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歷史唯物主義(中)兩個「反作用」
為了方便閱讀,本篇劃為三個部分:
一、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的解釋
二、生產關係是如何隨著生產力變遷的
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只是上半句,下半句是:
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先進的生產關係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落後的生產關係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先進的上層建築有利於經濟基礎的改進,落後的上層建築阻礙經濟基礎的改進。
人類社會是一個複雜巨系統,各個部分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不是線性決定,這樣才符合萬物聯繫、不斷運動、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先理解概念:對於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來說,何謂先進、何謂落後?或者,評估標準是什麼?
在這裡,我們認為:有助於勞動者之間人人平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就是先進的;否則,就是落後的。
所謂平等,是個相對概念,即「相對而言,更加平等」,而不是「絕對平均和不絕對平均」之間的二元劃分。平等是哪方面的平等?按照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只有經濟上平等了,才能有人格上的平等。所謂經濟上的平等,就是對社會化生產出來的產品的分配權的平等。
感性理解一下,我們經常說「國民黨集團的反動統治」,這個反動,就是相對於先進的落後,即他們的統治是壓迫人剝削人的。說一個人的思想多麼落後,大概是指他滿腦子的等級制,絲毫不講民主自由(此民主自由為其本身的含義)。
一、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的解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先進(人人平等)的生產關係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落後(人壓迫人)的生產關係則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在(上)篇我們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時候,總是用一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好像生產力自己長了腿一樣,一直在不斷得往前跑,推動著生產關係不斷變化。沒錯,當我們限定自然環境不惡化這個變數,生產力確實是在不斷提高的。
在人類社會,不管你是統治階級還是屁民,不管你願不願意,生產力總是在不斷前進的。首先,不管是科學知識還是技術,都是從人類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來的。隨著不斷勞動改造自然,人們得以獲取大量的經驗和知識,並傳承下去,或者總結概括,研發出新的技術。隨著實踐的進行,科學技術和知識一定在進步。其次,人不管是作為個體還是集體,其對物質的需求總是發展的,只要有新的能有利於改造自然獲得產品的知識技術,一定會或快或慢得採用,並且應用範圍不斷擴大。
用系統論的目的性原理,就很好理解了。系統的目的性是指,不管內外環境如何,系統總是向著一個方向發展的性質。我們可以把系統的目的性理解為系統發展的趨勢。舉個例子:生物總是有著趨利避害的趨勢,不管你環境如何。那麼,人類不管作為個體還是集體,總是有著需求不斷提高的趨勢,整個社會必然有著總結經驗、採用研發新技術新工具來提高產能的趨勢。即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的目的性,只要環境允許,生產力是一定會發展的。
(PS: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原本是個先進的農業文明,但是過度砍伐開墾導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產方式不得不倒退回遊牧。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想農耕、不想採用新技術。)
只不過,這個發展可能快可能慢。什麼時候快,什麼時候慢?這就取決於生產關係了。
在(上)篇我們講到,生產力是勞動者使用勞動工具改造自然滿足需求的能力。生產力的主體是勞動者,是勞動者在勞動,勞動者在製造、使用工具,最後的目的是滿足勞動者的需求。
這樣說,生產力發展的快慢與否,絕大部分取決於勞動者的積極性。如果說生產力的發展可以讓大部分勞動者過上更好的生活,那麼勞動者很願意甚至主動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如果說生產力的發展會讓很多人更苦更累甚至失業,那麼勞動者就會阻礙,甚至通過破壞行動降低產能。具體手段:起義、罷工、搗毀機器、破壞工具。
馬克思說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這一條不僅適用於資本主義,只要是私有制社會,包括奴隸制、封建制,全部適用。
那麼,私有制這種生產關係,具體是如何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或者,公有制如何促進生產力發展?
