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銷員》:華語商戰題材的探路者
《湄公河行動》讓觀眾看到終結內地涉案涉警題材電影大蕭條時代的一縷曙光,而《中國推銷員》則讓觀眾看到華語商戰題材在內容形式與價值輸出上的探索與創新。
相比較於以往的商業類電影,《中國推銷員》別出心裁,將驚心動魄的跨國商戰與政治博弈相結合,在故事體量與格局上形成巨變。把商戰扔進戰場里,這種設計要說有,也只有2005年的《戰爭之王》最為接近,但尼古拉斯凱奇的探路並未成功——與輸出戰爭相比,《中國推銷員》的李東學因為一面五星紅旗的護衛,則走得更遠一些。
「中國企業員工手舉五星紅旗在非洲戰亂地區安全通過的真實經歷」給予這部影片最大的勇氣和情感基礎——「中國護照不能讓你去到世界各地,但無論在哪兒都能讓你安全回家。」一面五星紅旗的出現,使戰火紛飛的非洲戰場停止了攻擊,依仗的,正是中國在非洲局勢中的巨大影響力,也體現了一直秉持的外交政策是深得人心的。
從《湄公河行動》讓中國警察走出國門,到《戰狼2》讓中國軍人走出國門,再到《中國推銷員》讓中國的企業職工走出國門,工信部推出的這部影片更貼近當下「一帶一路」的規劃設計,在譜寫中非友誼的同時,也將中國企業的「國家精神」帶出國門。
這也是看這部電影一直在考慮的問題,就是一部電影應該如何拍好「主旋律」?早前「主旋律」都讓假大空高大全們玩壞了,觀眾只要聽到「主旋律」這三個字立刻退避三舍,但每個看電影的觀眾也應該知道,好看的好萊塢大片無不「主旋律」,《中國推銷員》在實現商戰片轉型的同時,更是為「主旋律」安排了一次華麗轉身。
其實,在看這部影片的時候,還有個問題也是一直深受困擾——就是華語電影中,有真正意義上的「商戰」題材影片嗎?想來想去,諸多影片在腦海中過濾,發現都不盡然。而且,在電視劇市場上,也是鳳毛麟角,曾經的《溫州兩家人》、《雞毛飛上天》雖然在「商」言「商」,但離「商戰」還是有些差距,或者說,內容方面只是涵蓋了改革開放以來私營企業所遭遇的困局與破局,對抗與防守,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商戰」。
電信公司的非洲行則是代表了國企的形象,且涉及到國家層面的商業布局,便有了「商戰」的基礎條件,這不光是跨國公司間的鬥爭,更是國家與國家軟硬實力的較量。技術專利權的激烈之爭,也讓「商戰」的涉及面更廣,有物質產品競爭,更是文化知識產權的比拼。
史蒂文·席格爾與邁克·泰森的加入,則讓戰爭與動作戲份,無論宏觀或細節展現,都更具國際特色,他們成就了這次探路之行,也讓李東學橫穿戰場,有了面對一切困難的勇氣。
《中國推銷員》這次探路與「推銷」,真是起范兒。
推薦閱讀:
※影視推薦丨2017,值得期待的大片(上)
※子彈打到汽車輪胎上,是會打爆還是子彈被彈走?
※有哪些場面宏大,氣勢恢宏的戰爭片?
※好萊塢大片的 CG 特效鏡頭常用哪些軟體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