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塊秒殺HoloLens說起
01-26
這兩天有關HoloKit的新聞炸開了鍋,看了幾個平台上的相關文章,發現觀點、深度都差不多,甚至只是在互抄。為了吸引眼球,標題都冠以「神級xxx,200塊秒殺HoloLens「的格式。也有好多朋友向我轉發那些文章,問一些相關問題,在解答過程中歸納出不少共同之處。在這裡僅以一個從業者的角度試著給大家分析一下這個話題,順便也給老東家的HoloLens正正名。本文作者:李靖南 非凡部落 CEO突如其來的HoloKit ?我本人是在五月份就注意到KickStarter上陸續出現類似玩法的。其中包括:RT Fusion 和 Aryzon。來,看看圖:(看這濃濃的希望小學風,就知道是一支天不怕地不怕的本土團隊)
嗯,沒錯,一個向上,一個向下。還有一個橫著放的(Meta2),再加上直接糊臉上的(VR),你們人類真是夠了。
RT Fusion 和 Aryzon,從這些項目在KickStarter上的提交時間來看,前期的準備至少也要個把月的時間(各自聲稱研發出來的時間則更早),有理由相信,這些外觀相似的設備,醞釀了有一段時間了。而HoloKit與他們之間究竟是誰抄誰,那就更不得而知了。幾乎所有的HoloKit報道文章都要拿著下面的照片來「做背書」。此人Johnny Lee,AR領域大牛,谷歌 Project Tango 負責人。一直看好這位胖子,點子超贊,尤其是他10年前用Wii來折騰好玩的東西時,甚是可愛。只是從這張照片中,看不出他是如何被HoloKit震驚到的,畢竟人家見過的東西不會比我們少……AR/MR領域常見術語先來看看AR/MR行業里常出現的一些逼格辭彙,以及它們的優缺點。我喜歡把一些複雜的事物用通俗的釋義來簡化,以便基於它討論問題。完美學術派請繞行~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說白了,就是讓一個虛擬世界的東東相對於真實世界盡量保持原位,別跟著計算機設備亂跑。[優點]SLAM技術能夠在較大範圍空間內營造AR場景,一張大桌子,一個房間,甚至戶外的街道建築等等。
[缺點]它只是搞定了定位而已,並不解決「目標身份識別」的問題。[案例]HololensMarker(Based) AR基於Marker的AR。此類AR實現方法,跟二維碼掃描的原理很類似。通過分析圖案紋理的特徵,來識別目標身份及方位,並將虛擬內容綁定在上面。Marker,指的就是那些幫助識別的特徵點。[優點]可以精確識別物體,便於實現「多目標身份識別」的場景。識別目標不僅是一張平面圖,甚至可以是立體物品。[缺點]對被識別圖案紋理的要求較高,對使用環境的光照條件要求較高。[案例]AR卡片、AR圖書、AR地球儀等等。Marker-less AR顧名思義,不用Marker的AR。[優點]不需要Marker了,也就是對現實世界的依賴大幅減少了,能夠適應更多場景了。
[缺點]Marker沒了,相應的「目標身份識別功能」也沒了。似乎市場上所有標榜Marker-less的AR引擎,都只是用來解決定位問題的。[案例]ARKit,HoloKitOK,接下來說說有關AR、VR、MR的話題。HoloKit真的秒殺HoloLens了嗎?兩者都是Marker-less AR。HoloKit的做法是,Marker不夠,演算法來湊。但你演算法再牛掰,輸入信息太過有限,也難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HoloKit僅憑著手機攝像頭及內置的幾個感測器,說秒殺了HoloLens複雜的感知系統(RGB攝像頭、多個深度攝像頭、羅盤加速度角速度降噪等bla bla感測器),這聽起來特別像:某自強不息的北朝鮮數碼相機,憑藉著過人的膽識,愣是用20萬像素的攝像頭拍出了4K視頻……說完硬體再說演算法,HoloKit演算法有多牛逼暫不評論,HoloLens的背後可是成堆的大神級人物,加上他們在Kinect、SLAM、面部識別、手勢識別等多個領域積累的豐富而寶貴的獨門絕技。難道HoloKit就沒有比HoloLens強的地方了嗎?有,當然有,而且是在四個方面超越HoloLens。第一,價位。我們不追求最便宜的東西,但貴如HoloLens,是絕沒有辦法攻克消費級市場。
第二,開源。它開源了,就有可能接受來自N多人的驗證和改善。第三,適用於手機。手機人人有,手機常聯網,手機輕便。看看移動遊戲如何圍剿主機遊戲的。第四,FOV(視場角)。這是HoloLens被戳的最厲害的軟肋。其實HoloLens目前的成像技術反而要比HoloKit之類的要複雜且昂貴很多。若不是為了輕便考慮,HoloLens大可借鑒Meta2的做法,腦袋上掛一個大顯示器,然後用大面積的全息膜反射,FOV的問題迎刃而解。只是,這麼做也太不優雅了,而微軟總部的廁所估計也要不夠用了,因為那些拚命去縮減每一克重量的工程師們要排著隊去哭暈……HoloKit會比蘋果的ARKit牛逼嗎?別扯蛋了。人家硬體標準高、人家軟硬結合一家搞、人家這幾年一個勁兒收購各種AR團隊和技術,而你還開源給人家看,你說誰會比誰牛逼?霸特……ARKit只給iOS設備用,這就大大影響了它的普及和使用。所以並不看好ARKit的未來。(參考SpriteKit的命運)HoloKit對VR的貢獻?看到有文章說「HoloKit 順手把VR行業水平推進了至少一年」、「讓VR頭盔得以無線定位」,不敢苟同。說到定位,一些手機VR方案早就用手機內置的感測器進行定位,只是校準用的演算法各有差異而已。而說到「無線」,絕大多數VR頭盔不得不有線,主要是出於渲染、計算所需性能方面的考慮。在筆者看來,VR頭盔即便受益於HoloKit,也依然無法避免用戶帶著全封閉的頭盔在屋子裡磕磕絆絆的尷尬。所以,它們能做什麼?
