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牛肉「入侵」中國背後:一個數萬億的市場,中國肉牛行業大起底
本文來自撲克財經今年1月份的推文,撲克財經安卓版本APP已經上線,歡迎前往各大應用市場下載
隨著天氣再一次開啟降溫模式,一鍋熱氣騰騰的牛肉火鍋,或者一塊散發著濃濃肉香的煎牛扒,足以撫慰很多中國人的舌尖,還有胃。
目前,牛肉已經成為我國主要肉類食品之一。牛肉營養價值豐富。相比於豬肉而言,牛肉的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和膽固醇含量較低,組成更接近人體需要,容易消化吸收,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我國是世界第三大牛肉消費國, 2000-2014 年國內牛肉消費量從 510.2 萬噸增長至 729.7 萬噸,年複合增速為 2.4%,高於同期全球牛肉消費量年複合增速 1.8%。2015 年 1-10 月份國內牛肉消費量已超過去年全年達到 735 萬噸,增長勢頭依舊強勁。但在人均消費方面,我國 2014 年牛肉人均消費量僅為5.2 公斤,低於世界其他主要牛肉消費國家,同世界同期平均消費量 8.6 公斤相比也處於較低水平。
而在一塊塊牛肉背後的,是一個涉及上中下游的數萬億市場,今天就讓撲克投資家帶你走進這條長長的產業鏈一睹究竟。
高價背後
作為一種較為高檔的肉類消費品,牛肉通常都會賣得比豬肉,羊肉要貴。而牛肉貴最直接的原因是供應實在是少。
從繁衍特性角度講,牛與人相似,母牛十月懷胎,一胎一般只生一頭。相比之下,一隻母豬懷孕只需4個月,一窩能生十幾二十頭小仔豬呢。而母雞更是不停的下蛋、下蛋、下蛋。正因為如此,肉牛的數量相比與豬和雞是少之又少。
這裡順便說一句,在中國古代,牛是一種重要的時候會生產工具。一直到清朝時期,無故殺牛,吃牛肉都是要被判以重刑。如果說宋朝那些水滸好漢們為什麼老吃牛肉,因為人家本來是土匪啊!
從生長角度講,一頭牛一般從犢牛開始,到長成骨架完好的架子牛,再到後期育肥長成,最多可以經歷長達28個月的成長,也就是說,從受精開始到最後得以屠宰需要38個月,相比之下,同樣階段的商品豬是多少?商品豬只要10個月左右,和牛相比足足快了將近2年半!
假設一頭成熟可屠宰的牛重量800KG(此假設已經非常樂觀了),屠宰出肉率50%(剔骨,此假設也已經非常樂觀了),可出產鮮牛肉400KG(不含內臟)。
而一般一頭商品育肥待屠宰豬100公斤(對豬來說,此假設很悲觀了),出肉率只有60%(此假設也很悲觀了),可出產鮮豬肉60KG。現在我們有一頭能繁母豬,一窩PSY(斷奶仔豬數)15頭,懷孕4個月,哺乳1個月,育肥5個月,10個月之後拉去屠宰,可以產生鮮豬肉15x100x0.6=900KG。
一頭肉牛,從十月懷胎到可以屠宰需要38個月,之後可以產出大約400KG鮮牛肉,同樣的時間那頭母豬所產的後代,大約已經可以產出3420KG鮮豬肉了。
是的,大約9倍,就是差這麼多。
牛肉的來之不易使得它價格一直居高不下,而相對高的價格又導致了牛肉消費的主要推動力必須是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還有消費習慣的不斷改善。人均收入增長與消費結構升級會使得牛肉消費趨勢性上漲。
2009-2014 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0964 元增長至 20167 元,增長近 1 倍,同期人均牛肉消費量也由 4.25 公斤增長至 5.24 公斤,增長 23%,二者呈現顯著正相關關係,相關係數達 0.9。
收入的增長提高了居民的消費能力,隨之而來的消費結構升級和飲食觀念的變化則激發了牛肉消費熱情。據國家統計數據顯示,隨著人們對於牛肉營養價值的不斷認識以及西式餐飲文化的傳播,牛肉消費佔肉類消費比重已由 1990 年的 4%大幅提升至 2014 年近 10%,與此同時豬肉的消費佔比則由 81%下降至 65%,飲食結構的升級使得人們在消費水平提高的同時更傾向於消費牛肉等高檔食品。
