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你的孩子獨一無二?

(一)

朋友V V 的女兒三歲,剛進幼兒園不久,那天發來一個小視頻給我。

你看看我們家T T,戶外活動的時候,所有的孩子都跟老師在做遊戲,只有她一個人在旁邊看著,一動不動,也不參與遊戲,她是不是有問題?

我聽他們老師說,平時在教室也蠻正常,就是到了戶外運動的時候,就不怎麼愛和小朋友一起玩了,是不是太不合群了?

微信中的這一段話,我能聽出她的擔憂和焦慮。視頻中遠遠的看到一群小朋友和老師在玩遊戲,旁邊站著一個小女孩,好像在觀望,應該就是T T ,看不清楚長相和臉上的表情,視頻很短,也看不出具體什麼情況。

早在大半年前,T T 兩歲左右的時候,V V 就跟我說過,她很擔心女兒的人際交往問題,她帶女兒去小區玩,女兒不愛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喜歡自己一個人玩。看著小區里的孩子都在一起玩,自己的女兒卻沒法加入,顯得很孤僻。

她帶著女兒加入其他小朋友的遊戲,女兒不願意,躲到她身後,顯得很「膽小」。有的時候女兒會帶著好奇的眼光看著別人玩,好像也想加入的樣子,但是一旦她提議和別人一起玩,女兒又會強烈的表示不願意。

她不知道女兒為什麼會這樣?她不希望女兒表現出和同齡孩子不一樣的異常。她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她不理解女兒為什麼不大膽一點,主動一點和別的孩子一起玩,在她看來,這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同時,她記得她小時候也是這樣,她媽媽也說過她膽小。

(二)

孩子在出生前兩年,大部分時間都是熟悉的父母和家人陪伴,這是建立他們安全感和情感連接的關鍵時期。成長的不同階段,需要挑戰不同的課題。當他們兩歲左右時,或者是更早的時候,也許他們需要同齡人之間的交往了,但是每個孩子個性不一樣,適應的能力不一樣,交往的水平和頻率不一樣,表現出的狀態也不一樣。

孩子不可能隨時隨地都能表現成家長理想中的那麼「完美」樣子。我們都是孩子成長而來的,有的時候回過頭想想自己那個年齡段的表現,設身處地的想想自己當時的心理狀態。我們常常說「蹲下來看孩子」,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蹲」,更是思維方式上的「蹲」,真正從孩子出發,以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其實很多時候都是正常現象,在成長路上,家長總能無中生有出特別多的焦慮。

太活潑的,擔心好動,太安靜的,擔心孤僻,太謹慎的,擔心膽小……愛貼標籤不說了,要表現得和心中「完美的孩子」不差分毫,那才是所謂的「正常」?

前段時間看到一段話特別喜歡: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當他喜歡在一旁觀察,而你卻要求他更活潑,更大膽,像其他孩子那樣喜歡錶現,於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消失了……

當他喜歡上跳下竄到處探索,而你卻要求他更加謹慎有禮,像其他孩子那樣安靜,於是一個天才社會家消失了……

獨一無二,接納,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但是真正做到了嗎?如果老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做比較,那是真正的愛嗎?

很多人問我,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塑造的?是基因造成,還是環境影響?它們的比例是怎麼分布的?

是什麼在塑造一個人的性格呢?孩子是父母基因的產物(先天),並且他們毫無疑問受到身邊環境和觀念的影響(後天)。研究表明,基因和先天的性情特點起著比專家們之間認為的更大的作用。儘管我們知道孩子是先天和後天綜合作用,共同塑造,但他們也會帶給這個世界一些獨一無二的東西:他們自己的精神和個性。(參考文章《請認真對待孩子的天生氣質》)

同一個家庭中的孩子儘管有著相同的父母,並成長於同一個家庭,應該說先天和後天條件達成一致,但是,他們之間卻有著難以置信的差異。這是因為,每個孩子都基於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感知而作出了獨一無二的決定。(當然,家庭中的排序也會造成不同性格的孩子《從出生到3歲嬰幼兒能力發展與早期教育》中有詳細講解。)

父母需要花時間去了解——並且接納——自己的孩子最本真的樣子。一味的按照自己頭腦中「完美孩子」的形象去改變孩子,只會造成更多的焦慮和孩子的壓抑。

(三)

關於性情理論的科學調查研究始於1960年代末,很多研究人員從不同的角度,對嬰幼兒天生的性情進行研究,開放衡量技術等。如Jerome Kagan 和Mary Rothbart,這裡重點介紹Stella Chess 和Alexander Thomas的研究成果,在<Know Your Child>和<Positive Discipline the First Three Years>中有詳細講解。

