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的另類視角(四)——比特幣的價值

在講比特幣之前,先回顧一下上篇的結果。

一個貨幣體系的價值可以表示為

R leq min(A, C, kN)

其中,A是擔保這個貨幣體系的價值,C是這個體系設計的安全交易量的上限,而kN則是這個貨幣體系中N個用戶的日常交易量。

這個式子說明了以下問題:

1,用戶再多,交易需求再大,如果體系不安全也白搭。

2,如果體系足夠安全,那麼,交易量決定了這個貨幣的價值。

直觀地看起來,貨幣體系的價值就好像是水桶里的水,A和C就好像是水桶的木坂,最短的那塊決定了水桶能裝多少水,但是,最終水的量,還取決於市場,也就是kN——究竟,這個貨幣體系能夠說服多少人往裡裝水。

同時,這三者之間並不是沒有關係的。

如果A是個公司的話,有的時候它的價值也受到交易量的影響——當交易量高,A也水漲船高。

如果A是個國家,那麼保守的金融政策就是提高C而降低kN的行為,而相反,激進的金融政策會提高kN,但是C卻可能會降低。

於是,如果想要建立一個貨幣體系,需要怎麼做呢?

你需要初始資金或者公司或者資產作為擔保。

你需要一個安全的交易平台,保證交易量不受安全性的制約——吸引來一堆用戶,交易量上去了結果因為安全漏洞崩了就太蠢了。

然後,你開始吆喝,廣告、軟文、營銷甚至傳銷,總之,把用戶數和交易量搞上去。

等到水桶裝滿之後,你用用戶數和交易量來擔保,或者,和其他的公司合作,交換股權,在提高了A之後,循環之前做過的事情……

這就不僅僅是貨幣系統了,整個金融行業,本質上都和這個差不多。

那麼,這和比特幣又有什麼關係呢?

——————————————————————————————————

之前介紹過比特幣的本質:

「比特幣是人類在數字世界中複製最原始的貝幣的至今為止最成功的嘗試。」

而現在,我們再用另一種說法來描述比特幣的本質。

「比特幣是第一個將貨幣體系價值中的A,C和kN用密碼學的方法聯繫在一起的貨幣。」

這是什麼鬼?

首先,說道密碼,我們就會想到安全。的確,加密貨幣的第一個設計宗旨就是安全。

比特幣的安全性,是由演算法保證的——並不是保證絕對安全,而是,保證這個安全性和N成正比,這個機制,就是挖礦。

挖礦的機制之前已經講過,這裡就不贅述了。我們知道挖礦的目的是達成共識,而共識的目的是防止雙重支付,換句話說,保證交易的安全性。

也就是說,比特幣的安全性C,是由礦工提供的。

而比特幣的最初設計之中,人人都能當礦工,也就是說,隨著用戶的增加,礦工數量也會增加,礦力是和N成正比的,我們寫作dN。

而同時,比特幣是個去中心化的系統,沒有任何人為它提供擔保。但是,正因為它是個去中心化的系統,相比於中心化系統,它也不會因為某個中心被摧毀而被摧毀。

別忘了,在我們的定義里,C是體系內作弊的成本,A是破壞體系的成本。

對於中心化系統,兩者也許是不同的,例如對於陳勝來說——失期當斬,但造反不成可是要夷十族的。其中,C更容易量化,而A要涉及到許多體系外因素的考量。

但是,在比特幣里,兩者是一致的——

比特幣系統的規則,一言以蔽之是這樣的:

「如果你沒有超過50%的算力,你作弊的可能性是0。否則,你作弊的可能性是100%。」

一個100%可能作弊的系統,就是失效的系統。

換句話說,作弊和摧毀系統的概念是一致的。

也就是,C=A。

於是,比特幣的價值公式,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R leq min (dN,dN,kN)=O(N)

最後那個等式的意思是,比特幣的價值,僅僅取決於他的用戶數量,並且,和它的用戶數量成正比。

也就是說——用的人多,它就有價值,用的人少,它就沒價值。

有人會說:

「貴金屬不也是這樣嗎?信就有價值,不信就沒價值,比特幣有啥不同?」

或者:

「法幣的價值有政府擔保,比特幣不受擔保,如果沒人信了就沒價值了。」

三者的關係如下圖。法幣是藍線,貴金屬是綠線。

而比特幣的價值,就是這條紅線。

貴金屬的價值和用戶數量有關,但卻不會無限增長,最終,貴金屬的價值受限於交易量,也就是C。這也是其為什麼後來隨著經濟發展被法幣所取代的原因。

法幣的價值由政府擔保,它的價值和N並不直接相關。換句話說,法幣的價值,很大程度上來講取決於政府和國家,而並不取決於用戶。

而紅線,也就是比特幣所具備的這種價值隨著用戶數量線性增長的性質,是現在任何貨幣都不具備的。

經常有人問,如果比特幣只是一個演算法的話,那麼複製這個演算法發明另一種幣,豈不是有一樣的價值。

以上的分析可以輕易地回答這種問題——

比特幣的演算法,保證了他的價值和用戶數量成正比。而用同樣的演算法發明另一種幣,它價值和用戶數量的函數也會符合這條紅線。那麼,如果你能說服同樣數量的人用它,那沒錯,價值也的確相當。

甚至,極端點說,任何一種加密貨幣,在開始的時候都毫無價值。而在未來,他們的價值都有可能成為超越所有貨幣系統,只要用戶足夠多。

換句話說:每個加密貨幣的起點都是龐氏騙局,終點都是無窮大。

那麼,比特幣現在,在這條線上的什麼位置呢?

————————————————————————————————————

我們看看這些數字:

比特幣的價格最近超過2000美元。

比特幣一天的交易量將近300000個比特幣。

折算成年交易額——2190億美元。

這是什麼概念呢?

visa的年交易額82000億美元。

支付寶的年交易額17000億美元。

美國運通的年交易額10000億美元。

paypal的年交易額3540億美元。

也就是說,如果比特幣的價格維持在這個水準的話,在2017年,它已經能和貝寶掰一掰手腕了,如果再漲個十倍,那麼連美國運通和支付寶都不是它的對手了。

但是,這是比特幣的價值嗎?

我們再講一個幣好了。

————————————————————————————————————

這個幣,我們簡稱為nb幣好了。

這個幣流通性不佳,安全性倒是可以,不用擔心虛假交易。

這東西的CEO比馬雲爸爸還要著名。

從宣傳上比不明覺厲還要在上升一個檔次,是這樣的:

「反正說了你也聽不懂,所以就不說了,你只要知道這東西nb就好了。」

「愛買買,不買滾,老子懶得跟你解釋。」

投資回報率嘛,也就一般般,穩定10%左右。

買這幣的人嘛,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也就是幾個公司CEO,球隊老闆,參議院,知名作家這種……

一般人想買還買不到。

反正,最重要的是,這幣很值錢——

市值,也不多,幾百億美元吧。

「這幣這麼大這麼值錢,這麼多人買,應該不會有問題吧!」

大家都這麼想,甚至,由於這公司太大,很多人連這問題都沒想過。

然而最後它還是玩脫了。

我猜很多人已經知道這個nb幣是什麼了。

這個人曾經是納斯達克的主席,伯納德·麥道夫。

他的麥道夫投資證券,是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之一。

—————————————————————————————————————

把這個例子放在這,並不是想說比特幣是龐氏騙局。

如果把龐氏騙局也放在上面那張圖裡的話,是這樣的:

其實並沒發錯,因為龐氏騙局的曲線和N軸重合了。

再多人買龐氏騙局,它也不會因此有價值起來,為什麼呢?