此外,中國穆斯林人口(佔總人口比重)的增加也導致牛肉消費近年來穩步增長。
牛肉的需求規律
從需求規律上看,一、四季度牛肉消費需求旺盛,二、三季度相對較低。一季度由於春節等因素的影響,居民牛肉需求較大;春節之後二季度由於節後因素以及天氣逐漸變暖,居民肉類消費需求整體略有下降;三季度牛肉整體需求開始穩中有增;四季度隨著天氣逐漸變冷與居民火鍋消費量增長等因素影響,牛肉消費量穩步增長並將一直持續到春節前後。
自 2009 年 1 月份以來,我國國內牛肉價格由 33.57 元/公斤增長到 2015 年 8 月的 63.49元/公斤,7 年時間價格增長近一倍。具體來看,牛肉價格過去 7 年的變化可以大概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9.01-2011.12):供給需求平穩,價格季節性波動。在第一階段內,牛肉價格基本在 35 元/公斤到 40 元/公斤範圍內波動,價格呈現年內周期性特徵,具體表現為:每年 1-2 月份隨著春節臨近,牛肉價格會形成「凸點」,牛肉價格在短時間內平均漲幅可以達到 5%左右;春節之後第二季度牛肉價格逐漸回落至最低點,第三季度末期隨著天氣轉冷,火鍋等消費上升,價格開始穩步回升直到下年年初形成「凸點」。
這三年期間,我國國內牛肉總體供應保持下降趨勢,由 2009 年的 576.4 萬噸下降至 2011 年的 555 萬噸,降低 3.7%左右。同時,由於經濟危機等原因的影響,牛肉國內需求也略有回落 4%,由 575萬噸下降到 552 萬噸,牛肉整體供給呈現緊平衡,價格整體波動趨勢不大。
第二階段(2012.01-2013.12):需求快速上升,牛肉價格大幅上漲。自 2011 年下半年開始,牛肉價格進入了快速上升通道。2012 年 1 月到 2013 年 12 月,牛肉價格由 40.51元/公斤增長到 63.01 元/公斤,漲幅達到 55.5%。快速上漲的過程中牛肉的春節效應也有所體現,主要仍表現為每年 1-2 月份會出現一次價格「凸點」。
此次牛肉價格快速上漲主要是由於國內牛肉需求快速爆發所引起的,2011-2013 年國內牛肉消費量從 552 萬噸增長至705 萬噸,增長 27.7%,同期國內牛肉總供應量增長 21.2%,由 2011 年的 555 萬噸增長到2013 年的 673 萬噸。國內牛肉需求快速增加是牛肉價格快速上漲的主要原因。在此階段內,牛肉需求上升主要由兩方面因素引發:購買能力和購買意願。
購買能力主要由消費能力(人均可支配收入)決定,2011-2013 年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4581.9 元增長至 18310 元,增長 25.56%,極大的提升了居民的購物能力與購物需求;購買意願主要是受消費結構升級影響,2011 年牛肉消費佔總體肉類消費量 8.08%,2013 年增長到 9.32%,顯示出了較為明顯的消費結構升級跡象。總體來看,第二階段的牛肉價格快速上漲主要原因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提高以及消費機構升級加快所導致的需求上升所引起的。
第三階段(2014.01-2015.12):牛肉價格止漲,季節性波動仍是主流。在第三階段內,牛肉價格基本維持在 62-65 元/公斤範圍內,2 月份季節性因素仍使得牛肉價格小幅增長形成「凸點」。在此階段內,價格的季節性變化是主流,這主要是背後供給比較平穩造成的,牛肉消費方面,隨著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此階段內國內牛肉消費量增長放緩,2014、2015 年國內牛肉消費量分別為 730 萬噸和 735 萬噸,分別同比增長 4%和 1%;牛肉供應量方面也呈現增速放緩下降趨勢,2014 年同比微增 2%達到 689 萬噸,2015 年同比下降 2%至 675萬噸。
牛肉供不應求的缺口依然存在,並且在第三階段由 2014 年的 41 萬噸增長到了60萬噸,但是價格卻基本企穩,這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高企的牛肉價格使得牛肉走私量大幅上升,走私牛肉價格比普通牛肉價格每公斤便宜 20-30 元左右,走私牛肉數量的上升一定程度上稀釋和降低了國內牛肉的需求,使得牛肉價格高位企穩。