每個孩子天生都有一種處理感官信息並對周圍世界作回應的獨特方式。

雖然態度、行為和所做出的決定可能會隨著時間和經歷而發生變化,但性情似乎會伴隨我們終生。性情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它們只是不同而已。

有了理解和接納,父母就有能力幫助孩子實現他們的全部潛能,而不是試圖把他們按照模子塑造成完美的孩子。

Stella Chess 和Alexander Thomas提出的九種性情,運用這些信息增進你對孩子和對自己獨一無二性情的了解,幫助你找到更合適的方式建立和孩子更牢固的情感連接。

活躍水平

指一個孩子運動活動的水平,以及活躍期和不活躍期所佔的比例。一個高度活躍的嬰幼兒需要你為他提供大量安全地探索空間和玩耍的機會;一個不那麼活躍的嬰幼兒,可能需要顏色鮮艷的玩具、聲音等來鼓勵和引導他與世界互動。

規律性

是生理功能(飢餓、睡眠、排便等)的可預見性或不可預見性。也就是說有的嬰幼兒需要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吃飯或睡覺,要尊重他的生活規律。有的嬰幼兒規律性不強,餓了就吃,困了才睡。

初始反應(接近或退縮)

一個孩子對一種新情形或新刺激的反應方式,比如一種新食物、一個新玩具,一個不認識的人或一個新的地方。如果嬰幼兒容易接受新的體驗,當然會是父母的養育更輕鬆,但是如果嬰幼兒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適應,我們可以尋找一些小的步驟幫助他慢慢適應。千萬不要把孩子不適的反應當作是反抗你或針對你,這很重要,因為很多時候家長容易因此上火發怒。

適應能力

和前面一項有所重疊,描述一個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一種新環境如何作出反應——即適應和改變的能力。將孩子適應能力記在心中,適當提前安排時間,做好充足準備,不要讓孩子猝不及防。

感覺閾限

每個孩子對感官輸入(觸覺、味覺、視覺、嗅覺、聽覺)的敏感度是不一樣的。我們要知道,這也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和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家長要根據孩子自身的情況,設置一些環境刺激和遊戲體驗。

心理素質

有些孩子總是以愉快而接納的心態面對生活,而另一些孩子去對每一件事和每一個人都能找出缺點。其實成人也是這樣,有的人心態好一些,有的人卻稍微負面一些。

反應強度

孩子們對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會作出不同的反應。逐漸了解孩子獨一無二的性情,家長就能以一種讓他感覺安全、喜歡和好奇的方式來塑造她的環境。

分心程度

一個外接刺激干擾孩子當前行為以及他願意或不願意轉移自己注意力的方式。不要因為嬰幼兒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或太集中,而感到沮喪,認可和接納孩子與生俱來的性情,比什麼都重要,不要盯著孩子的「不良行為」,而應專註於尋找解決方案。

毅力和注意力的持續時間

「毅力」是一個孩子在障礙或困難面前繼續一項活動的意願。「注意力的持續時間」是一個孩子不間斷地進行一項活動的時間長度。這兩個特點通常是相關的。一個兩歲孩子玩撕紙玩了半小時,另一個同樣大孩子不到10分鐘玩了10種不同玩具,兩個孩子的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正常,前者覺得自己孩子懵懵的,不容易接受新刺激,後者更焦慮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多動症或專註力不夠。

其實對於兩歲孩子而言,兩種現象都是正常的。只是注意力持續時間相對長短不一樣,重申,沒有哪種性情必然比另一種性情好。這些性情只是不同,並對養育和教育提出了不同的挑戰。但是家長通常不願意相信這樣的事實。

Stella Chess 和Alexander Thomas對性情進行研究的一個主要動機,是想阻止人們因為孩子的性格而指責母親們的社會傾向。這很重要,因為很多家長看到孩子「不滿意的行為」,總會歸結到是自己教養的問題,而給到自己太大的壓力。然後不斷調教孩子,期望他成為與他自己不同的另一個人。

美國教育學博士Jane Nelsen認為:「因為性情而導致的行為責備孩子,既不合理,也是不尊重的,並且沒有任何效果。」

END

微信公眾號:美天媽媽


推薦閱讀:

挑選幼兒園,你需要知道這些……以及如何避坑
孩子拖延的根源在於內心「行為心理」
愛是錯誤與成長的唯一紐帶
沒想到,這招居然治好了孩子的電視癮!

TAG:育儿 | 儿童教育 | 儿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