1.私有制導致分配不均,勞者不能有所得,必然導致勞動者極低的積極性。
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提供資本,勞動者提供勞動力,看似很完美。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在勞動者看來,生產的目的是滿足自身需求,但在資本所有者看來,生產的目的並非如此,他們根本不關心勞動者死活,或者說關心也無能為力。
在奴隸制時期,奴隸主佔據生產資料,生產的目的是為奴隸主們提供享樂的產品。在封建制時期,佃戶交租,封建地主生產的目的囤儘可能多的糧食,好在災年房貸兼并土地。資本制時期,生產的目的是讓資本家獲取利潤、擴大生產,至於產品好壞,勞動者需求,他們不會理。
這就導致了:生產資料所有者必然會不斷提高利潤率和剝削率,導致分配越來越不公,勞動者所得越來越少。如果資本所有者不這樣做,他們就會被別的資本所有者淘汰出局,被資本拋棄。
生產資料的私有導致分配不公,而生產、流通、分配等環節是同時進行的,這就導致了勞動者極低的積極性,甚至會罷工、破壞工具,降低社會整體的生產能力。
美國南北戰爭之前,南方種植園裡的黑奴使用的是粗劣的木質工具,不使用牛馬。當問及原因,農場主們會說,黑奴會虐待牲畜、破壞工具,工具也需要錢,所以只能給他們使用木質工具了。在工業革命的時代的美國,在落後的奴隸制生產關係下,竟然連鐵質農具和耕畜都做不到普及!足以看出,落後的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阻礙了。
勞動者因為分配太少而消極怠工,則被扣上了好吃懶做的帽子。奴隸主們會怎麼做?用殘酷的手段逼迫勞動者去勞動,在奴隸制時代,是用鞭子抽打,因為奴隸們的所得實在無法剋扣了,奴隸本來就吃不飽,死亡率極高。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奴隸主的手段也會變得高明,將衣食住行等生活所需剋扣到一個最大的水準,即:用你一生所得,用你一生的低質量生活來還完住所的貸款。否則,你就結不了婚。
2.生產資料私有制導致社會成員利益不一致
一項新科技的發明或者是新技術的普及,將會導致一部分社會既得利益者佔有的產能被淘汰。而這部分既得利益者一般佔有大量社會資源,對新技術的普及造成很大的阻礙。或者會導致大批原從業者失業,可能會造成的社會矛盾阻礙新技術普及。
例如明末,漕運比起海運效率低,花費巨大。海運效率高,而且技術也已成熟,為啥不用?因為阻力巨大,多少官吏百姓都靠這條河吃飯啊。改海運為朝廷省了資金,但是咱可要餓肚子。提高了生產力,對我有好處嗎?再例如,建設基礎設施的拆遷問題。建了基礎設施,經濟發展了,開發商賺錢了,你們賺那麼多,想給我點安置費就打發人?想得美,大不了耗著。這也阻礙了生產力提高。
公有制又是如何促進的呢?
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度,導致了平等的分配。這個平等是對於私有制來說的相對平等,起碼不會因為有人佔據生產資料而導致分配差距成百上千倍得擴大,導致貧者無立錐之地。起碼每個人都能勞有所得,保證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其次,公有制導致全民利益一致,新技術的普及會讓所有人都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例如,推廣了農用機械之後,大批農民可以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工業生產。你要說沒有那麼多崗位,其實工廠建設使用的原材料和人工,也全是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對計劃經濟來說,物資一調撥,解放出來的勞動者一參與,新的崗位就可以立馬被創造出來。產能提高了,全體勞動者生活都變好了。要是新技術普及導致某個崗位不再需要,更好說,這就是我們的目的,解放出來的勞動者可以通過培訓立馬加入到需要人手的崗位上去。任何新技術的普及都可以讓全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第二,所有制的聯合,滿足了生產社會化的需求。一共時期的農民公社,才能滿足農機的使用,滿足大水利的建設,一項產業的建立,一個項目的研發可以調撥全國的物資。
在六七十年代,上海的農村自辦企業,往往是國企提供零件和技術培訓,農村勞動者自行參與機器安裝和廠房的建設,幾年時間就從十人以內的小廠擴大到幾百人的廠子。工廠生產的產品參與對國企勞動的培訓和零件的交換,其餘產品統一由國家收購。工廠的建設根本不需要什麼資本家的「投資」,反正都是勞動者的勞動,在全民所有制下全國勞動者被聯合到了一起,自己建廠創造崗位,根本不會因為新技術的普及而失業。生產脫離了資本家所謂資金的束縛,將會更快得發展。
在六七十年代雜交水稻的研究上,全國幾千農科站的工作人員,幾億的農民統一幫忙選種子。種子研製成功提高的是全國的產量,對所有人都有好處,根本不會因為專利帶來的個人收入而互相傾軋。其他實例,類似青蒿素的研究,類似大慶油田,數不勝數。
為什麼那個年代的人不畏犧牲、艱苦奮鬥,大批王進喜和雷鋒?
