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決定中國城市未來經濟強弱的, 是人口——為什麼曾經如此廉價的人口, 突然就如此值錢了呢?

山川網:作為八零後這代人,我們的成長似乎一直以來都是伴隨著兩種說法一起的,一是「計劃生育」,二是「人口紅利」。兩種說法背後的道理卻是同一個——上一代人生的太多太狠,導致中國人數暴增,所以國家必須出台政策限制新生人口。但是另一方面,由於十幾億的全球最多人口總量,海量消費需求也為過去二三十年中國經濟的崛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但是自從2010年後,尤其是2015年開始,「人口紅利」的說法就已經開始全面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用工荒」和「老齡化」,實行了三十年的計劃生育,也是突然就被二胎政策所取代。視角轉向現實,我們發現周邊受計劃生育一代影響最大的80後90後已經全面成為社會中堅力量,他們背負沉重的生活壓力,對於生育的意願早已大打折扣,對於二胎政策,積極響應的人數,遠沒有想像中樂觀。而與此同時,曾經被稱為中國「人口紅利」的80後90後父母這一代人,卻已經全面進入了老齡化階段。緊繃的養老壓力,再次暴露在了所有人面前。一時間未富先老的聲音,不絕於耳。

對待人口,各個城市的態度也是大相徑庭:一線城市嚴格控制人口,並且想方設法疏散低端人口。而新崛起的二線城市,卻在不斷出台新的人才政策,試圖吸引更多人才到城市發展就業。

就在昨天,長沙市政府正式出台《長沙市建設創新創業人才高地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該措施共計22條,規定在未來五年內投入百億元(人民幣,下同)資金,留住大學生、吸納創新者、引進「海歸派」、培養「土專家」,吸引儲備100萬名青年人才在長沙就業創業。

《措施》指出,長沙在未來五年內圍繞優勢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引進培養10名國際頂尖人才、50名國家級產業領軍人才、200名省市級產業領軍人。新引進培育的三類領軍人才,分別給予200萬元、150萬元、100萬元獎勵補貼,同時分別按200、150、100平方米標準以區域同期市場均價給予全額購房補貼。

針對青年人才在長沙就業創業,長沙計劃未來五年吸引儲備100萬名人才。高校畢業生實行「零門檻」落戶,新落戶並工作的博士、碩士、本科等全日制高校畢業生(不含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兩年內分別發放每年1.5萬元、1萬元、0.6萬元租房和生活補貼,博士、碩士畢業生在長工作並首次購房的,分別給予6萬元、3萬元購房補貼。

而事實上,在此之前,中國主要二線城市和中西部省會城市,都先後出台了各自的人口吸引政策,解決戶口、解決住房、解決就業、解決創業相關的各項問題,只為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這一舉動,倒是讓山川網第一時間想到了歷史上的戰國時期,七雄之間為了發展壯大,都在廣招賢士。每逢危機,即是轉折,捕捉到機遇的,可乘勢而起;錯過機會的,則會隨之消沉。而這一次的危機,顯然就是關於人口和人才去留的爭奪,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更省市的表現,究竟如何呢?

上面這幅圖表,顯示的是各省經濟和人口之間的關係,其中橫軸數據是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0-19歲人口的比重,縱軸是2010~2015年各省GDP增幅。之所以選擇0-19歲人口作為重要參考標準,在於對地方經濟起到決定性影響的居民消費這一指數中,20-35歲是消費行為最為旺盛的年齡階段。而0-19歲的人口比重,顯然就是決定所在區域未來十年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接下來,小川簡要分析下圖表中一些重要信息:

一、以北京、上海、天津為代表的直轄市

北京和上海是中國所有省級行政區中,0-19歲人口比重最低的地區,大約都在10%左右的水平。原因在於,北京和上海都是典型的人口流入性城市,那麼流入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年齡,顯然是以成年勞動力居多。而0-19歲人口,更多是戶籍人口的新生兒組成,相比北京上海各自兩三千萬的人口總量,戶籍人口所佔比重和新生兒所佔比重,自然都是較低的。

從數據的絕對值上看,北京和上海均屬中國老齡化情況最為嚴重的地區,但是由於二城重要的政治和經濟地位,所以保證了其人才的持續性流入和人口總量的穩定。在人口綜合素質上,二城相比其他城市優勢明顯。另外,北京上海是目前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地區,哪怕老齡化形勢趨於嚴峻,但是雄厚的經濟基礎尚且可以支撐其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這裡,我要重點提一句天津。在經濟上,天津距離北京上海差距明顯;但在人口老齡化情況上,天津卻是與北京上海不相上下, 比東三省還要嚴重。從長遠上看,天津的經濟走向依舊是依賴北京的老路子,人才將會持續流向北京,除了政策帶來的高度注水GDP總量外,天津的未來非常值得擔憂。

二、遼寧、吉林、黑龍江的東三省

經濟增長全國墊底,青少年比重全國墊底,怎一個慘字了得?