第四階段(2016.1-2017.1):牛肉價格穩中有降。由於經濟增速下滑,消費增長趨緩。加上進口牛肉數量持續增長,16 年以來牛肉價格平穩回落。
由以上四個階段對國內牛肉價格的分析可以看出,牛肉價格年內季節性明顯,由於供給端養殖周期長等原因,牛肉價格變化趨勢很大程度上由需求端來決定。根據這些分析,我們可以整理出國內牛肉價格的分析框架(見下圖):國內牛肉價格主要由國內牛肉供給和國內牛肉需求兩部分組成,國內牛肉供給方面主要包括國內牛肉產量、進口量和出口量三部分組成,國內牛肉需求方面主要由國內牛肉總需求和國內走私牛肉消費量兩部分組成,其中國內牛肉總需求又主要和居民人均收入成正比,走私牛肉的消費量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國內牛肉需求。
禽流感等其他因素也會間接影響牛肉消費。豬肉、牛肉、雞肉是我國居民主要肉類消費品,牛肉的消費也會受到豬、雞消費的影響。由於牛肉價格大幅高於豬肉和雞肉價格,豬雞之間存在的比價效應沒有在牛肉消費上得到體現,但是豬雞等禽病相關因素卻會對牛肉需求有間接影響。
2011-2013 年 H5N1 禽流感以及 2013 年春爆發的「黃浦江死豬」事件都在短時間內引起了人們對於雞肉和豬肉的恐慌,「談雞色變」和「避豬不食」間接促進了居民對於牛肉的需求,牛肉價格在此期間漲幅近 60%。
如果中國的人均收入繼續上升,那麼可以預見的是牛肉消費量持續增長是大勢所趨。按照世界銀行的預測,我國 2015-2017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雖然增速降低但數量仍呈增長趨勢,2017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達到 24705 元。收入的持續提升加上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將會進一步促進未來牛肉消費需求增長。
我國未來牛肉消費量有望達到 1100 萬噸,增長近 40%。在牛肉消費攀升已成大勢所趨的情況下,未來需求增長空間有多大呢?根據2014年美國農業部公布的全球牛肉消費數據,我國人均牛肉消費 5.2 公斤,同世界其他國家平均水平 8.6 公斤相比還有 3.4 公斤差距,按照目前牛肉均價 63 元/公斤以及總人口 13.67 億來估算,當達到世界平均水平時,我國牛肉消費量將突破 1100 萬噸,牛肉消費額將達到 7000 多億元,相比現在有近 40%的增長,需求上升潛力巨大。
那麼這數量巨大的牛肉,將來自何方?
牛肉的三大來源
目前市場上牛肉供應主要由國內、進口、走私三部分組成。
我國牛肉消費主要由國內產量滿足,但近年來由於養殖成本、價格差異等原因,進口牛肉量增長較快,但整體佔比仍偏低。此外,由於國內外牛肉價差巨大,走私牛肉有暴利可圖,不少走私牛肉流入我國市場,根據一些草根調研情況,走私牛肉約佔國內牛肉總供應量的 30%左右。
作為世界第三大牛肉生產國。我國國內牛肉產量增長穩定,年複合增速在 2%左右,主要供應國內市場。2014 年我國國內牛肉產量達到 689.24 萬噸,佔世界牛肉總產量的 15%,相比於 2006 年 576.67 萬噸增長 19.5%,年複合增速在 2%左右,連續近 10 年保持平穩增長態勢。2014 年我國國內牛肉產量只有 10%左右約 69 萬噸出口,絕大多數產量用來滿足國內需求。
雖然我國養牛業歷史悠久,但長期以來牛主要以役用為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普及以及居民牛肉需求的不斷上升,我國商品肉牛業開始起步並逐漸形成了上游種牛繁育和養殖育肥、中游屠宰加工、下游產品批發流通和零售的完整產業鏈模式。
