘。
(皇帝和他的家人)
就個人才能而言,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他都沒有生命過人之處,他唯一的優勢在於勤奮和驚人的克己精神。這位皇帝終身都保持著高度的自律,保持著驚人嚴格的作息時間,夏天四點冬天五點就起床辦公。即使到八十多歲都保持著完美的儀錶和身材。這跟維多利亞女王的寶貝兒子,1901年繼位時體重已經突破270磅的愛德華七世形成了鮮明對比。
(完美身材到最後一刻的皇帝陛下)
他的這種自律精神實際上表現了他內心深處的高度自戀或者說自己作為世襲君主的昭昭天命的深信不疑。雖然在生活方式和趣味上中產階級化,但是在個人意識上,他是字面意義上的保守主義者,也就是真誠的相信君權神授和君主的責任感的人。所以他把哈布斯堡西班牙系的宮廷禮儀捍衛到了最後。他本人除了晚年在巴德-伊舍爾之外永遠在公開場合穿軍服,而覲見他的人,即使是平民著裝也必須符合宮廷禮儀。未經君主提問任何人不得開口說話。而且他手邊永遠備有一份名單上邊開列了所有可以在與他交談時不使用尊稱的人。
所以他對任何改革和進步都是本能的抗拒的,包括生活便利設施在內。霍夫堡宮的衛生間和浴缸時茜茜的貢獻,現代化的盥洗室是皇儲魯道夫大公的妻子來自比利時的斯蒂芬妮大公妃的貢獻,美泉宮的盥洗室則要等到末代皇帝卡爾和澤塔皇后了。除電燈外這位皇帝不喜歡任何新事物,一直到晚年他才勉強批准在準備某些不重要的文件時使用打字機。唯一有趣的例外是在皇帝的世外桃源的巴德-伊舍爾行宮的辦公桌上,配備了現代化的打火機,這可能是這位皇帝最摩登的設備了。
(巴德伊舍爾皇帝辦公室近景可以看到右側的打火機)
皇帝的個人愛好里市民的一面是華爾茲舞和戲劇,而貴族的君王的一面無疑是狩獵,在這方面他和費迪南大公都是著名的殺戮動物愛好者。
(皇帝作為高地德意志獵人的一面)
這位皇帝的統治總的來說是失敗的,其原因當中最重要的一點無疑是他身處於一個動蕩的日新月異的時代,自身的才能卻比較平庸。他出生的時代德意志還是小邦林立的農業地區,在他成長的年代裡梅特涅還掌握他對德意志的驚人權利,但是在他漫長的生涯里,煤氣燈照亮了德意志,電燈又取代了煤氣等。鐵路連通了歐洲,輪船把世界帶進帝國主義時代。1866年他在書信中對普魯士裝備的後膛槍的威力震驚不已,但在他親自出席的最後幾次軍事演習中,機關槍、電報、甚至裝甲汽車都已經出現在了戰場上。
同樣重要的是這位皇帝雖然感情豐富,但是意志薄弱,人們指責費迪南一世皇帝往往會接受最後一個和他交談的人的意見,在這一點上弗朗茨-約瑟夫雖然和他的伯父不同,但是也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作為一個相信君權神授的世襲君主,在政治上實際上他沒有真正的朋友和同盟者,出於驕傲他始終和他的大臣之間保持著距離,他從沒有給予任何一位大臣以德意志帝國的威廉一世皇帝所給予俾斯麥的那種無條件的支持。
(不穿軍服的皇帝對陌生人來說看起來像個退役上校)
他會支持他的大臣,也會出於自身的判斷而採取某些政策,但是一旦他的大臣搞砸了,這主要通過「輿論」尤其是抗議的呼聲的大小來判斷,也就是說即使是正確的決定,一旦激起了令這位皇帝不安的反對呼聲,他也會毫不猶豫的拋妻他的大臣,甚至拋棄他自己的政策。這一點從他年輕時代到晚年都沒有變化,他對反對的呼聲有一種恐懼感,為了恢復安寧他可以拋棄任何人,甚至他自己。塔菲伯爵就是因為激起了太過於猛烈的抨擊而被他拋棄的。而他自己在堅定的拒絕了兩年對卡爾-魯格的任命之後也不得不屈從於維也納的民意,在1897年讓「英俊卡爾」昂首走進維也納市政廳。對此羅伯特-穆齊爾評論說「每當人們剛要覺得專制也能幹點好事的時候,皇帝立刻表示要尊重民意了」。梅特涅和施瓦岑貝格以英雄氣概所採取的那種策略的機會主義,在這位皇帝身上變成了「政治上的神經衰弱」。
這位皇帝的權利在晚年隨著政治的混亂而有所加強,但是這一時期的皇帝已經願意不惜一切代價息事寧人。從七十年代開始他就已經越來越陷入一種深切的沉默狀態。積極而勤奮的履行作為君主的各種責任,但卻不發表自己的任何意見。當維多利亞女王從義大利乘火車前往波茨坦的時候,她在因斯布魯克的月台上震驚的看到了這位皇帝,而當這位皇帝離去的時候,女王更加震驚的發現這位皇帝從維也納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來見自己就是為了說幾句毫無內容的客氣話。
(老皇帝在看著你!)
一個性格上如此軟弱,對自己又如此壓抑的人,同時又重感情、在事業上沒有朋友也沒有同盟者,對大部分人保持著距離。他只能依靠私人感情彌補,他對伊麗莎白皇后的依戀到了不像一個皇帝的程度。而他雖然有幾位皇帝的女朋友,比如持續最久的卡特琳-施拉特,但是據說皇帝終身都沒有允許她以「你」來稱呼自己。
弗蘭茨約瑟夫皇帝的一生可以看作是一個精神傳統,但是感情充沛同時又非常自律克己的世襲君主,在近代化的浪潮中漂泊的標本。他的生活歷經磨難,被革命的大臣推上伯父的皇位。而寶座上的漫長歲月讓他的兄弟被革命者槍殺,兒子跟人殉情,妻子被無政府主義者殺死,侄子夫妻倆被塞爾維亞政府的刺客殺死。他經歷了一個漫長的人生,始終沒能或者說不願意認清他的時代。他把帝國殆盡戰爭,而他和他的帝國都沒能再從這場戰爭里走出來。他的帝國在他死后土崩瓦解,1914年在他簽署宣戰書的第二天,他乘特別列車離開滿載他生命中的安寧和美好的巴德-伊舍爾回到維也納,從此再也沒能回來。
(巴德伊舍爾皇帝辦公室窗外的風景,這裡銘記了皇帝的整個人生,青春、愛情、追悔,人生的悲劇、國家的赤日西沉和越來越令人不耐煩的生命)
最後無恥的求關注,我們的公眾號:青年維也納。
推薦閱讀:
※德國與奧地利為什麼沒有合併?
※奧地利在哪些方面比普魯士高貴?
※如何反駁「德國和奧地利同一祖先,卻沒有統一,台灣為什麼不能獨立」的觀點?
※德語、低地德語、瑞士德語、奧地利德語、荷蘭語之間有什麽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