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陣轉置的記號怎麼寫?
一個數學概念有多種記法的情況很常見。例如求導數運算,常見的就有牛頓的上加點記法和萊布尼茨的微分運算元記法。這兩種記法分別在物理和數學文獻中交錯出現,作為當年微積分學派之爭的餘波,經久不息。
不過,這還不算多變。矩陣轉置是線性代數中再常見不過的記號了,同時似乎也很難找到比轉置記法更多變的運算了。人們似乎總是不滿意現有的轉置記號,於是不斷改進或者發明新記法。一個矩陣轉置,在不同的地方甚至可以找出十幾種寫法。
多數人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初學矩陣時教材所用的記號。老派的中文教材往往是這樣的(許以超,《線性代數和矩陣論》):
因此文獻中更常見的是以轉置 transpose 這個詞的首字母 t 作為上標來作為轉置的記號。國內較新寫或修訂的教材一般用上標大寫字母 T,如(同濟大學第五版《工程數學:線性代數》):
轉置的幾乎所有記法都是圍繞字母 T 展開的,然而在選擇這個字母的大小寫、位置、字體和大小時,則出現了各種分歧。在比較早的文獻中,小寫字母 t 也是常見的,如(Linear Algebra, Hoffman & Kunze, 1971):
還有(GTM 73, Algebra, Hungerford, 1980):
小寫字母 t 即使在近年的教材中也不鮮見,不過為了避免了與變數混淆會使用直立字體的 t,如(Linear Algebra Done Right, 3ed, Axler, 2015):
還有一些作者會選擇把 t 放在左上角,像這樣(GTM 211, Algebra, 3ed, Lang):
這樣做的好處是,左上角標可以避免與冪次、區分變數的撇號之類其他右上角標衝突。所以這種公式寫起來就方便了(來源同上): 無論如何,更多的文獻和教材還是選擇用大寫字母 T,如(中文版《古今數學思想》第三卷):比較早的時候,以及大部分美國教材,T 都是像上面這樣沒有特殊字體設置的。又如(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Vol 1, 3ed, Knuth):Knuth 是 TeX 軟體的作者,所以這麼說($A^T$)這種記法是不是欽定的感覺?尤其是在 TeX 作為數學專業學術排版主流的今天。事實上並不完全如此,人們對於即代碼 $A^T$ 這一簡單記法有諸多不滿。首先是嫌在默認的字型大小設置下大寫字母 T 在上標位置太大,所以有人用雙重上標
$A^{^T}$
得到,前面許以超的教材中給出的就有這個用法。但這樣字母 T 位置又太高,所以有人直接指定字型大小:
$A^{scriptscriptstyle T}$
得到。
更多的時候則是對字體不滿意。為了與普通變數區分,一些教材改用直立字體的 T,如前面同濟版《線性代數》的做法。還有認為直立字體的區別還不夠明顯的,乾脆用無襯線字體,如(英國標準 BS ISO 80000-2:2009, Quantities and units, Part 2: Mathematical signs and symbols to be used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用 LaTeX 寫也就是:
$A^{mathsf{T}}$
不過,最為誇張的是,這種無襯線體的記法經過一些人的訛變,就連字母 T 都丟掉了。有些人改用格論中的頂符號代替字母 T,結果像這樣:
$A^ op$
有些人用插入運算符代替字母 T,結果像這樣:
$A^intercal$
我個人不是很贊同這類丟掉字母 T 的訛變用法。不過從網上其他一些討論來看(What is the best symbol for vector/matrix transpose?),這樣用的人也不少。
最後,作為個人的建議,我推薦用
$A^{mathrm{T}}$
這樣的簡單直立字母 T。當然了,在 LaTeX 中為轉置定義一個宏是最好的了,這樣修改起來也方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