目前我國肉牛存欄量穩定在 1.05 億頭左右,增長較慢。2014 年我國肉牛存欄量為 1.05 億頭,由於草場退化等原因存欄量增長較慢,近年來基本穩定在 1.03-1.07 億頭左右,按照一頭牛售價 1.1 萬元左右來估算,我國肉牛養殖市場價值在 1.155 萬億左右。
我國肉牛養殖品種主要由雜交牛和本地黃牛組成。雜交牛主要是國外優良牛種(西門塔爾牛、夏洛萊牛、利木贊牛、安格斯牛等)與本地黃牛雜交而來,由於國家政策補貼,雜交牛養殖數量佔比不斷上升。
我國地域遼闊,黃牛的地方品種比較多,目前較為有名的主要有秦川牛、南陽牛、魯西牛、延邊牛和晉南牛,合稱為中國五大良種黃牛,養殖地域性較強,較為分散,但整體數量依然十分龐大,黃牛之間雜交所產生的我國本土肉牛品種也較為常見。此外,一部分進口牛除用作提取精液外還以肉牛形式在我國養殖,但由於進口配額限制等問題,進口牛在我國養殖數量佔比很低,國內肉牛養殖仍主要由雜交牛和本地黃牛及其雜交後代組成。
我國肉牛主要養殖品種
對於挑剔的食客而言,吃牛不光要分部位和品種,更要看牛究竟是吃什麼長大的,去高級的餐廳時,會經常看到草飼、谷飼這些詞語。
小牛犢在生下來哺乳直至體重達到 200-250 公斤左右時,如果繼續填喂牧草直至出欄體重(500 公斤以上),這種養殖方法稱為草飼;如果開始餵養穀物(主要是配方飼料,其中混合穀物飼料中 75%為玉米)直到出欄體重,則稱之為谷飼。
目前我國草飼和谷飼兩種方法並存,兩種養殖方法會對牛肉品質和味道產生一定的影響。草飼牛肉肉質精瘦,脂肪含量低,具有更高的蛋白質含量,但由於草飼牛成熟期較晚,成本較高,因此價格一般較高;谷飼牛肉脂肪含量較高,肉質更加嫩滑,祛除了草飼牛肉的草腥和酸味,肌肉雪花更豐富(雪花是肌肉中脂肪的分布,雪花越豐富,牛肉的口感和味道越好),飼養投入成本較低,受天氣因素影響較小。
國內養殖方式主要有自繁自育以及短期育肥兩種。自繁自育養殖方式指的是母牛通過配種不斷培育下一代,公牛則當做架子牛育肥使用。此種模式下由於需要培育小牛犢,整個養殖過程持續時間較長,主要在飼草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或者飼養成本較低的地區採用。
短期育肥方式主要是通過外購架子牛(1-1.5 歲齡的肉牛,250 公斤左右),然後進行短期強化育肥的養殖模式。這種模式下育肥效果顯著,能快速提升肉牛養殖的經濟效益,飼養周期短,一般經過 5-7 個月活重達到 500 公斤左右或以上即可出欄上市銷售。但是由於需要短期快速育肥,飼料成本較高,資金投入大。
目前,以快速育肥為主的小型養殖戶或者規模化肉牛養殖企業傾向於採取短期育肥模式,直接外購架子牛進行養殖,但生產成本較高,自繁自育的肉牛養殖模式仍處於主導地位,佔國內肉牛養殖的八成以上。現在較為流行的是將自繁自育以及短期育肥結合在一起的「農戶+公司」合作方式,居民分散自繁自育,然後將育成的架子牛出售給公司,公司在短期進行集中強化育肥並出售賺取利潤。
這種新型的合作方式較好的將我國傳統分散養殖的小市場進行聚合併與大型養殖場資金充足、場地設施完善的特點相結合,既解決了農戶賣牛問題,縮短了整體養殖周期,又給公司帶來了穩定可靠的牛源。
肉牛養殖成本顯著高於生豬養殖成本,仔畜費用佔比最大。由於自繁自養方式下成本數據不完整,並且涉足肉牛養殖的上市公司基本採用的是短期快速育肥的養殖方式,以下養殖成本均指的是購買架子牛養殖周期平均在 6 個月左右的快速育肥養殖方式,自繁自養的總成本比快速育肥下的略低。
外購架子牛方面,散養肉牛總成本近年來不斷上漲,根據2014 年數據,散養肉牛年平均成本為 8601.79 元/頭,按照肉牛平均 2 歲左右出欄屠宰來估算,散養肉牛總成本約為 17204 元/頭,是散養生豬總成本 1844 元/頭的 9.3 倍。成本構成方面,仔畜費用為 5674.30 元,佔比最大,達到 67%,其次是飼料費用以及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和醫療防疫費用合計僅佔0.3%。
肉牛養殖毛利率持續上升,維持在27% -31%之間。由於下游需求旺盛,終端牛肉價格快速上漲,肉牛散養毛利不斷上升,2014 年快速育肥方式下年毛利達到2371.02元/頭,相比於200 年的 929.62 元/頭上升 61%,毛利率達到 27.56%。同2013年相比,毛利率略有下降,這與牛肉來源渠道多元(隨著牛肉價格攀升,走私等數量上升)、肉牛養殖與屠宰一體化程度提升有關。