大家一定會說答案很簡單嘛——因為龐氏騙局只是拆東牆補西牆沒東西啊。

把公式帶進來的話,就是A是個負數,為啥呢?因為龐氏騙局的體系是天然崩潰的——它必須一直擴張才能用下家的錢補上家的利息。一旦擴張不了或者收下家的速度跟不上了,它自然就崩潰了。

可是問題是——在它崩潰之前,你怎麼知道它是不是龐氏騙局呢?

並不是每個龐氏騙局都能一眼看出來它並沒有價值的。

一個由知名春晚表演藝術家代言的公司,能是龐氏騙局?

一個在央視一套打了廣告的公司,能是龐氏騙局?

一個由納斯達克前主席建立的所有華爾街名流都投了錢在裡面的投資機構,也能是龐氏騙局?

更何況,並不是只有龐氏騙局才有危險,並不是每家倒掉的企業,它的A都是負數。

更多的時候,A並不是負數,但它看起來的價值,卻遠比A高得多,於是,人們就會因為種種原因高估A的值,因此信任這個企業,往裡投更多的錢,然後繼續看高A的價值……

我們習慣稱為泡沫。

但,誰又知道哪家企業是下一個泡沫呢?

在鬱金香泡沫破掉之前,我們不還覺得鬱金香稀缺天然有價值?

當某企業爆出拖欠供應商款項之前,我們不還把它當成互聯網的第二梯隊嗎?

歷史上,哪個泡沫破裂之前,人們不是覺得它會漲不會跌?

一個中心化的貨幣系統最大的問題並不是中心會崩潰,而是沒有人能夠清楚地知道摧毀這個貨幣系統所需要的成本。

於是,人們只能從營業額,從媒體,從廣告,從代言人,甚至從親朋好友的保證那裡去估計這個貨幣系統的價值——

「有xx代言的企業,應該不會是假的吧……」

「能夠上央視做廣告的企業,應該不會是假的吧……」

「有這麼多人買他們的東西,應該不會騙我吧……」

也就是說,儘管這個系統的價值其實有可能取決於A,但是,事實總是證明,人們總是高估A的值。或者說,由於信息的不對等,想要讓人們相信摧毀這個系統所需要的代價遠高於A,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而在我看來,比特幣,乃至區塊鏈,相比於傳統的中心化系統的好處,不在於什麼稀缺,什麼算力,什麼安全,什麼去中心化……這些都不本質。

它對於傳統中心化系統的優勢,簡單說就一句話:

「作弊的成本可量化。」

或者說:

「信任可量化。」

而比特幣的作弊成本量化之後是多少呢?

換句話說,比特幣的價值究竟是多少呢?2190億美元?

不。

7.3億美元。

————————————————————————————————————————

這個數是怎麼算出來的呢?

每天礦工挖出來的礦是這麼算的:每塊12.5,每十分鐘一塊。於是,每天挖出12.5*6*24=1800個幣。

另一部分礦工收入來自交易費,目前由於堵塞的情況嚴重有所增長,大約平均在每天200個幣左右。

於是,每天礦工的收入一共有2000個幣。

我們還是以2000美元的價格算,礦工的年收入是14.6億美元,當然這並沒有考慮挖礦的成本。

也就是說,如果比特幣是一個中心化系統,它的信用由一家年營業額為14.6億美元的公司擔保。

然而,它並不是個公司——它是個14.6億美元的一大堆公司和個人鬆散組成的聯盟,而比特幣演算法規定了你只要獲得超過誠實節點的算力就可以摧毀它了(也就是51%攻擊)。於是,不像公司,如果想要超過它算力必須建立一個更大的公司或者完全買下它——想要獲得一半的算力,只需要買下其中提供一半算力的公司就行了。

於是,摧毀比特幣的成本,也就是A,等於一家年營業額為7.3億的公司。

這是什麼級別呢?

