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長說明朝(一):明朝擁有先進的火器,為何還是屢屢敗於滿清

本人目前已開通公眾號:調查兵團(ErwinSmith7793),定期更新推送內容。主要內容有巨人劇情評析、歷史揭秘和國際政治,並提供自由之翼資源。現在公眾號剛開通,需要一個月連續更新和較多粉絲關注才能開通原創功能,希望大家踴躍關注,團長保證一定會給他家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文章。謝謝大家!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vRGdhQWhQRUlVNWVyVmRoOTIyeQ== (二維碼自動識別)

作為一名團長粉,不僅要在巨人的世界裡探尋真相,更要在現實世界中身體力行,貫徹團長對於真相不懈的追求,今天就帶大家聊一聊歷史上的一個奇觀,那就是擁有先進火器的大明,為何仍屢屢敗於滿清,除了幾次依託城池的防禦,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勝利。究竟是什麼制約了大明王朝火器部隊的威力與效果?

一提起明朝被清朝所替代,很多人總是會責怪李自成,責怪他的叛亂耗損了大明的國力,致使明朝疲於奔命,兩面作戰,由此使得滿清有了可乘之機,進而入主中原。但是,大明對清戰爭的失利真的僅僅由於兩面作戰嗎?實際上,遼東軍是大明全國最為精銳的部隊,其總數也達到了12萬,全國的糧餉物資也優先供給遼東,但這樣一支精銳為何遲遲無法剿滅區區百萬人口、兵不過10萬的滿清(建州女真雖是漁獵民族出身,早期以重步兵和騎兵為主,獲取火器是很晚的事),甚至連袁崇煥都說出:「憑堅城、用大炮,不宜野戰」的話語?要知道,這可是文明對於野蠻取得壓倒性優勢的17世紀,無論是歐洲各國還是土耳其,都已經將火器部隊作為自己核心的主力之一,以前那些游牧民族和漁獵民族的軍事優勢如今在農耕帝國強大的火器和完善的軍事制度面前不堪一擊。

(衝鋒的八旗騎兵)

在17世紀,已經進入了冷熱兵器過渡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誰擁有更為先進的火器和更為專業的火器操控人員,誰就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就在大明覆滅的100年前,奧斯曼土耳其利用火炮徹底擊潰了曾經打敗蒙古人的馬穆魯克,而就在60多年前,葉爾馬克也只靠840名哥薩克,運用火器輕鬆滅掉了蒙古人的西伯利亞汗國,而曾經耀武揚威的騎士們,也在火槍的射擊下淪為了百無一用的廢物。無論是西方還是中東,都意識到了火器對於戰爭勝負的重要作用,而以前曾經威懾農耕帝國達數千年的游牧、漁獵部落則因為自身生產力的局限而遠遠落後於時代。曾經橫掃歐亞的蒙古人,此刻都淪為了俄羅斯和土耳其的藩屬,寄人籬下、苟且偷生。

在文明對於野蠻取得壓倒性優勢的17世紀,何以在大明,情況就如此特殊?要知道剛剛崛起的滿清還沒有一點火器,依然是依靠傳統的騎兵和重步兵作戰,其人數和裝備,理論上來講,都遠遠弱於明朝。可是為什麼在戰爭初期,明軍卻接連失敗,沒有取得一場像樣的勝利?就算是袁崇煥,也只能依靠城池打幾次防守反擊。大明的火器,為啥不靈了?

大明的火器,為啥不靈了?

一、 落後制度導致的火器質量低劣

大明雖然從第一次遭遇葡萄牙人開始,就一直不斷引進西方的先進火器,但是大明的落後機制卻使得已有的技術優勢無法得到充分發揮。表面上,送到士兵手裡的都是西方最新型的火器,但是由於軍工制度的落後,這些火器往往是金玉在外敗絮其中,這些火器實際上只是一堆粗製濫造的垃圾。

大明的火器質量有多堪憂,我們先看看戚繼光在《練兵實紀》中的記載:「惟有火器,是我所長,但火器又有病痛。……或將鉛子先入,或忘記下鉛子,口原是歪邪大小不一,鉛子原不合口,亦尖斜大小不一,臨時有裝不入口者,有隻在口上者,有口大子小臨放時流出者,有將藥線捻不得入,用指引唾而捻者,而將火線滅了者,此類皆放不出,已有二十桿矣。放出高下不準,潤濕不燃者,又有四十餘桿。得中者,不過二十餘桿。內有中其腿及馬腿,非致命所在,又不能打他死。其中他致命處而死者,不過十數人。夫以敵數千人衝來,豈打死十餘人,可使之走乎?是如今我與諸君還未出門,還未見敵,先已算輸了。」