不過目前我國的肉牛仍以散養為主,養殖規模小且分散;大規模化產業化養殖尚未形成,大型牛場數量增長較慢。我國肉牛養殖行業中,散養戶佔主導地位。2012 年全國近 206 萬牛場中,1000頭以上肉牛養殖場數量僅占 0.05%,20 頭以上養殖場數量僅占 4%左右,96%牛場飼養規模在19 頭以下,19 頭以下養殖規模的牛場總共養殖數量占肉牛總量的 60%以上,相比於澳大利亞等國家「大規模工廠化畜牧業」,我國肉牛養殖現階段散養佔據統治地位。
近年來,由於下游牛肉價格上升,200 頭以上的中型規模肉牛養殖場數量有所增加,2012 年達到 7021個相比 2009 年,增長近 21%,但 200 頭以上養殖規模化率仍較低,僅為 0.3%,產業化大規模肉牛養殖在我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雖然牛肉好吃,但不是全國每個地區的人民都對牛肉有著不解的熱情。我國各省牛肉產量差異明顯,河南、山東、內蒙古、河北「中北四省」是牛肉生產大省,2014 年產量達 255.6 萬噸,占當年總產量的37%。整體來看,中部地區、東北地區、西南地區牛肉產量相對較高,浙江等東南沿海省份牛肉產量較低。
根據《全國肉牛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 年)》,全國規划了中原肉牛區、東北肉牛區、西北肉牛區和西南肉牛區等四個優勢區域,涉及 17 個省的 207 個縣市。其中,中原肉牛區包括河南、山東、河北、安徽四省區,目標定位為建成為「京津冀」、「長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提供優質牛肉的最大生產基地;東北肉牛區主要包括吉林、黑龍江、遼寧、內蒙古和河北省北部部分地區,定位為滿足北方地區居民牛肉消費需求和提供部分供港活牛並開拓周邊國家市場;西北肉牛區涵蓋新疆、甘肅等四省,以滿足西北地區牛肉需求生產清真牛肉為主;西南肉牛區包括四川、重慶等 5 省,目標為立足南方市場,建成西南地區優質牛肉生產供應基地。
2015 年我國國內牛肉產量 675 萬噸,同比降低 2%,連續3 年保持在 670-690 萬噸之間,增速較慢。國內牛肉生產的來源主要由正常出欄牛和異常出欄牛兩方面因素組成。正常出欄牛佔主要比重,主要是根據肉牛本身生長周期,達到出欄標準和年齡的肉牛,這一部分的數量與整體肉牛存欄量以及近年來的肉牛補欄量有關;異常出欄牛主要是指農戶根據牛肉市場行情而提前出欄小牛或者屠宰母牛的數量,具體表現為牛肉價格較高時,農戶屠宰母牛和小牛的意願較高,以達到短期獲得更大收益,異常出欄牛數量較高,而當價格低迷時,異常出欄牛數量較低。
就正常出欄牛這部分來看,國內2015年肉牛存欄量 1億頭,存欄量持續下降,而以此同時2014 年肉牛補欄量4674.15 萬頭,同比下滑 2%,預計 2016 年正常牛出欄數量大概率保持穩定或者微降;異常出欄牛數量方面,由於牛肉價格居高,母牛屠宰現象依舊存在,但是由於所佔比重較小,因此並不會影響肉牛出欄量整體下降的局面,2016 年國內牛肉產量仍將保持微降趨勢。
進口牛肉也是我國牛肉市場當中重要的一部分。2015 年我國進口牛肉數量 60 萬噸,同比增長 44%,占我國 2015 年牛肉市場比重 10%左右。2016年隨著國家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以及中澳自貿區的開放,進口牛肉數量有望進一步保持較快增長達到 700-800 萬噸,所佔國內牛肉市場比重也會進一步上升。 牛肉出口變化較小,對整體牛肉供應影響有限。牛肉出口也會對國內牛肉供應產生影響,但由於我國是牛肉消費型國家而不是牛肉出口型國家,常年牛肉出口數量較少,穩定維持在 2-3 萬噸水平左右,相比於國內 650 萬噸左右的牛肉產量,佔比僅為 0.3%。預計 2016年牛肉出口量變化不大,對國內牛肉供應影響很小。
