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書店》主旋律拍成這個樣子,看著就想哭啊

哈嘍,北鼻們,我是桃子。

這幾天,桃子一時腦抽,看了兩眼被吐槽成渣的《夏至未至》。

天啊擼,全程爽妹子都在扭頭尬笑,雖然白RAP青春活力,但請相信老朽我已無力繼續刷劇了。

請導演還我一個在夏至未至的那個下午趴在課桌上偷偷看小說的高中時光。

可能在你的青春里沒有夏至,沒有傅小司,也沒有陸之昂,但你一定有一套屬於你的高中百科全書《三年模擬五年高考》,哈哈哈。

想當年,沒有噹噹,也沒有京東,我們買書都要去鼎鼎大名的新華書店,雖然每次去了都是打著買書的名義看小說,但這才是我們散發著墨香味的青春啊 。

今年是新華書店80周年華誕,為了慶賀這個重要的時刻,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播出了6集紀錄片《新華書店》。

用228分鐘的藝術光影展現新華書店80年的輝煌歷程,想想也是蠻精彩的。

《新華書店》

豆瓣評分8.1。

本片受中國新華書店協會和河北出版傳媒集團委託,由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製。(桃子這句話是不是說的太官方了啊,哈哈哈)

喜歡紀錄片的盆友們一定對伯璟文化不陌生,2015年獲得兩項國家級大獎的《河西走廊》,2016年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重生》均由該公司出品。

致力於中國高品質紀錄片的製作,是伯璟文化一直追求的,在本片中,高品質也無處不在,無論是演員還是畫片,都是大片的氣質。

紀錄片的每一集都有特定的時代特徵,分別是延安歲月,西柏坡上,為了新中國,黃金時代,逆風飛揚和迎接挑戰。

1937年1月22日,周恩來、張聞天、秦邦憲、王明和凱豐等人組建了中央當寶委員會。

緊接著,1937年4月24日,新華書店在在延安清涼山萬佛洞成立。

對了,你知道它為啥叫新華書店嗎?來來來,桃子告訴你。

書店之所以命名為新華書店,是因為它代表了新中國,共產黨的奮鬥目標——建立一個新中華的國家。

講真,知道這個名字的由來有木有覺得漲姿勢!

新華書店成立初期,就承擔起讓圖書走向全國的重任,在烽火硝煙中,它做到了圖書出版和發行。

在困難時期,只有三個人的小團隊從事發行工作,在交通運輸不便捷的延安山區,三位戰士要輪流肩扛、扁擔挑書下山,遇到河水時要一步一步緩慢地趟過去,以防掉進河中書被打濕。

無數細節連綴成新華書店的早期史,犧牲、開拓、服務的新華精神,也隨著發行戰士的腳步,展示在觀眾面前。

後來,新華書店逐漸壯大了,人手也多了。但此時,侵華日軍的野蠻行為也越演越烈。

在抗日戰爭期間,新華書店的晉綏分店就被敵人燒毀過三次。

片中的旁白,也充分說明了在革命道路中,新華書店人的堅守與不易。

新華書店的員工用青春與激情,甚至是生命搭起了一座鏈接創作與聆聽之間的橋樑、思想與信念藉助紙張與文字在風

雲鐵宕的大地上,堅定傳遞,在出生入死的熱血間碰撞共鳴。戰士們把槍,書和自己的生命,熔鑄成一體。

當遇到生死關頭,唯獨槍和書絕不分離。

每一次毀滅都是重生,新華書店的猶如星星之火,在中華大地上展開了燎原之勢。

毛澤東主席還親自給新華書店題字以表敬畏。

講真,新華書店才是一個有故事的女同學啊!

從戰爭年代走向和平時代,在每一個歷史的轉折點,我們都能看到新華書店的身影。

1977年,國家宣布恢復高考,一時間,新華書店門前排起了長龍,無數的年輕人渴望知識改變命運,而他們獲取知識的地方就是來自於新華書店的那些書。

中國有句古話:無功利,不讀書。

在那個年代,十年浩劫,太多的年輕人也只有通過讀書才能改變命運了吧。

那個年代的人們對知識是迫切渴望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書籍,對知識的渴望已經不似從前。

我們已經看不到在公園看書的人了,也看不見在地鐵,公交車上閱讀的人了。

日本著名學者大前研一曾在《華爾街日報》曾發表過一篇文章意外地觸動了中國人的敏感神經。「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社會」,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達國家。」

這位學者的話雖然如此刺耳,但他卻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看看中國的大街小巷,書店真的是寥寥無幾,就算有限的幾個書店,也多是熱銷學習輔導資料,這不能不說是國人讀書的一個悲哀,大人不讀書,孩子讀的是輔導資料,如此讀書,能有什麼前途?

國人不讀書,娛樂產業高度發達,網路蓬勃發展。

在如今的這個時代,大家可以輕易的在網上獲取任何想知道的知識,實體書店也從此沒落。

電子書,網路書店,都改變了我們的購書習慣。

到現在桃子已經不知道我是有多久沒有去過新華書店了。

想想那時候,和同學一起出去玩,幾乎新華書店每次必到,而現在的孩子們,一放假幾乎都宅在家打遊戲,「最強王者」,「人在塔在」!

我們一代人與新華書店的關係。

似乎被時代潮流衝出了一道不斷加深的溝壑。

不過,這些似乎也改變不了新華書店在我們心中的地位,

因為它是我們小時候買教科書必去的地方啊!

每每經過新華書店,發現它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清凈。

回想它從前的門庭若市,不得不感慨這世界變化快啊!

互聯網給新華書店帶來的衝擊與挑戰,是難以想像的。

紙質書籍也漸漸的退出了我們的生活。

更可怕的是,現在身邊的人幾乎沒啥人讀書了,大家都天天的舉著手機。

據紀錄片統計,我國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4.77本。

而韓國是11本,法國20本,日本40本。

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均讀書量最少的國家之一。

我們似乎再也回不到當初的閱讀盛世了。

都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閱讀是一個民族精神發育,和文化傳承的基本途徑。

也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如果我們都對書漸行漸遠,國家的未來又在哪裡?

從紀錄片中,能看出新華書店也在與時俱進,不想被時代的潮流淹沒。

網路售書、裝修舒適優雅的環境,設立咖啡館、作家講座等等吸引人們。

雖然情況略有改善,但顯然還不夠。

而這部紀錄片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當年的那份情懷,更多的是給予了我們關於書籍的思考。

沒有什麼比在一個陽光的午後,一杯茶,一本書更愜意的了。

新華書店,小時候對我們來說,是成群結隊蹭空調看小人書的地方。

現在,它對我們來說更是一種情懷。

本文首發於腹黑電影(公眾號:fhmovie)


推薦閱讀:

有哪些像《舌尖》《壽司之神》這樣優質經典的美食紀錄片?
介紹西方古典音樂發展史、思潮與音樂家的紀錄片有哪些值得推薦?
如何拍好專題片?拍攝某一個職業的專題片需要注意什麼?
推薦一些既漲知識又裝逼的紀錄片?

TAG:新华书店 | 纪录片 | 纪录片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