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禍害」

昨天一不小心把我媽惹哭了。

本來只是講了個有趣的現象給她聽,她在削土豆皮,要晒乾貨(土豆削皮、切片、煮熟、再晒乾,平時炸了後就是薯片),要削滿滿的一大盆,看她無聊才講的。

在武漢習慣了沒人叫我,雖然跟同事、客戶總是說話,但都沒經過心裡,嘴巴動下而已。業餘時間一般都自己待著,有時候一整天不需要跟人說話,很習慣。回來突然總被人叫來叫去,心裡頭有點煩。我媽問道:「你不是有朋友的嗎,李城他們不天天跟你玩嗎?」,「年齡大了,跟朋友在一起的時間就少了,每天幹什麼都是一個人」。

我媽突然就眼淚嘩嘩的,她說一年看不到你幾次,所以就想多喊喊你,平時沒機會喊。知道你在外面辛苦,可沒想到連說話的人都沒,你以後多回家,工作不開心就直接辭了,回來開心些。

她想動情了,估計內心把我往三毛流浪記的凄慘路子在想,掩面而泣,手上全是土豆皮,抹得一臉到處都是,我跟她又都哈哈大笑起來。其實也常跟朋友一起,主要是在家,被一群人圍著,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回來了,每天被叫一百遍。

我奶奶每天都問我吃什麼水果,他上街去買,早晚重複好幾遍;

我爸做飯前都要問我,吃這個還是吃那個;

我媽隔一會兒就來看看我在幹嘛,我在樓下邊看書邊陪她們聊天,我媽也隔一會兒就喊我的名字,再感嘆下——你讀的都是英文,你都認識啊。我在樓上看美劇,隔一會兒樓下喚我去幫忙摘個辣椒,再隔一會兒又喊我去把豬喂一下,她們打撲克牌走不開。

在家喜歡早上散完步回來慢悠悠的喝一杯咖啡(家裡有一個雀巢的膠囊咖啡機),更新下公眾號,把知乎收到邀請的問題看看篩選能回答的白天抽空寫答案,手機不方便弄的早上一次性解決掉。

弄一半我媽喊我吃飯,告訴她等我弄完手裡的事兒再下樓吃,隔兩分鐘就又重複喊,只得陪笑趕緊下樓,不然五分鐘後就對我翻臉了,更年期的老媽誰不害怕。

吃完飯就問我要不要給我泡茶?

稍坐下就問我要不要給我拿根雪糕呀。

沒事做也喊我一下,反正每天都被叫N遍。

坦白說在武漢的時候,除去工作的話,算上快遞一起每天被人叫名字的次數不會超過三次。被叫名字的語境,是有主體需求,算中心,被圍繞著。在客場習慣了,特別不適應被一群人當中心。

沒人管我豬蹄是燉冬瓜還是燉土豆,也沒人管我吃綠豆味的雪糕還是吃葡萄味的,沒人管我要不要去街上給我先買一件安慕希,也沒人管我一頓飯只吃一碗那兩小時後必須下碗面。

這自然是幸福,沐浴春風的溫暖,可賤骨頭啊,這種福我容易膩,很怕。家裡人這種愛護,雖是真心,一旦稍有摩擦,都是數落的資本,我一天如何如何對你,你卻如何如何...,每每都很無奈的。家人的溫暖永遠是距離美,現在非常認可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的觀點,一定要跟父母分開住的。其實就像民主與自由,天然矛盾,只能選擇;家人與自由也是一樣的,選擇自由的,難免冷清了些,要有獨處的孤寂時刻,但輕鬆愉快;家人的愛護,雖然沐浴春風,但讓人倍感壓力;飯菜吃少了是錯,連不愛吃水果都要辜負老人大清早上街,可實際上我只想喝一杯咖啡的,但家人難得有機會,自然要殷勤表達下關心,能理解體諒,但始終如一要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

年齡越大,能在家呆的越久,舊書多,風景也別緻,隨便一處都是童年的回顧,信步走走也有意思。但一個月是極限,享受到了頭就是忍受,所以離家生活,假期歸來,距離把親情保鮮的特別好,彼此都是思念需要的狀態,矛盾發生又離開了彼此沒機會傷害彼此了。

我媽個性強勢,我休假時當我是乖兒子大少爺,真要一起生活,光有朋友約了小聚不回家吃飯,她就得給我擺幾天臉色,更別提我時常任性胡鬧的自由生活,要跟她一起生活,准一副國產劇惡毒婆婆的態度生吃了我。遠距離隔著生活,偶爾在一起,我淘寶買一堆酒跟蘇打水,在家給他們調高球酒,一片嫣然自得我也假期歡喜。

以前覺得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太喪了,甚至有點大逆不道,自己是《論語》讀慣了的老傳統。現在慢慢覺得,他們堅持不跟父母一起生活的態度,其實特別好,多安排假期陪陪父母挺好,真朝昔相處,對大部分人來說,跟父母彼此都是受折磨。當然,國情如此,需要父母幫忙帶孩子的彼此都要忍受下。

#高溫假期隨筆

推薦閱讀:

TAG:家庭关系 | 生活方式 | 家庭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