澳大利亞、烏拉圭和紐西蘭是我國牛肉進口主要來源。印度和巴西是世界上第一第二大牛肉出口國,但是為了防止瘋牛病等疫病進入我國及保護我國牛肉產業等原因,根據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肉類產品檢驗檢疫准入名單,我國僅允許澳大利亞、紐西蘭、烏拉圭、阿根廷、加拿大、哥斯大黎加、智利、匈牙利 8 個國家的牛肉進口。
2014 年 12 月巴西牛肉禁令解除後,我國開始逐漸恢復了對巴西的牛肉進口,但是目前美國、印度等其他國家仍在我國牛肉禁運名單當中。2014年澳大利亞和烏拉圭牛肉進口額分別占我國進口總額的41%和 31%左右,成為我國牛肉進口主要國家。隨著南美多國出口競爭加劇,南美國家牛肉進口價格優勢逐步顯現(相比澳大利亞便宜 20%左右),未來所佔進口總額比重將有可能繼續增長。
目前國內牛肉價格高企使得從印度、巴西等國家牛肉走私變得有利可圖,牛肉走私數量也在不斷上升。
國內牛肉平均價格目前在 65 元/公斤左右,而從印度走私牛肉成本僅為 40 元/公斤左右,每公斤走私牛肉可盈利25元左右,2015年估計走私牛肉數量大約在200-300萬噸,佔國內牛肉市場 25%份額,由於走私牛肉市場數據不可得,預估2016 年走私牛肉數量仍會持續增長,國內旺盛的牛肉需求以及國內外牛肉的巨大價差使得不少商販鋌而走險,大肆走私牛肉以獲得暴利。走私肉來源主要是印度與巴西,走私途徑分為水路和陸路兩類。水路邊境走私主要是從巴西、印度直接到我國沿海各個港口,然後分銷到全國各地;陸路邊境走私一部分是通過香港到深圳集散,一部分是經由廣西邊境進入國內。
但印度水牛的肉質僵硬,口感不好,且走私過程中無檢驗檢疫等食品安全保護措施,所以進到國內之後被大量的應用於麻辣火鍋、麻辣香鍋等重口味菜品製作。
所以還是建議各位,吃牛肉首選看得見,品的出味道的牛排,多花點兒錢也值得了,如果實在喜歡吃辣的,那也要去正規大型的品牌餐廳,以免花了好多錢吃牛肉,最後沒吃到安格斯、夏洛萊,反而吃到了印度水牛。
從國外經驗看國內肉牛行業的轉型
國內養殖、屠宰均很分散,肉牛養殖行業比養豬還分散。2014 年,全國牛肉消費量 729.7 萬噸,按照 62 元/公斤價格測算,整個牛肉產業市場容量約 4500 億元。國內牧業發展較為分散,根據肉牛協會統計,國內年出欄 9 頭以上的養殖戶出欄佔比也僅有 60%;年出欄 50 頭以上的養殖戶出欄佔比 25%,年出欄 500 頭以上的養殖戶(企業)出欄佔比約 8%,年出欄 1000 頭以上的養殖戶(企業)出欄佔比不足 4.5%,比生豬養殖還分散。(生豬養殖行業至少 5000 頭以上豬場出欄生豬佔比 33%) 屠宰端也一樣分散,與國外形成鮮明差距。
中國肉牛屠宰規模每年在 4000-5000 萬頭,但幾個大型屠宰場加工能力卻都在幾十萬噸或 100 萬噸級別。國內肉牛養殖到屠宰環節非常分散,前 10 大企業佔比不足 10%。與澳洲、紐西蘭、巴西等國在屠宰環節前 10 強佔 60-70%以上(不同國別不同)的份額相比,差距很大,尤其是對比美國,美國前三大屠宰商佔據67%的屠宰量(泰森 24%,JBS22%,嘉吉19%)。因此,對於國內肉牛養殖、屠宰企業而言,整合空間極大。
中國牛肉生產加工行業剛起步,因初始資金需求較大,回收期較長,目前還沒有形成規模較大,像豬肉肉製品加工企業如雙匯、雨潤等的龍頭行業。根據 2013 年秦寶牧業招股說明書介紹,規模性正規肉牛養殖、屠宰加工行業存在一定的行業壁壘,:1.資金方面:起始資金投入大、投資周期長、投資見效慢。一般來說,犢牛從出生到育肥成功一般需要 2年半以上的時間(高檔牛肉甚至需要 3 年以上的時間),在此期間需要持續投入的綜合成本會在 2 萬元/頭以上。
而從第一代犢牛的購入到第二代肉牛的出欄,一般需要兩代牛 5 年以上的投資周期。此外,肉牛科學化、規模化、精細化的屠宰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萬噸級的肉牛屠宰基地,每年的屠宰數量在23,000頭左右,即使按 2 萬元/頭的成本價採購,也需要千萬級的流動資金。而廠房設備投入一般會在 2,500 萬左右;2.技術壁壘。肉牛的品種,飼養管理技術和屠宰處理工藝決定了出欄牛的生長速度,凈肉率,牛肉品質和食用口感等,從而決定了屠宰企業的利潤率。近年來在政策的推動下,個體屠宰戶和小型屠宰場逐漸減少,行業內逐漸產生了幾家大型現代化肉牛屠宰加工企業,但集中度依然十分低。
