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權威期刊:腸道里的細菌會干擾抗癌藥物的治療效果!

是不是吃的越多越好?是不是什麼最滋補就吃什麼?答案或者不是這樣的!因為很多時候這些吃進去的東西,可能會對人的腸道里的細菌微生物造成影響,從而導致抗癌藥物的療效大打折扣!

最近發布在國際權威雜誌Nature官網的一則新聞對這一問題做了闡述。癌度對這篇文章進行編譯,希望可以更好地幫助大家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腸道細菌對抗癌藥物的干擾

這則新聞首先拋出一個與眾不同的觀點——目前在腫瘤的個性化治療方面,大多數的研究集中在患者的基因突變對藥物的反應上,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一個人的微生物組成,如腸道里微生物的群落和數量等,可能是決定一個藥物是否起效的關鍵因素。

在今年6月份美國微生物學會會議上,美國的科學家公布了一些數據,也就是健康人的腸道微生物可以將一些藥物代謝掉。人體的腸道微生物可以吃掉任何營養物質,不管這種營養物質來源於人的飲食,還是人正在使用的藥物。這裡一個問題是,如果一個人吃的藥物被其腸道里的微生物給分解代謝成沒用的物質了,或者更甚一步,代謝成有毒的物質了。這可就真是麻煩的問題了。

來自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的計算生物學家討論了伊立替康這種化療藥物的數據,這種藥物可以在某些患者那裡導致嚴重的腹瀉,2013年的頂級科學雜誌Science報道了小鼠模型中,β-葡糖苷酸酶一種腸道細菌的蛋白酶,可以改變伊立替康和其他藥物的化學結構。一般而言,肝臟是代謝藥物並進行解毒的臟器,但是細菌蛋白酶直接將藥物變成了有毒的化合物。

腸道菌群和腸道不良反應

為了驗證一個人的腸道是否對其服用的藥物代謝產生影響,由於人體的糞便里含有較多的腸道細菌,這些也對一個人的腸道菌群組成有一定的反應。

科學家搜集了20個健康人的糞便樣本,使用臨床常見的化療藥物伊立替康來處理這些樣本,這些樣本中的細菌與伊立替康反應時會產生一些化學物質,結果發現有4名患者的糞便里有較高毒性的伊立替康亞型,也就是細菌將伊立替康給代謝成毒性較高的形式了。

對這些糞便樣本的蛋白進行了分析,這找到了線索,也就是高代謝能力的人腸道中含有一些細菌,這些細菌產生更多的β-葡糖苷酸酶,這些人們一旦β-葡糖苷酸酶水平升高,則可以將更多的葡萄糖輸送至細胞中,當然也更容易吸收有毒的化學物質,以及導致嚴重的胃腸道疾病。研究者正在準備從使用伊立替康的患者哪裡取糞便樣本,以準備驗證這一情況。

其他科學家的試驗結果表明,一些類別的β-葡糖醛酸酶可以對一些抗炎藥物進行修飾,如布諾芬等,這種修飾導致一些腸道毒性,如果一直長時間地服用那個藥物,則就會導致腸道毒性。

解決腸道菌群影響藥物療效思路

目前已經確定了案例有十幾個,也就是腸道的細菌影響抗癌藥物的療效的案例,不過這些動物模型並不能直接照搬到人身上來,因為動物和人的腸道里的細菌組成是不同的。這也是為何很多較為前沿的藥物,只是在動物實驗做了分析,即便是結果很好也不能直接搬到人身上來使用。而且已經鑒定出來一些蛋白酶,這些酶可將抗癌的藥物分解,不過不知道目前人群中這些的分布情況,也就是張三、李四,究竟誰有一些特別的微生物產生這些降解藥物的酶類,這個目前還不是很清楚。

6月2日發表在Science的論文報道了HIV藥物替諾福韋對某些女性無效的情況,這些女性的陰道里含有一種加德納桿菌,這種細菌能夠快速地將藥物分解成無活性的形式。但是科學家暫時不知道這一過程如何發生的,以及怎麼去想辦法阻止它。

未來,臨床醫生可能預先看看患者的腸道菌群情況,然後判斷一種藥物是否適合某個患者。當然如果患者的腸道菌群會干擾抗癌藥物的療效,則可以嘗試使用一種酶抑製劑,或者把藥物放在一種飲食中,通過食物給細菌提供能量。小鼠中,使用飲食干預的策略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

這是一篇很新穎的文章,告訴我們患者的腸道的細菌對抗癌藥物的影響,因此我們很多時候觀察到的,為何有人有基因突變,靶向藥物仍然沒有效果,或者很快耐葯。為何同樣的兩個患者有人康復的快,而有人則一直備受煎熬,我們多麼希望去探明清楚裡面的原因呢,當然這個探索的過程不只是基因檢測,還包含對腸道菌群的分析。以及陪伴與呵護的重要性。但是最重要的是,患者並不是什麼都可以吃的,因為人的飲食直接影響了腸道菌群,這也就影響了藥物的療效。

那麼說患者該吃什麼呢?正常飲食,注重常規的營養,具體後續會請營養方面的專家來科普這方面的知識。

編者:翱宇

歡迎大家多多支持,並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iduudi


推薦閱讀:

「最古老精子」是如何發現的?有何研究價值?
在一個完全密閉的玻璃盒子里,如果放一塊新鮮豬肉,過一年會變成什麼?
中醫是否可以治療幽門螺桿菌,中醫是如何看待這些微生物的?
名稱中含有「巨」字的生物有哪些?

TAG:癌症 | 微生物 | 肠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