我們知道,私有制的生產關係導致了等級制的上層建築。這在專欄其他文章有論述,這裡稍微一提。私有制下,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導致了對勞動成果的分配權,掌握分配就可以聯合起來豢養軍隊、警察(封建時期還有家丁)等暴力機器維護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導致貧富分化加劇。階級之間按照對產品的分配,對暴力機器的掌握情況劃分出了等級。反映到思想意識上,就是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等級制。
狗頭張(和諧)的那篇論資產階級法權的雄文就說了,在封建時代,配不配姓趙、穿衣吃飯走路說話的方式都要符合規矩、禮制,這就是資產階級法權。其實叫私有製法權更恰當一些,它在封建時代表現為三綱五常的明文規定,在資本主義時代表現為豪車豪宅奢侈品生活方式,對有權勢的人的尊敬跪舔,對窮人的鄙視。上知乎的大部分是小資,沒有國民老公的財產,拿得出手的只有學歷,因此等級制在知乎上就表現為對學歷、學校的跪舔。
等級制本質上都是由於經濟上分配不均導致的。因此,私有制就是等級制,等級制就是私有制。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因此,私有制導致的不平等,導致了僅有上層階級有擴大自身資產的積極性,下層階級沒有工作的積極性。導致了貧者不能生存,人會為了在社會等級體系的上升中用盡各種無下限的手段,導致了觸目驚心的詐騙、殺人、掠奪的案件。這就是所謂舊社會(私有制)把人變成鬼,人人自私的意識形態是由私有制的經濟基礎決定的。拿人人自私來反對公有制其實是自打臉,是用私有制的弊端反對公有制的好處。就像共享單車破壞私鎖事件,這是你們盈利的工具,其他人憑啥珍惜?
很多知乎眾們喜歡對觸目驚心的案件大加抨擊,就是不去找其經濟基礎上的本質原因。
昨天反女德,今天反溺嬰,明天反校園貸,後天反暴力執法,大後天反鄉賢——被反動淹沒不知所措。知道私有制等於等級制,等於不平等,等於人吃人,等於人變鬼就好了。
公有制下分配品等,我為人人事實上是人人為我,因此可以做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勞動崗位上可以出大把的雷鋒和王進喜,工人自願不要錢得加班,大寨農民苦幹開了上千個山頭的梯田。這些勞動積極性,都是公有制的生產關係導致的。
有人說,公有制也有不平等啊。但是,所謂公有制的不平等,起因是公有制脫胎於私有制社會,是私有制下不平等的教育在公有制的參與。一共心軟,對原資本家的資產和平贖買,導致在工人工資幾十元的年代,他們上千。或者他們很多人加入政協成為高官,這也是不平等來源。或者是一長制對生產資料的絕對控制權和分配權,本質上是私有制的殘餘。因此這不是公有制的鍋,而是公有制還不夠,只有繼續強化生產資料的全民共有制,強化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控制和分配,才能更加平等。即使如此,對比一共之前,也是相對平等的,而且是向著平等前進的。而蘇修,實則是官僚所有制,是私有制的一種。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私有制越深化,人與人就越不平等,生產關係就越落後,生產力的發展就越被阻礙;公有制越擴大,人與人就越相對平等,生產關係就越先進,就越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二、生產關係是如何隨著生產力變遷的