另一方面,進口牛肉到岸價遠低於國內牛肉價格,且價差在不斷擴大,2014 年進口牛肉均價摺合人民幣 26.28 元/公斤,遠低於國內牛肉大宗價 45.67 元/公斤。國內牛肉供給不斷萎縮,且進口牛肉價格顯著低於國產牛肉,導致中國牛肉進口量不斷增加。中國牛肉進口量從 2000 年的 1.5 萬噸,增長到 2014 年的 29.34 萬噸,複合增長率達到 109%。 國外具有三大優勢,導致成本、效率高。
首先,高端肉牛全部從國外引種,包括西門塔爾、安格斯等,國外的種牛方面具有明顯的技術和成本優勢;其次,澳洲、美國草業資源豐富,相比之下,中國沒有豐富的天然草場,且由於草原防風固沙的原因,前些年有退牧還草的政策。中國人工種植苜蓿草由於氣候原因同樣沒有優勢(中國每年收穫 3-4 季苜蓿草,中美洲、非洲、澳洲一年收穫 7-12 季苜蓿草),國外飼料成本低於國內;此外,由於國外大部分施行放養或者規模化養殖,人力成本甚至低於國內水平,導致澳洲、美洲肉牛養殖成本比國內低 40-80%以上,考慮到進口關稅和運費,仍比國內肉牛低 30%以上(有時能低 50%以上)。
根據今年我國同澳大利亞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澳大利亞政府自由貿易協定》,從澳洲進口牛肉稅率將進一步降低,未來有望逐步實現零稅率。因此,國內肉牛養殖企業將面對國外競爭,在國內,肉牛養殖企業要盈利,必須與澳洲等國外養殖大國實現資源共享,降低成本。
以澳洲為例,澳大利亞是傳統畜牧業養殖國家,肉牛養殖業是其農業支柱產業之一,歷史悠久的肉牛養殖行業使得澳大利亞在這一領域積累了許多經驗,這也許會對我國肉牛養殖業的未來發展具有借鑒意義。2014 年澳大利亞肉牛存欄量為2760萬頭,排世界第六位,佔比 3%。雖然活牛存欄量較少,但其活牛出口量佔世界活牛總出口量的 24%,居世界第一位,國內所生產的牛肉 60%用於出口,佔世界牛肉出口總量的 13%,是世界第三大牛肉出口國。總體來說,澳大利亞是以出口高質量的活牛和牛肉為主的國家。
澳大利亞肉牛養殖場在全國均有分布,主要以東南部降雨豐富的昆士蘭州、新南威爾士州和維多利亞州為主,三州合計養殖肉牛數量佔全國養殖量的 80%左右。中西部三州肉牛養殖以及牛肉產量較低。
澳大利亞發達的肉牛養殖業得力於其自身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產業鏈特有的發展模式兩方面。自然環境方面,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天然草原面積最大的國家,豐富的草場資源使得肉牛養殖成本極低,十分適合畜牧業的發展。除了資源稟賦這個外因之外,澳大利亞肉牛養殖業較為獨特的產業組織形式這一內因更加關鍵,以下重點介紹澳肉牛產業鏈的幾個優勢特點。
育肥屠宰規模化、科技化程度高,質量效率有保障。澳大利亞育肥場興起於上世紀 80年代,主要對架子牛進行集中快速育肥。目前澳大利亞 1000 頭以上的大規模育肥場容量佔總育肥場容量的 90%左右,實際存欄量均在 90%以上,萬頭以上規模的育肥場實際存欄頭數也超過了 50%,而且規模越大的育肥場存欄利用率越高。
育肥場內實行高度機械化控制,基本實現自動化管理,肉牛育肥期間每日的體重、飼料攝入、營養配比等指標均由計算機進行詳細記錄,並及時分析數據對育肥過程進行調整,既可以清楚全面的掌握肉牛育肥實時狀況保證肉牛育肥質量,又可以節省人工費用降低生產成本(調查發現,年育肥 1.2 萬頭肉牛的育肥場,工作人員僅需 6 人)。在屠宰加工方面,澳洲 50%的牛肉由前 5 大肉類加工場加工處理,規模化程度較高使得肉牛屠宰加工質量與效率大大提升。