Marker Based AR就不多說了,上面舉例說明的AR卡、AR圖書、AR地球儀等產品,都是比較成熟的產品形態。在這裡筆者真正想討論的是那些「主修定位技術」的AR工具究竟能幹什麼。筆者收集了一下目前行業內對這方面展開的豐富想像:例如Pokemon,又比如Pokemon,再比如Pokemon……AR包含定位,但定位不是AR的全部為什麼會是上述情況?因為一個完整的AR、MR場景,應該滿足如下幾個條件:1、基於現實世界2、認識現實世界3、增強現實世界第1條,不必多言。第3條,也很好理解。目前最常見的兩種做法,要麼是在非透明顯示屏上將現實與虛擬疊加的畫面渲染出來,要麼就是利用透明全息膜將虛擬畫面疊加在用戶視野範圍內的現實物體上。而第2條,才是被廣泛忽略的要素。AR工具,只有認識了現實世界中的物體,才有可能疊加出相關的增強內容,否則,它跟美圖貼貼有什麼區別?紅到發紫的Snapchat,是基於人臉識別,才得以做出各種好玩酷炫的體驗。你們最愛的Pokemon,也不是憑空造出了小怪物,而是基於LBS來生成它們的對不對?「定位」可以讓虛擬物體停靠(貼附)在現實世界以提高真實感,而「識別」才是讓增強內容與現實世界真正產生關聯的途徑。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得不再次提到HoloLens,為了能夠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它裝載的一系列感測器與計算機演算法進行配合,對周圍空間進行實時的深度掃描與建圖,從而使得「在房間里打壁球」之類的場景成為可能。在未來,我非常希望看到HoloLens能夠結合一些Marker Based AR功能,不僅識別空間,還能識別物體,那該有多酷!
AR、MR的發展方向基於上面談到個各種觀點,在筆者看來,目前AR、MR的發展方向可分為以下三種:1、強大功能的一體機類似HoloLens的產品思路。通過打造全新設備,將多種需要的裝置和技術融合在一起,實現「以往不可能實現」的場景。該方向門檻非常高,硬體和演算法要求都非小兒科,個人認為國內企業不太可能玩得轉。2、手機、平板為載體該方向已經有不少玩家在耕耘和攪局,相關的開源工具、商用工具也不勝枚舉。無技術壁壘可言,你能做的,他也能做。該方向產品主要PK的是內容,要麼IP強(例如Pokemon),要麼玩法新穎獨特。3、手機、平板輔助設備手機、平板已逐漸取代PC成為個人計算設備已是不爭的事實。在智能眼鏡廠商們鼓吹的「未來個人計算機的存在形式必然是眼鏡」的時代尚未到來之前,手機平板依然是各類AR、MR場景的最大用武之地。只不過,手機和平板都是服務於general purpose(普適需求)的,因此不大可能為AR、MR場景突然增加專門的硬體感測器。而基於現有的感測器,無論是其功能,還是精度,都已經顯示出其在暴增的AR、MR需求面前的瓶頸效應。因此,相對廉價而功能強勁的外設會有一番用武之地。類似這種專門服務於某種使用場景的外設早已是常見做法,如 Leap Motion、手機顯微鏡、手機刷卡器等等。秒殺、完虐、碾壓,這些辭彙,似乎一直都是天朝屌絲IT圈熱衷的所在。在筆者看來,真正秒殺Hololens的只有那瓦楞紙殼子換來的低廉價位。不過說到這裡,既然是瓦楞紙殼子+塑料全息膜,我大天朝分分鐘就能山寨到20元價位,然後,大家都沒得做。最後,畫一幅漫畫分享給大家,就當作AR從業者自嘲一下吧。
本文作者:李靖南 非凡部落 CEO
推薦閱讀:
※相比 VR,HoloLens 有更清晰明確的未來,但它還需要三次究極進化。
※Build 2016信仰充值大會在即!
※微軟的發布會除了surface studio這款硬體之外,還在下這樣一盤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