在上面的內容中,戚繼光記到,發來的火器質量低劣,有的槍管的尺寸常與彈丸不合,導致士兵在臨戰之時無法將彈丸裝進槍管;有的發動裝置有問題,往往怎麼點火都點不著;還有的發射不穩定,忽高忽低,稍微沾點水就失靈,真正能保證準確度的,60桿中不過20桿,而這20桿中還能保證威力的不過十數桿,也就是說大明每批火器的合格率,大概只在17%-20%左右,如此多的殘次品,在戰鬥中無法發揮作用,甚至被反殺,也是再正常不過了。

(大明劫劇照,裡面表現了火器質量低劣的問題)

那麼,大明的火器為啥殘次品如此之多,當時著名的火器專家趙士楨總結的十分到位:「海外鳥銃精工,諸夏不如,何也?,曰: 風俗習尚使然耳。各國猶有古人寓兵於農之意,兵民不分,公私一體。酋長程課頭目,專視兵器精利以為殿最,個人奉為職業,保守富貴。若兵器不堪,詎惟畏法,且畏班輩見笑,習尚成風,安有不精之理。我中國盡屬公家,有司不知造,將吏不知用,士卒不知打放、收拾。公家之事,匠作定然不肯盡心;監造之官,自愛者專求節省,不省者克落,一經節省、克落,便難行法。既無利結於前,不畏法繩於後。大小糊塗,上下苟簡了事足矣,安望精工?嘗聞東西兩洋貿易,諸夷專買廣中之銃。百姓賣與夷人者極其精工;為官府製造者便是濫惡。以此觀之,我中國不肯精工耳,非不能精工也。」

趙士楨在文中認為,中國並不是造不出優良的火器,而是由於愚蠢落後的制度,導致工匠不願將上等的火器交給政府, 由此出現了一等品外銷、二等品內部交流、三等品上交政府的窘境。由於明代工匠上交火器只相當於抵消賦稅的一種方式,政府並沒有按市場價予以購置,因此導致工匠們總是將最差的殘次品交給政府,明朝政府既想得到優良的火器,又想不付錢,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再加上大小官員的層層盤剝,最後落到官兵手裡的火器質量能不堪憂嗎!

大明官兵使用如此之差的火器,效果可想而知,據清太祖滿文原檔記載,女真騎兵並不懼怕明朝火器,有些女真人被多次射中,卻安然無恙,還有一個士兵的頭盔接縫處被槍彈擊中,但他的腦袋卻安然無恙,可見明朝火器質量之低劣。而據熊廷弼的調查,努爾哈赤卻在自己的地盤開設了綿延數里的鍛造廠,這些鍛造廠日夜打造盔甲兵器,質量十分精良,女真的重騎兵和重步兵往往依靠這些重甲所向披靡、橫衝直撞,而明軍則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大明這邊是低劣的火器,滿清這邊是厚重的鎧甲,火器在野戰中不起作用也就不奇怪了。試想質量良好的火繩槍可以一擊穿透板甲,如果明朝的鳥銃質量合格,怎麼會打不透滿清的布面甲?

二、觀念保守導致的換代困難

除了落後軍工制度的掣肘,大明的火器製造還受到人們保守觀念的阻撓。火器專家趙士楨對此進行了激烈的抨擊,他說:「北兵不耐煩劇,執稱快槍三眼銃便利過於鳥銃,教場中打靶,鳥銃命中十倍快槍,五倍弓矢,猶自不服。"此戚少保語也。近見為將者,不惟北地諸君鮮有留心於此,即南人亦覺寥寥。究其所以,皆緣罔知為國,無心滅賊,因循歲月、僥倖功名之流充滿戎行,何可語此?又何能知此?」在文中,趙士楨指出鳥銃的威力遠勝於傳統的弓箭和三眼銃,但是由於北方邊軍巨大的惰性,始終不願更新換代,改用更為先進的鳥銃。而大明的敵人滿清恰恰是以重甲為主,三眼銃雖然射速較快,但威力、準確度、射程都遠遠不夠,唯有擁有穿透力的鳥銃才能擊穿重甲,但是,大明的北部邊軍依然執迷不悟,沉醉於以前的經驗。

(滿清的布面甲,外面是硬布,裡面襯有鐵片)