管理水平先進,牛肉分級細緻明確。澳大利亞對其自身育肥的肉牛建立了國家牲畜識別系統(NLIS),對肉牛進行終身的追蹤記錄,保證了市場上流通的牛肉有源可追溯。對於生產出來的牛肉,從大理石花紋、風味和香味三方面進行考核分級,從 4 至 12 共分為 9級,數字越高,表示牛肉的肥瘦和大理石紋絡越好,對於不同等級的牛肉在其包裝上也給予消費者一定的烹飪建議。牛肉分級系統的建立使得消費者更加清楚的判斷牛肉的等級,產品實現了優質優價,也使得屠宰加工的行業規範性加強,從生產和消費兩方面來更有針對性的進行牛肉的屠宰加工。
行業協會發展壯大,對肉牛產業起到積極引導作用。行業協會在澳大利亞肉牛產業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澳大利亞有許許多多的行業協會,與肉牛行業相關的主要有澳大利亞肉類和畜牧業協會、澳大利亞飼養者協會以及各個肉牛品種方面的協會,如安格斯牛協會、西門塔爾牛協會等。不同協會之間分工不同,澳大利亞牛業理事會主要負責養殖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和疾病防疫等基礎性工作;
澳大利亞肉類和畜牧業協會主要從事開拓市場協調政府進行養殖業政策制定等工作;各個牛種協會則既負責統計每類牛種的市場發展並且對養殖戶的具體問題做出解答與指導等。行業協會的發展使得澳大利亞肉牛產業從上游的良種育種、肉牛養殖到中游的屠宰加工以及到下游的配送零售均在行業協會的指導和監督下,保護了養殖戶的利益同時又極大的促進了肉牛行業的整體發展。
總的來說,澳大利亞發達的牛肉產業除了自身自然資源稟賦之外,更加得力於其高效科學的規模化飼養與屠宰、嚴格清晰的牛肉分級系統以及發展壯大的行業協會的不斷引導,這些值得我國肉牛產業學習。
然而,國內肉牛產業不可能完全依賴于海外。國界形成天然阻斷,導致牛肉市場其實是割裂的市場,進口牛肉無法完全滿足國內市場。
雖然從資源稟賦的角度來看,國內肉牛養殖與澳洲、紐西蘭等相比處於劣勢(人工成本高、飼料成本高、土地成本高),但具有成本優勢的進口牛肉並無法完全替代國產牛肉:
1)從量上來看:沒有其他國家能夠「養活」中國人。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4 年國內肉牛出欄 4900 萬頭,而根據中澳自貿協定,澳洲對中國年活牛出口量在未來 8 到 10 年內有望達到 100 萬頭,佔比僅為國內出欄的 2%。而澳大利亞全國的總出欄量僅為 950 萬頭,巴西、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牛肉主產國的產量總和也不夠中國供給。
2)從質上來看:國外進口大部分是凍肉,與鮮肉是分割的狀態,鮮肉口感更好符合國人消費習慣。從國內消費來看,鮮肉消費是主導,鮮肉佔到 80%,而凍肉只佔到 20%。鮮肉和凍肉品質口感差異極大,相當於巴氏奶和 UHT 奶區別。而鮮肉價格也是凍肉價格的兩倍。
由於國界以及地理的界限,導致目前絕大多數的進口牛肉都是凍肉,而進口鮮肉一定要空運,這樣就喪失了成本優勢。
3)就國人的偏好來說,谷飼優於草飼。谷飼牛肉脂肪含量較高,肉質更加嫩滑,祛除了草飼牛肉的草腥和酸味,肌腱脂肪更豐富。進口牛肉中分為以美國牛肉為代表的谷飼,和以澳洲為代表的草飼。2013 年以前,美國走私牛肉一度佔下半壁江山,走私進口金額達到 100 億美元。
美國牛肉的飼養方式、較好的排酸流程(出口要求至少 72 小時排酸)、較高的品質(花紋、標準級別)都是最好地適應於西餐牛肉的。但由於近年對於美國走私牛肉打擊力度極強,走私進口量下降超過一半。而這一部分正由草飼且排酸較差(甚至是不排酸)的澳洲牛肉替代,可以說澳洲進口牛肉成為了低端牛肉的代名詞,中國西餐牛肉整體質量下一個台階。
鮮肉+谷飼將是中國肉牛行業相關公司未來佔據的細分市場的利器。新疆的安格斯純種牛肉的生產成本僅比美國凍肉的到岸價高出 10%,具備較強的競爭力。中國牛肉消費 700萬噸,30-40 萬噸進口,120 萬噸走私。隨著海關對走私查處從嚴(近兩年尤其明顯!),龐大的國內消費缺口對很多公司而言正意味著巨大的機會。
推薦閱讀:
※三個80後,把滷菜做成零食,把產品賣成故事,線上線下齊開火,年營收3000萬……
TAG: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