鹿克思(指鹿為馬的鹿)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所以大家安心發展生產力就可以,發展了生產力大家都有好處,生活都能變好,然後就可以慢慢進入共產主義了。如果想鬧事罷工要待遇,生產力就不能快速發展了,大家都吃苦。因此,不能以階級鬥爭為綱,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通過上文我們已經看到,先進的生產關係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如果只提生產力不提生產關係,那麼生產力的發展是極為緩慢的。要想快速發展生產力,就要改進生產關係,使其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歷史上也是,當生產力發展到被生產關係阻礙的時候,生產關係就會調整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是如何調整的?其詳細過程是怎樣的?如果我們探究明白,就可以把鹿克思主義的臉給打腫了。
生產關係是生產中人與人,人與物的關係,具體表現在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和對產品的分配上。生產力的發展,新的工具和生產方式的普及,造成了新的掌握生產力的勞動者群體。他們掌握的生產份額占社會總生產的比重逐漸加大,跟舊統治階級叫板的能力增強,必然要求社會總分配份額向著己方轉移。經過類似罷工、戰爭等多種手段,最終取得了自己的分配權,取得了對生產資料的支配權,他們開始安心工作,社會暫時趨於分配上的平等,趨於穩定。就這樣,完成了生產關係的改進。
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社會分工的加強,生產力越來越掌握在勞動者手裡,趙老爺個人的力量被社會分工衝擊得越來越弱。原始社會時期,祭祀集團掌握著部落全部的知識和生產技術。封建社會時期則掌握在官僚手裡。資本主義時期則掌握在整個中產階級手裡。
即,屁民與趙老爺的叫板能力越來越強,那麼生產關係中,對人身權利的讓渡也越來越偏向屁民。
奴隸制時期,屁民和土地都是趙老爺的;封建制時期,土地產權和人身自由被部分讓渡,交完租子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資本制時期,趙老爺對屁民的人身讓渡完全放開了。
奴隸制時期,生而為奴,終身為奴,奴隸像牲畜一樣隨便殺;封建制時期,佃戶和小農的命還算條命,小地主還能通過科舉登天子堂;資本制時期,人身自由和社會等級在口號上算是平等了,此時趙老爺也不敢胡說八道了,殺人的都要償命,都要被判刑,甭管你是誰。
這就是歷史的進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屁民通過叫板來逐漸取得平等的權利,相對過去的平等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屁民生活也變得更好了。由此帶來上層建築平等觀念的深入人心,由三綱五常轉為了口號上的民主自由。
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相對平等的權利的擴大(生產關係),思想觀念上平等的深入(上層建築),此為歷史的車輪。雖然有震蕩,雖然有暫時的倒退,但是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螳臂當車的歹徒都會被碾得粉碎。車輪是誰推動的?廣大勞動者,人民群眾。
下面我們考察一下人類社會上幾次大的生產關係隨著生產力的變遷,用實例來舉證。
商朝的滅亡,讓周朝統治者認識到奴隸可以倒戈,鬼神不管用。這是中國歷史上從統治者重鬼神轉為重人事的轉折點。東周的春秋戰國是中國的奴隸制轉為封建制的重要時期,奴隸主貴族的壓迫越來越嚴重,集體為貴族種地的奴隸開始集體暴動、逃亡,例如,前644年,魯國「役人」暴動;前624年,沈國「民潰」;前470年,衛國匠人暴動。暴動的奴隸被稱為「盜」,與奴隸主鬥爭,其中「盜跖」聚眾數千人,橫行天下。太祖詩曰「盜跖庄屫流譽後」,讚頌奴隸起義領袖。
在奴隸的鬥爭下,魯國開始頒布「初稅畝」,實行土地私有制(過去公有是奴隸主貴族所有,奴隸無償勞動,因此這種私有是對勞動者相對平等的),讓渡給了種地的勞動者(奴隸和部分地主貴族),被認為是封建土地生產關係的開端。自耕農土地私有,按產量交稅,不像過去給貴族無償勞動,因此提高了生產積極性。鐵犁牛耕使小農生產成為可能,也促進了土地私有。試想一下,如果還是奴隸種植園的模式,鐵犁牛耕會普及嗎?生產力會提高嗎?如果奴隸不鬥爭,貴族會解放他們的人身自由嗎?