美國運通,年交易額10000億,年營業額321億。

貝寶,年交易額3540億,年營業額104億。

visa和支付寶不列在這裡,因為其實visa和支付寶只提供支付,不提供擔保,擔保由銀行提供。

兩者的年營業額都在年交易額的3%左右,原因顯而易見——兩者的交易費差不多就是這個數。

那放在比特幣這裡,這個值是0.3%。

交易費只有中心化交易系統的十分之一耶!

然而這3%是什麼呢?是中心化維護一個安全的全球交易系統的成本(支付公司:不能再低了,少於3%我們實現不了)和人們對於提供這個系統的公司安全性的期待值(使用者:你說你免交易費?那你賺啥錢呢?肯定是騙子!)

也就是說,如果比特幣不是一個所謂的去中心化系統,沒有這些神奇的聽起來如同天書一般的區塊鏈,哈希函數,非對稱加密,挖礦等等概念的話……那它絕對也會被歸入騙子一流(當然現在其實還是很多人把這東西當騙局,這個我們一會再說)。

但話說回來,去中心化系統真的這麼神奇,能把3%變成0.3%?

下面表明我的立場——

不能。

——————————————————————————————————————

去中心化和中心化,往小了說是集體和個體的區別,往大了說可以說是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區別,民主與集權的問題。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對此都有非常多的論述,在這裡我們不做過多的引申。

我的論點是,人類首先,相比於蜜蜂或者螞蟻,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生物。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無論是社會制度,還是經濟結構,各個國家各個地區最後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中心化,這說明了什麼問題?這說明了中心化相比於去中心化,絕對是有著自己的優勢的。

也就是說,去中心化,不是一個絕對優於中心化的東西。

換句話說,比特幣不會因為去了中心,就天然節省了90%的成本然後達到了同樣的安全性。

去中心化去掉的,只是中心化導致的單點故障(single point of failure)的風險,使得風險分散,同時,如果採用更透明的演算法和機制,使得我們能夠分攤風險,甚至,如同比特幣一般,使我們能夠量化風險。

但去中心化,可不保證在同樣的成本之下天然比中心化系統安全啊!

而實際上,無論是經濟學、心理學還是社會學,對於此,其實都給出過相反的理論。

例如:「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就描述了這樣一個問題——有一片公地,或者說非常豐富的公共資源,它能夠永遠滿足每個人的有限的需要。但是,如果大家的索取超過了某個限度,這個公共資源就會耗竭,導致悲劇。然而,在現實中,這樣的悲劇總會發生,因為每個逐利的個體,在短期收益和長期的,分攤到每個人人頭上的損失之間,都會選擇前者。

公地悲劇說明了一個問題——一個由理性人組成的集體,並不總能做出符合這個群體利益的決定。

而如果這個集體尺度縮小到有限個個體的時候,集體和個人的矛盾甚至會被放大,這就來到了囚徒困境的問題——

囚徒困境是經典的博弈論問題。兩個囚犯被關在不同的屋子裡被審訊,如果兩個人都不認罪,他們都會被無罪釋放,如果兩個人都認罪,他們各會被關上10年。但是,如果一個人認罪了,一個人不認罪,認罪的人只會被判2年,而不認罪的人會被判20年。作為群體而言,兩人都不認罪是最佳的結果,然而,對於個人而言,認罪才是最理性的選擇。

也就是說,在有些情況下,不利於群體的決定反而是最理性的,有利於個人的決定。

比特幣支持者們一定會覺得這離比特幣很遙遠,這些只是危言聳聽。然而比特幣的擴容其實早就已經給人敲響了警鐘——首先整個擴容的故事就是一個公地悲劇,人人都知道比特幣需要擴容,擴容也不存在任何技術上的障礙,同時,擴容對於整個集體從長遠來講是有利的。然而,對於個體而言,風險是短期的和實在的,而利益則是長遠的而且分攤到每個人的。所以,直到今天,擴容還是懸而未決。

而擴容的結果也充滿了戲劇性和諷刺性——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在去中心化的決定嘗試失敗之後(segwit),通過一個中心化的方法(紐約共識)一勞永逸地提出了sewit2x。最終,對於這個去中心化系統做出決定的,也只是少數的幾個人而已。

我個人認為,這絕對是比特幣的勝利,然而,這卻很難說是去中心化的勝利。

先把擴容的問題放在一邊,我們說回比特幣的安全問題——

之前說了比特幣挖礦的50%算力相當於一個營業額7.3億美元的公司。

那麼,假設某個支付系統由一家中心化的,年營業額7.3億美元的公司擔保。那麼,是摧毀這個貨幣難呢?還是摧毀比特幣難呢?