除了部分軍隊觀念的保守,朝中的大臣們也在百般阻撓,當徐光啟說要引進更多西方大炮和西方炮手時,依然有大臣認為「火器不過奇技淫巧,認為漢朝唐朝沒有火器也能擊敗蠻夷,為什麼他們就能,我們就不能?」而至於西洋大炮的威力和好處,火器專家焦勖在《火攻掣要》已經說得很清楚「近來購得西洋大銃,精工堅利,命中致遠,猛烈無比,更勝諸器百千萬倍」。中國火器「鑄造無法,其大器不過神威發熕,滅虜虎蹲,小器不過三眼快槍。此皆身短,受葯不多,放彈不遠,且無照準而難中的。銃塘外寬內窄,不圓不凈,兼以彈不合口,發彈不迅不直,且無猛力。頭重無耳,則轉動不活,尾薄體輕,裝葯太緊,即顛倒炸裂」。

雖然西洋大炮優勢如此巨大,但因為朝中保守派的反對,徐光啟的計劃一直沒能展開,一直拖了五年才被允許從澳門購置一批火炮和炮手來增強軍隊戰鬥力,但對此時內憂外患的大明來說,簡直是寸時寸金,大臣們的反對無疑大大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三、將領素質低下導致的使用不當

除了火器質量低劣和換代遲緩外,明朝在火器運用上還存在著巨大的問題。明朝除了戚繼光、孫承宗、袁崇煥等名將之外,大部分將領對於火器的用法依然存在著很大誤區,那就是明朝雖然擁有大量施放火器的人員,卻沒有為之提供掩護的長矛兵,當時的火器雖然威力十足,但是還不足以通過一輪射擊就擊垮騎兵衝鋒,火器的施放同樣需要其他兵種來予以掩護配合。

(歐洲的長矛加火槍)

火器需要掩護的問題,戚繼光曾經試圖予以解決,其所創製的車陣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外圍的戰車給火器人員予以掩護,使得其可以在掩體後從容射擊,避免騎兵的傷害,戚家軍也靠著車陣在渾河戰役中讓八旗損失慘重,但是很可惜,明朝的大部分將領依然觀念落後,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再與滿清交鋒時,依然簡單的將火槍兵炮兵佈於前列,結果導致往往火器才施放一陣,八旗騎兵就已經衝到了跟前,展開了屠殺,縱觀明朝在薩爾滸以及後來和皇太極的幾次野戰,幾乎都是被騎兵逼近後迅速潰敗,沒有進行任何有效的抵抗。再加上明朝的炮兵大多未經過專業訓練,往往不懂數學,炮打的很不準,致使明朝幾乎無法抑制八旗的騎兵衝鋒,這也是為什麼徐光啟孫元化一直主張引進葡萄牙炮手的原因。

(車陣示意圖)

西方用長矛兵掩護火槍,互為犄角,哥薩克、戚繼光用戰車充當屏障,讓火器從容施放,17世紀依然處於冷熱兵器過渡的時代,而非真正的熱兵器時代,明朝大部分的將領沒有及時認清這一點,無疑是場悲劇。

腐敗低效的制度、保守落後的觀念再加一批不學無術的將領,終究使得明朝引進火器帶來的技術優勢化為烏有,而滿清也由此創造了17世紀唯一的一場奇蹟,在全世界的游牧騎兵都被火器暴打之際,滿清卻得以在野戰中處處壓制明軍,進而投機取巧,趁亂入主了中原(滿清剛開始依靠騎兵,後面靠著投降的漢人組建了自己的火器部隊。),而明朝火器在野戰中的低劣表現,無疑決定了滿清對於火器的看法,(滿清的火器跟明朝比更加完善,但是沒有大的革新,也沒有繼續向西方引進)間接導致到了中國今後的悲劇。中國古代軍事的衰落,從來不僅僅是技術的落後,而是更來源於其背後腐敗的制度和人們內心深處的守舊自大。

就算崇禎再勤政,也挽救不了大明

此文我最先發表於歷史大學堂,現在發表在自己的知乎賬號。

—————————————————————————

後面會繼續更新,從經濟,政治,天災等方面繼續剖析明末的局勢和大明滅亡的原因。很多知友總結了其他原因,認為我的不全面,大家不要著急,後面會陸續有更新,你不能苛求一篇3000多字的文章把什麼都說清楚。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于謙沒有配文廟?
身未動,心已遠,我們去明代的山水裡旅行吧!
李東陽生平漫話(三)弘治君臣 上篇
關於華夏海權文明的再思考……(一)
有基情!受蒙古彎刀影響的明代單手刀

TAG:明朝 | 中国历史 | 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