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計劃經濟失敗的歷史教訓
姜洪智
蘇聯的體制是高度集權的中央計劃經濟體制,傳統社會主義的所謂核心經濟特徵。這套體制可以認為是經濟發展的一種歷史形式,納入世界經濟框架中,即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崛起自德意志第二帝國,其全盛於一戰德國戰時計劃經濟體系,而綿延至蘇聯解體。可以認為繼承德意志戰時經濟的蘇聯計劃經濟,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巔峰的標誌。
國家壟斷經濟,是落後國家面對先進資本主義列強入侵的「趕超」策略。即工業化初期,落後國家需要集中使用社會資源,構建工業的基礎設施,建立工業體系。所謂集中力量辦大事。蘇聯始終有個榜樣,就是美國,全盤接收其成套設備,並得到其先進技術。
這套計劃經濟體制,使得國家動員能力達到了極限。在應對外敵入侵的「總體戰」中發揮出色。然而國家壟斷時代終將落幕,被國際金融壟斷所取代。
大資本消滅小資本,是基本的政治經濟規律。相對於國際金融資本,國家資本則屬於小資本。必然將被吞滅。
蘇聯計劃經濟體系,如何出現崩解的呢?實際在冷戰過程中就已經弱點暴露無遺。核心的問題就是其缺乏科技轉化能力。蘇聯計劃經濟的科技轉化率很低。這最終決定了其對美國趕而不超。科技實力無力與美國為首的國際金融壟斷體系比拼。最終在體制長跑中敗下陣來。正因為體制優勢漸漸喪失,蘇聯官僚喪失了對社會主義的信心,最終瓦解了體制。
進一步分析,蘇聯計劃經濟體製為什麼科技轉化率低?這跟其中央集權的決策體制密切相關。即是說,二戰之後的英美金融體系,風險資本壯大。科技發展路出多門,哪個才是最好的呢?這需要「投石問路」。就是風險投資,廣撒網,分進合擊,不怕冒險。由此投十家科技公司,有一家能成就能把本賺回來。這是最好的科技發展形式。然而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作為國家官僚體系,最害怕的就是風險,官僚的特性就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確定性。那麼面對科技歧路,哪裡有確定性呢?這導致蘇聯在科技發展中陷入連環失策的地步。如晶體管與電子管的科技路徑的選擇,蘇聯選擇了電子管路線,悔悟也為時已晚。
根本地說,蘇聯體制不能創業,不能投石問路,不能分散風險,只適合追蹤先進科技,而不適合探索先進科技。而這卻是國際金融壟斷擅長的。
所以,蘇聯達到坐二望一的地步,趕而不超。根本是國家計劃經濟的「基因」問題。要實現趕超,就得實現體制改革,學習英美的金融體系。國家官僚無能模仿風險投資。在反過來對中國的教訓則是,必須加速金融化改革,避免國家對經濟的過渡集權。所謂供給側改革等等,不能由國家主導。互聯網經濟時代的巨頭如BAT,根本是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培養出來的苗子,而不是國家培養出來的。
也就是說,在工業化初期的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後,國家指導的計劃經濟體系必須被改革,並擯棄。要走國際化,金融化的發展道路。否則還是會重蹈蘇聯覆轍。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如何消滅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呢?以蘇聯為例。就是科技效率,促使體制官僚喪失對其體系的信心,蘇聯是直接瓦解了。而更普遍的狀況在蘇聯解體後表現於各國的是所謂私有化。實際就是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滲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勢必會在經濟發展中負債纍纍。國家甩包袱,就甩出一堆私有化的巨鱷出來。這些巨鱷往往就是國際金融壟斷的巨鱷。這是「歷史的行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反覆掙扎幾次,也就敗下陣來。這裡不細表。
金融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weibo:姜洪智
推薦閱讀:
※《行政區劃改革設想:行政區類別詳述》
※西式民主是怎樣將一個國家玩垮的?
※民主制度的缺陷是什麼?
※新加坡人是因為長期高壓而被馴服的公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