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作品集如何直擊核心「考點」——Concept Design

很多同學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習慣了在學校老師設置好的課程命題,或者是參加競賽時設置好的設計類型與限定條件,在進行作品集創作的過程中需要自己發展概念,不知道從何入手

其實,很多國外頂級院校,對概念的要求非常高,比如UCL-Battlet的建築設計學生在做畢設的時候,需要花上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推敲概念的可行性,這也是康石石一直強調建築概念的原因

下面,本期周五portfolio+專欄,康石石嘗試從概念設計出發,探尋建築設計的核心根源

建築的概述——以概念為根源

一個建築的好壞有很多影響因素,表皮、技術、形式、功能,但這都不是概念。

以同學們最容易與之混淆的功能來說,比如酒店,你可以說它是收藏品的集合,或者世界各地旅行者的集合,因為功能往往伴隨著比喻的意味以及自我理解的意識

很多建築將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交織結合,使其具有多種功能,比如旅店和博物館結合的功能,畫廊和飯店結合的功能,花園和住宅結合的功能,絕對不同於概念。

概念,往往更偏向於一個關係,它一般以動詞作為觸發。舉例來說,以「劫持」作為概念,它伴隨著建築的運動和能量的流動,有參與性,有智慧感,可以讓我們聯想到很多問題,比如:

用什麼劫持,怎樣劫持,劫持什麼,在什麼時間劫持,這一動詞串聯起建築的各個要素,可以說建築的根源就在於概念。

激發概念的來源——自我因素

建築設計的概念到底如何尋找?其實,概念源自於同學們自我因素,如愛好,觀察,以及質疑。下面康石石將逐一列舉如何通過這些因素推進概念的形成。

1. 愛好和研究

什麼是愛好?簡單理解,你被同學邀請去他的家,你會從他家中發現他個人的收藏物,如果以此為話題繼續聊天,你會更深入地了解他對於某類收藏物的喜愛,這一不同於別人的個性收藏,稱之為愛好。

愛好可以是跨學科的,不受約束的,比如:

自然、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科技、發明、繪畫、心理學、文學(故事、神話)、哲學、醫學、宗教、符號、建築師作品、研究檔案、維基百科知識、電影、戲劇、邏輯、特殊功能、表皮材料、個人極端癖好等等。

根據這些愛好,在其中發掘關係,進一步產生概念。不過僅僅找到上面的關鍵詞是不夠的。以「地理」為例,如果你只想到了英國的約克,就不夠特別,因為很多人都想到並且關注過。

但如果你能夠發現約克有一種小路叫snickelways,屬於約克特殊的路徑,就很特別。根據這一點,從中發展概念,研究它的作用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路徑,進而從中提取自己的想法,就很有意義。

2. 觀察

同學們可以根據個人經歷來發現所遇到的問題或世界的不尋常,或者通過社會上或媒體中出現的事件來發現人類的需求和問題,尋找話題,從而激發建築的的創作。

可以觀察一些特殊人群的行為,比如某種心理疾病的人群。

或者觀察自然界的運動,雨的形成,動植物的生長、變化和運動等。

3. 質疑

對現存的設計存在質疑,且不局限於本學科。比如:

桌子真的是桌子嗎,可以是椅子嗎?

傢具真的是傢具嗎,可以是景觀嗎?

另外,對於很多建築理論,同學們要有意識地提出你自己的觀點,它是否合理,是否適用於現代社會?

比如,帕特里克·舒馬赫曾質疑柯布西耶,他認為後者由於對羅馬城市秩序的崇尚而排斥中世紀城市的不規則美景,他認為「柯布西耶的局限並不在於他堅持秩序,而在於他對古典幾何的秩序認識有限」。

建立與建築的聯繫——挖掘collection

從上述三個來源中找到你的collection之後,需要建立與建築概念之間的聯繫。進一步查閱資料,充分發掘和肢解自己的collection,發散思維,增加更多關鍵詞

以一個物品為例,該物品是在什麼背景下被誰創造的,為誰創造的,是否有其他參與者?沿著物品的發展脈絡,是否曾經有過特殊的故事?該物品的創造是否有獨特的意義,在現代生活中是否還有其它意義?該物品所處的環境是怎樣的,我們是否要找一個相同的環境來放置,或是重新尋找一個新的場所?