東北經濟形勢的嚴峻程度,其實遠遠超過了多數人理解的只是經濟轉型陣痛這麼簡單。如果要說經濟轉型,全國除了西部偏遠省份,基本上無一例外都處在轉型期,為什麼唯獨東北的經濟情況,如此糟糕?一個核心因素,就在於支撐當下和未來經濟發展的年輕人口,已經不可逆轉地大幅流失。

而人口流失閥門一開,基本上是再難輕易關得上。只要有志向的東北年輕人走出了家鄉,到北上廣深這樣的城市開了眼界,我想他們當中沒有多少人還會選擇重新回去。東北的經濟問題,不是出台幾個新政策就能改變的,病已入骨,非脫胎換骨不能根治。

三、江蘇、浙江、山東的華東三強

在人均可支配收入這一衡量國民真實財富水平的重要指數上,江蘇、浙江、山東三省的數據,基本上是僅次於發達直轄市,排名第二梯隊的選手。所以相應的,經濟情況上稍弱北京上海一檔,人口老齡化程度上,也比北京上海稍微好上一些。但是也僅僅局限於稍微好上一些。

以江蘇和浙江為例,江蘇的蘇南模式,在近五年來轉型十分辛苦,經濟放緩,企業關停情況非常嚴峻,蘇錫常是這一問題首當其衝的受影響區域;而浙江表面看上去依託互聯網電商產業十分光鮮,而背後原本支撐整個浙江經濟的輕工業外貿情況卻十分不容樂觀。寧波的落寞,就是最好的代表。

查看近五年的人口流入數據,我們發現江浙兩省的外來人口流入數量和增幅,是在與日俱減,而再加之本地戶籍人口的低生育意願和生育率,導致兩省的青少人人口比重不斷下降。就山川網的實地走訪考察結果,在江蘇的蘇錫常三城,無論是街道上還是公共交通工具上,近五年來老年人的比重上漲速度迅猛。如何擺脫經濟和人口的暮氣沉沉,成為江浙地區未來五年最需要解決的棘手問題。

四、從廣東情況看珠三角

相比長三角,珠三角的情況顯得就要好上不少。我們看看上方圖表中廣東0-19歲人口比重和全國平均水平,就會發現:全國範圍內,經濟發達地區中還能夠在這一指數上超過平均水平的,有且只有廣東一家。為什麼會這樣?

其一,是廣東省內的發展不均衡,非珠區域雖然在經濟發展水平上距離珠三角區域差距明顯,但是非珠區域的生育意願和生育率卻是一直保持了較高水平,而這些人口,為珠三角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持續的補充。

其二,我們再來看一下傳統意義上珠三角人口流入的來源大省情況——福建、廣西、四川、雲南、湖南,這些省份的青少年人口比重,放眼全國均處於中上等水平。即使這些省份近些年的經濟發展情況較好,越來越多的人口選擇了留在本地發展,但是依舊有為數不少的人口量,持續流向了珠三角。

其三,相比長三角的均衡發展模式對於本地人均富情況的發展福利,珠三角廣深兩巨頭模式顯然對於外來人口更具吸引力。畢竟二線城市和一線城市的收入水平相比,依舊有較為明顯的差距。而坐擁廣州、深圳兩大一線城市的廣東,在這一點上的優勢之明顯,是哪怕北京和上海都無法比擬的。成都、武漢、鄭州等集全省之力造一城的做法,其實就是在走這一條途徑。

其四,小川這裡再單獨提一個城市,深圳。深圳經濟的發展速度,是全國人民有目共睹的。在經濟總量不斷逼近北上廣這樣的傳統一線城市時,深圳卻還能保持如此超高的年輕化指數,不知羨煞了全國多少城市。更關鍵的是,深圳吸引的人口中,人才的比例也是首屈一指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廣東的老齡化情況之所以能夠保持樂觀,深圳及受其影響的珠三角東岸東莞、惠州地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五、河北山西VS雲南廣西

非常有意思,以上幾個省份,在青少年人口比重上都處於全國中上水平。而生育意願和生育率上,也都是全國省份中排名靠前的。但區別是什麼?區別是河北和山西是在經濟增幅大幅跑輸全國平均水平下,依舊保持高生育率;而雲南廣西卻是在保持經濟較快增長的同時保持了高生育率。

樂觀一些講,北方是知足常樂,經濟發展雖慢但生育樂趣不減;悲觀一些講,北方是惡性循環,經濟發展乏力卻生育率持續發力。從某種角度說,這可能就是中國南北方經濟的一個縮影。


推薦閱讀:

人口究竟是什麼:包袱還是資源?
溫拿之路啊, 你是陽關道還是鬼門關?
為什麼中國人羞於說性,比較保守,卻創造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而西方國家性觀念開放,人口數量卻不多?
如何解決中國的人口問題?

TAG:计划生育 | 人口 | 老龄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