首先,姑且假設這個公司,假設叫X公司,的市值和佔有比特幣50%礦力的挖礦公司的總和相當。我認為這是個合理的假設,挖礦公司的固定資產無非是礦機,而無論是固定資產和人力成本,挖礦公司放在相同營業額的公司里,應該算少的。我們假設市值為S。

那麼,我們需要多少錢來摧毀這個公司呢?

  1. 最簡單的辦法,當然是收購,然後解散——那你至少需要S那麼多的錢。
  2. 如果想要付少於S的代價,如果X是上市公司,你可以通過一些金融手段去拉低它的股價。
  3. 或者,如果你能掌握這個公司資金鏈,債務關係或者領導層中的一些弱點,可以針對這些弱點進行攻擊。
  4. 最不濟,還有一些非法的手段,例如採用網路謠言。

然而,你會發現,以上除了3,對於挖礦公司都同樣適用。

誠然,3是只有中心化系統才有的弱點,也就是單點故障,去中心化系統沒有這種風險。但是,如前文所說,去中心化系統卻有別的弱點,例如之前所說的公地悲劇和囚徒困境。

先說公地悲劇——比特幣目前就是公地悲劇的一個犧牲品。

比特幣從設計上來講,是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系統——任何人都可以挖礦,也就是說,所有人都參與決策。然而,後來當網路細分成礦工,完全節點和輕量級節點的時候,完全的去中心化已經不存在了。放棄挖礦,代表了放棄參與決策;放棄儲存整條鏈,代表了放棄參與驗證。

換句話說,比特幣在設計之初是假定所有人都不可信的。而輕量級節點,實際上,完全無條件相信其他人進行的決策。

於是,比特幣實際上早就不是一個如同設計之初那樣,人人都參與的系統了。真正的參與者,實際上只有礦工。

但這些還算不上公地悲劇,這些只是大部分用戶為了自己的利益達成的妥協。

真正的公地悲劇在後面——

每個礦工都知道,去中心化是好的,因為整個比特幣的最大優勢就是去中心化。

但是,每個挖礦公司,都想獲得更多的收益。而因為能挖出來的礦是有限的,獲得更大收益的方法,只有在算力池佔據更大的比例——通過擴大生產,或者收購別的挖礦公司。

而這樣,顯然是有害於比特幣的。也就是說,如果人人都這麼做,最終挖礦會被幾個公司所壟斷,這從長遠上來講對整個比特幣系統是滅頂之災。

然而,去中心化就是公地,而挖礦公司在長遠的,會分散到所有人身上的危害和短期的,切實可見的收益之間,還是會選擇後者。

而這造成了現在比特幣礦力的集中化——

以上是最近四天的算力分布圖——可以看到,目前,前四名的挖礦公司擁有超過50%的算力,而前10名的挖礦公司擁有的礦力接近80%,如果擴大到前20,那麼則是97%以上。

也就是說,比特幣目前的安全掌握在前四名的挖礦公司手裡,如果他們想要聯合起來作弊,那麼沒有人能夠阻止得了。

有人會問:「但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不符合他們的利益啊。」

但之前我們說過了囚徒困境——在有些情況下,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不一致的:

假設,我先拿出S/5的錢來收購了BTC.com,我這個時候仍舊只有10%的算力,不會引起市場的警覺。

然後,我放出關於我準備收購50%挖礦公司並且摧毀比特幣的消息。

這個時候,作為挖礦公司,他們的處境就是標準的囚徒困境。

如果所有公司組成聯盟抵制我,沒人願意出售公司,那麼我的10%算力沒有什麼作用,比特幣仍舊正常運行甚至繼續升值,他們的公司會變得更值錢。

但是,他們並不能保證其他的人不出售公司啊!他們知道,一旦我收購的公司超過50%,他們手裡的公司的價值將會暴跌。而且,隨著我收購的公司越多,他們的公司就越不值錢——因為比特幣崩潰的風險在加大。於是,他們也就越傾向於盡快出手公司,我也能藉機壓價。

於是,作為每家公司而言,他們最優的選擇,是趁著我按照市值出價的時候,一收到報價就立即出售公司。於是,我需要收購50%礦力的錢,可以證明是絕對小於S的,甚至,也許只需要S/2就夠了。

而對於中心化系統X公司而言,誠然,有可能會有可用的漏洞導致我能用小於S的方法摧毀它,但這只是「有可能」而已。更何況,並不是每個投機取巧的方法都在法律允許的範圍之內,而放在比特幣這裡,由於沒有法律保護,以上所說的一切都是完全合法,而且合乎比特幣規則的。

換句話說,比特幣的價值,並沒有因為擔保它的是個分散式系統就超過年營業額7.3億的公司,反而,有可能反而小於它。

——————————————————————————————————

因此,我的觀點是,比特幣的價值,用我的公式去算的話,A=C<7.3億美元/每年。

遠不如任何一個主流的支付系統,例如paypal或者american express,更別提visa和支付寶了。

至於人民幣或者美元這種法幣……相比於某個國家的合法政府,你更願意相信幾個管理者身份不明、公司內部財務情況不明,而且市值連個國企的零頭都不到的挖礦公司領導層的節操?

沒錯,我論證了比特幣,加密貨幣以及區塊鏈,有無限價值的可能,但那些只是可能而已。如果有人不考慮「可能性」而認為單單這個「可能」就值得投資的話,那麼也無妨。

那麼,你問我,那它憑什麼它能支持2190億美元的年交易額呢?

很簡單,因為沒人算過啊。

我在上面提出的觀點,我反正是沒在別處見到過——反正,看到那麼多說比特幣和區塊鏈優點的文章,我是從來沒見過有人說比特幣的優勢是「作弊的成本可量化」的,因為那樣,所有人都可以算出來,其實量化起來,比特幣遠沒有人們認為的那麼安全。

所以,當有人說比特幣是龐氏騙局的時候,我通常都不願意反駁——

沒錯,比特幣不是龐氏騙局,它有價值,它的價值遠沒有反對者認為的那麼低,也遠沒有支持者認為的那麼高。

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宣傳的手法像龐氏騙局,泡沫像龐氏騙局,價值的起點是龐氏騙局,而最終,當泡沫破碎大量用戶離開的時候,比特幣的終點也會像龐氏騙局的話……

誰還在乎在這個過程中,比特幣是不是曾經每年創造出了7.3億美元的價值呢?

從這個角度講,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如果能夠縮小這個泡沫,讓它在未來不會破碎的那麼快,以至於人們對於數字貨幣和區塊鏈完全失去興趣,才是無論對於比特幣,數字貨幣還是區塊鏈而言最好的做法,也是作為區塊鏈研究者的分內之事。

請繼續關注我的下一篇《比特幣的未來》。


推薦閱讀:

Blockchain區塊鏈架構設計之六:Fabric 1.0賬本設計(1)
監管洗禮之後 2017年會開啟金融科技公司上市潮嗎?
愛錢進蔡園竹:中國金融科技產業的三大潛在驅動力
專訪「璇璣」邱琦:我們是這樣用AI和大數據做智能投顧的
講真,不能與銀行合作的金融巨頭,可能沒有好下場

TAG:比特币Bitcoin | 区块链Blockchain | 金融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