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想】人的未來,並沒有無限的可能
剛剛閑著無事,打開了童哲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做的萬門大學的網站,翻到了葉壯做的一個講座,名為《心理學與生活的連接》。
我又在知乎上搜索到葉壯的個人主頁,發現我和他是互相關注。於是我就耐心把這個講座錄像看完了,看完後發現,根本不需要耐心。葉狀講得很好,要是視頻不卡頓,我就一口氣看完了。
他這個講座的引子,是談父母擔心孩子事與願違,於是給孩子做了許許多多的安排。葉壯15歲「早戀」的女朋友就被父母棒打鴛鴦。他的孩子出生時,他問同一個大產房裡的其他新爸爸們,對孩子的未來有什麼期待?其他新爸爸們都說,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但過了幾年,這些新爸爸們肯定會逼著孩子學著學那,不許做這個也不許做那個。
其實這也是我這篇文章的引子,順便給大家推薦一個我看到的好的講座視頻錄像。
我知道一些職場培訓師,一些試圖把自己包裝成心靈導師的人,總是在給聽眾打雞血,講雞湯勵志,強調人的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你可以去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任何人!只要你相信這些這些東西,做這些這些事情……
這話背後的潛台詞就是,只要你花錢買我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你就能成為你想成為的任何人。
我的一些朋友對這種現象的評價,就一句話:傻子太多,騙子不夠用了。
的確,這些聽眾不是社會精英,不具備多少獨立思考的能力,很容易就被他人給忽悠了。但從操作性定義上看,這些人不傻,不是智力發育遲滯患者,這些人只是不夠聰明,而那些騙子比他們聰明太多。
剛出生時,我就是一個男嬰,而且我現在很確定自己是個異性戀。如此說來,我沒有成為女性或同性戀的可能性。
我早就過了身體還會長高的年齡,以我目前的身高,也不再具備打籃球扣籃的可能性了。
你也許看到別人家的父母都是大學教授,家裡相對富裕,自己父母只是普通農民,於是心裡不由得感嘆人生而不平等,對那些出生在好家庭里的人,非常羨慕。
而且,每個兒童都是不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的。和剛出生的黑猩猩、大熊貓、老虎等哺乳動物一樣,剛出生的人類需要在成年人類的照料下才能存活下來。這就意味著,給我們提供生存必備條件的父母,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父母可以把孩子逼去自殺,父母也可以給孩子提供充足的關愛,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小時候我還幻想著成為一個冒險家,去全球各地探險。我還想著要成為一個補鞋匠,操作那種看起來非常炫酷的移動式縫紉機。我還想著要做一個科學家,研究物理學。
今天的我明白,這些可能性都沒有了。我花了太多的時間放在心理學和分析哲學上,不可能在物理學學術領域做出什麼成就了。我對全球冒險的興趣也打消了,最多就是去一些舒服的地方旅旅遊。移動式縫紉機在今天的我看來,已經不炫酷了。
有人說,人長大的過程,就是可能性縮小的過程。其實,要我說,人長大的過程,可能性並沒有縮小。它一直就是那麼小,只是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我們開始認識到並且願意承認,自己的可能性只有那麼小。
好多人不願意承認這點,人們希望放大自己的可能性。這實際上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我們積累足夠多的資源即可。這些資源包括經濟資源、社會資源、智力資源。假設我天資聰穎,也特別有錢,還認識好多物理學圈子裡的人,那我現在要是真的打算一門心思搞物理學研究,我也有信心做出一點什麼東西來。
父母對孩子也有這樣的期待,所以才會逼著孩子學這個學那個,才會不許孩子做這個做那個。父母希望孩子能積累足夠多的經濟資源、社會資源、智力資源,從而放大自己的可能性。父母總是會說,這都是為了孩子好。
這個問題是很複雜的。我不可能說父母的這種做法完全不對,因為可能性的確會隨著資源的積累而增加。而可能性的增加,通常來說都是好事。
但是,問題在於。我們想要的其實不是無限的潛在的可能性,我們想要的其實就是某些特定的實現了的可能性。我們不希望自己是一個潛在的物理學家、企業家、慈善家、鋼琴家等等,我們希望自己實現了某個具體的成就,哪怕僅僅是一個實現了的鋼琴教師,甚至稱不上鋼琴家。
沒有無限可能,其實一點都不可惜。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郵箱:Reason_Think@126.com
推薦閱讀: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不是有點悲劇色彩?
※情緒波動是激素分泌控制的么?大腦在過程中起到什麼作用呢?和基因有關係么?
※寶寶從多大開始有記憶,裸體對寶寶有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