奴隸通過鬥爭獲得了自己的土地,把自己從奴隸主的佔有中解放出來,推動了人身平等和生產積極性,也推動了新工具的普及和生產力的提高。
而在我國的封建歷史上,從陳勝吳廣的「寧有種乎」,到黃巢起義軍的「廢奴」口號,再到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和「均貧富」,反抗的勞動者們思想逐漸向著平等方向演變,從打破王侯將相的血統論,到廢除家奴,再到均分土地等生產資料,每一次平等的進步(至少是思想上的)都需要靠勞動者的反抗。
在西方,羅馬對奴隸人身權利的讓渡,從終身為奴到奴隸可以攢錢贖買自己,並不是羅馬貴族的憐憫,而在於以斯巴達克起義為代表的一次次奴隸起義對自身命運的抗爭。羅馬貴族讓渡的奴隸的人身自由,奴隸工作積極性也更高了。
西歐封建制的結束與資本主義的興起,是城市工商業階級用大炮轟開的。封建貴族和教會對自己土地上的工商業活動課以重稅,新興資產階級從文藝復興時代起就從思想上反對封建統治,而後隨著生產力發展,工商業活動創造的價值逐漸比重逐漸大於貴族土地上的產出,新興資產階級逐漸掌握了超過封建貴族的人力物力財力,才用大炮轟開了巴士底獄的大門。打倒了封建貴族才能省下更多資金進行資本積累和更加自由得進行商貿活動,才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土壤。
資產階級統治時期,由於巴黎公社等一次次工人運動,勞動者的條件才逐漸變好。在蘇聯槍杆子與鋼鐵洪流的逼迫下,西方才逐步給予勞動者人權與福利待遇的。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蘇俄無條件賦予婦女投票權,西方資產階級慌了手腳,英美在1920年相繼賦予婦女投票權。在六十年代,對了對抗人類燈塔蘇聯與爭取人心,美國才通過了《國防教育法》,讓窮孩子吃飽了飯,有助學金上學。而蘇聯紅旗倒地後,西方福利正在縮減。數據資料在我這個回答都有,在此不再贅述。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933813/answer/81223867?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對今天的我們來說,上得起學、看得起病,這從來不是私有制社會的常態,這在於上世紀那場持續幾十年運動的遺澤。當然,這些好處今天正在喪失。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提到階級固化,pong友們,固化才是常態啊,是什麼讓你們過去有了不固化的錯覺?是什麼讓以前不固化,而不是從1949年到2017年一直處在固化中?
在私有制下,貧富分化是永遠會加大的,社會是永遠趨向於不平等的。我們看到歷史上,生產力能不斷發展,生產關係可以自動調整,勞動者的地位越來越平等,勞動者的生活也跟著生產力不斷進步,這不是上天賦予的,更不是統治階級賦予的,在這每一次的變好之前,都是千千萬萬無產階級勞動者的血淚!前幾天,劉胡蘭和家長信事件引來關注,那位媽媽竟然認為她的女兒遠離鬥爭的快樂生活是天上掉下來的!