通過上述思路,我們可以了解很多關於該物品的信息、故事與事實,同時伴隨著一些思考。比如,這一物品是否存在與其他事物的聯繫(隔離),是否有能量轉化(冷凝),是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變化(侵蝕)。同學們能夠通過一個物品發掘一個鏈條

這一質問自己的思考模式,可以幫助大家發覺某些事物之間表示「關係」的詞語,這個「關係」就是同學們需要不斷挖掘和總結的詞語,它更接近建築性,是一個概念原型

接下來,就需要尋找一個合適的基地,繼續調整和發展你的概念,「製造」你的故事,讓概念更加完整。在基地,會尋找到概念的新背景,新參與者,新的發生,新的實現。這一過程,就是尋找到自己的概念,從概念出發去做建築設計的思路。

舉例來說,如果同學們對稻草人感興趣,它即為collection中的一員。接下來通過發散思維,對它進行深入挖掘,就需要開始尋找關係。

風和稻草人有關係,稻草人的旋轉需要藉助風這一外力因素,其運動可以用來驅趕鳥雀,防止鳥雀偷食糧食。

因此,稻草人可以歸納為一種藉助自然能量運動的「防禦體系」。藉助外力的「驅趕」,就是由稻草人引出的具有建築性質的重要關鍵詞,也就是準備要發生的建築概念。

項目很有可能圍繞「驅趕」展開,下一步就要結合基地(可能是農田,或者城市),對軀趕什麼,如何驅趕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思考。

建築設計,從概念設計出發——案例

下面根據一些作品案例,進一步探討如何從collection出發,形成概念並發展為成熟項目。

1. Rachel Armstrong的細胞介入——威尼斯結構保護

她研究了一種「原生細胞」技術,能通過其中晶胞的鍵合作用有效的生產出一種外殼,就像石灰石一樣,沉積在非常複雜的環境中,並且可以對抗自然材料。「鍵合」,就是一個概念,意思是原子以「鍵」的方式聯在一起形成分子。

這一概念在威尼斯被實現,「原生細胞」被選擇「朝著暗處運動」, 沿指定的地方,圍繞著木樁生長。這些細胞具有目的性地包圍威尼斯的根基,形成一個在城市下方逐漸堆積的石灰礁,從而有效固定原本被水浸泡的脆弱結構。

2. 建築事件——拉維萊特公園

同學們在作品集創作中,可以在虛擬世界發掘個人化的collection,從而生成概念。但是在現實的工作中,很少有機會直接讓建築師參與到威尼斯的結構保護中。

因此,概念從本應該按照自己喜好出發,轉變為從基地、功能與人的需求出發。雖然苛刻的限定條件增多,但仍然有很多從自己的概念和研究領域出發並實現的優秀案例,如屈米的作品,拉維萊特公園。

他憑藉「解構主義」的思想和「層疊加」的手法,利用點、線、面的體系重疊在公園平面上,使得建築物更像是一個骨架,把人工與自然穿插在一起,使整個公園虛擬般的分割開,像是木偶一樣被這些「建築」所牽引。

其中統一紅色處理的「點建築」最引人注目,一個個景觀構築物還是一個個雕塑,抑或是建築功能的觀景台,外加上主題花園,使人們如同行走在電影中一般。這種坐標式的排布擯棄了等級概念,創立了公園的新秩序和新統治,空間形成一個個新事件並觸發誘惑。

屈米的作品一直強調建立一種模糊的層次和不明確的空間、建築次序和事件的關聯。這一建築中,屈米同樣通過建築來說明事件在建築中的重要性,而非原始的功能,同時把偶發事件的可能提升到高於固定事件的可能。

3. 文化與歷史角度的保護

KOU-AN 玻璃茶室:

未來森林:

4. 隱喻——卒姆托的女巫審判案受害者紀念館

5. 雜交,創造多樣化——Garden Bridge

6. 環保和能源——Media-TIC building

7. 極致體驗——Norway』s architecture

———————————————————分割線———————————————————

康石石現已推出個人微信公眾號——康石石(kang-shishi)

除每周二、周五發布專欄文章外,康石石公眾號將每日推送1-3篇文章,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詳盡解答,敬請關注

訂閱方式:微信搜索 康石石 即可


推薦閱讀:

藤本壯介北京新作 | 北京人文藝術中心 - 懸浮森林
這樣的建築效果圖用到了哪些 PS 技巧?
建築樓梯間首層、標準層、頂層平面圖的異同?
Adobe InDesign初級應用

TAG:建筑设计 | 景观设计 | 作品集portfol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