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影瑣憶·時運不濟的「統治者」
B-32「統治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美國陸軍航空隊製造的重型轟炸機,作為一款不算成功的機型,它卻意外地成為二戰中最後一種參與實戰的盟軍飛機。
從一開始,B-32的研發就處於「備胎」的尷尬地位,它只是B-29「超級堡壘」研發計劃的一道保險措施。B-29的成功和大規模部署使得B-32成為一顆棄子,數次面臨中止研發的尷尬前景。
美陸航最初的設想是在1944年夏季用B-32替換過時的B-17「飛行堡壘」和B-24「解放者」,計劃首先替換部署在地中海的所有B-24轟炸機,然後是整個第15航空隊和第8航空隊依次完成換機。由於B-32的在試飛期問題不斷,大幅拖慢了進度,因此歐洲戰區始終沒有見到過它的身影。
1944年12月和1945年春,B-32的研發計劃兩度面臨擱淺,其原因是在驗收試飛中又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問題,當時陸軍航空隊已經開始訓練B-32的機組人員,並準備把它投入太平洋戰場。
如前所述,B-32的角色是B-29的「備胎」,因此每當B-29的研發取得突破時,美陸航總司令亨利·阿諾德也會過問一下B-32的進展,而他每次得到的回答都無異於是對聯合飛機公司的一次打臉。B-32面臨著許多嚴重的問題,比如機身超重就一直困擾著設計人員,最終不得不廢掉了增壓艙。直到1944年末B-32才開始量產,二戰結束前總共裝備了兩個大隊,投入西太平洋戰場。
B-32的生產數量有限,參加過的戰鬥也少,只趕上了戰爭結束前最後幾周的戰事。美陸航訂購了300架B-32,實際交付了118架,未完成的訂單最後都取消了。
對日作戰取得勝利後,所有B-32都飛回美國,等待著它們的是不堪的命運:無論是經過戰火洗禮的飛機還是剛出廠的新機,都直接飛往回收廠解體,未造好的則就地拆解。到1947年,絕大多數B-32都被銷毀回收,最後一架銷毀於1949年夏天。
推薦閱讀:
※1978年的南美「社會主義」鬼鎮:913人集體自殺事件
※邊境線上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大江大海一九三九:芬屬卡累利阿消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