東方也把西方也罷,資本主義社會看似文明,有個經濟學家說奴隸制效率更高,是資產階級的良心才不搞奴隸社會。他們無視剝削越來越重的事實,抹殺了歷史上從來不間斷的勞動者抗爭,把勞動者的逼迫說成是自己的良心賜予,簡直無恥至極!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知道:要想讓生產力發展就要改進生產關係,要想改進生產關係,要想讓勞動者生活過好,則必須通過勞動者的鬥爭。
即:生產力發展讓屁民過得更好,恰恰是屁民自己用鬧事甚至戰爭爭取來的。我們現在享受的發展成果,還是那個年代鬥爭的遺澤。如果貧富分化大到某個程度,勞動者還是會繼續推動歷史的車輪的。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概括道:「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這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形態變革的基本理論。含義是:
1.一定的社會生產關係是同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所構成的社會經濟結構是一定上層建築和社會意識形式的現實基礎;
2.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3.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現存的生產關係相矛盾.而一旦這些關係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必將發生社會革命;
4.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上層建築也將相應地發生變革。簡而言之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看到了嗎,生產關係適應於生產力,是通過社會革命改變的。所謂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就是勞動者積極性的上限。
鹿克思主義者顛倒因果,認為只發展經濟勞動者生活就好了,就共同富裕了 ,只能被現實啪啪打臉。
有人說,剝削越高,生產力越能發展得快,因為資金可以積累,但是屁民見識短淺,不知道發展生產力的好處。
我們來看看這句既蠢又壞的話:生產力是誰發展?發展了用來幹啥?你明明說了好處是讓大家過得好,但是這個使勁剝削是怎麼回事?通過剝削來讓大家過得更好?割掉JJ來壯陽?莫不是在開玩笑?真的,要苦大家一起苦,但是讓幹活的人苦來滿足不幹活的人的享受,這事想也別想。屁民就是不願意,就是要鬧,這就是客觀規律。馬主義考慮的就是這個客觀規律,而不是滿腦子的痴心妄想。
因此,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如果不加上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那意思簡直天翻地覆。所謂工業黨,只說前半句,還沾沾自喜自鳴得意,認為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簡直是不知道狗熊他媽是怎麼死的——蠢死的。
說起工業黨,就不得不提工業黨聖經——大毒草《臨高啟明》。書寫的沒有問題,作者怎麼想的咱不知道,但是大部分的讀者都理解錯了。這本書被技術決定論者推崇,看這本書的都有種迷之優越感,以此來打臉其他穿越黨:沒技術你穿越個屁。
我們先不說這一船高科技是跨時空運來的,已經不符合人類歷史發展的正常步伐和規律了,想去打總結現實歷史規律的馬哲的臉肯定行不通。就說裡面對臨高的改造——你TMD就是用了先進的生產關係,土著才能幫你們打仗建設。比起大明,土著為臨高政權服務能獲得更多的分配,能活得像個人,不會隨隨便便就被人欺壓打罵,這已經是比起大明先進得多的生產關係了好不?就是這生產關係才能讓土著心甘情願為澳宋服務的。
你一邊用著先進的生產關係,一邊卻鼓吹者生產力決定論——要臉不?
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通過前面大篇幅的論述,我們明白了私有制的經濟基礎決定了等級制的上層建築。那這句話就很好理解了。
先進的上層建築保證的是人的相對平等,那就促進了相對平等的生產關係的保持。反之亦然。例如,商鞅變法中,從法律上限制貴族權力,從法律上保證自耕農的地位,那麼就有利於小農對自己土地的佔有,自耕農積極性就提高了。蘇共的垮台,蘇聯政權的倒塌,使得嚴密的計劃生產無法持續,各加盟共和國連接在一起的產業鏈被打斷,國資的流失無人禁止,直接讓蘇聯工業體系垮了大半。而所謂變法、改革,其實就是從上層建築入手改進生產關係,從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當然,有的改革會導致倒退。
屠龍術了解了,還要學會怎麼用,那麼如何利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規律就放在下篇吧。其實這兩篇的理論運用也不少,不過全都是用來解釋歷史。馬克思說,哲學家都在解釋世界,關鍵在於怎麼改造世界。那如何改造就放在下篇吧。
推薦閱讀:
※有哪些可以用來製作歷史時間軸的軟體?
※羅馬文明啟示錄
※為什麼滕王閣是旅遊單位而不是文物保護單位呢?
※舊影瑣憶·女王加冕,顯貴吃雞
※中越戰爭越軍戰俘遣返前最大的願望:我們想去昆明購物
TAG:历史唯物主义 | 历史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