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燈破壞了一切
假如以後裝修房子,我是斷然不會使用吸頂燈的。
無印良品有一本關於裝修的書叫《家的要素》,裡面有一節提到過一個設計師的經歷
三十齣頭時,第一次出國玩.那時的紐約正逢聖誕節,我拜訪了一位美國友人的家。發現屋內天花板沒有裝設照明器具.每個房間都擺了兩三盞桌燈,因為我也是從小習慣日光燈。看到那柔和的陰影效果不免驚嘆這才是屬於成熟大人的燈光,著實感受到文化衝擊。
設計師回國後,便將工作地方的天花板照明器具全都拆掉,換上其他燈具。更成熟的審美,不滿足於把房間照亮,開始追求光影效果,檯燈、壁燈散發出來的燈光,會讓空間有更換的明暗層次。
實際上那個設計師也不必「妄自菲薄」,那些柔和的陰影效果實則來自我們自己東方的美學,正如日本文學家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讚》。現代人久已習慣於電燈照明,早已將此種幽暗拋諸腦後。尤其是室內「眼睛看得到的黑暗」,以為有什麼東西忽隱忽現,易生幻覺,有時比屋外的黑暗更令人生畏。
這些映像如今都只停留著外婆的老宅子里。老宅是磚木混合結構,相比於現在的建築的窗明几淨,陽光難以透進老宅,反射自廊外的光線滲過木門、木窗、悄悄沁入室內,熹熹微微。藤椅下、五斗櫥、棕櫚床底,太陽雖還沒下山,卻早已瀰漫著濃濃的幽暗,即便夜間點上一個鎢絲燈泡,幽暗扔揮之不去。乃至小時候總是早早的上床,睡在靠牆的一側,生怕床底伸出個什麼東西來。
也曾在天光大亮的時候仔細的搜尋過那些地方,除了一些灰塵外別無他物,大失所望。一旦日頭稍稍傾斜,幽暗又隨之再現,彷彿只有那裡的空氣沉靜異常,讓人深深感到那一片黑是被永劫不變的閑寂主宰。
停電的夜晚,老宅就更加的幽暗了。點上三兩支蠟燭,人的影子被投在牆壁上,像個黑暗的巨人;燭火搖曳,似乎提醒我們,再怎麼寂靜的房間,亦有清風徐來,令人興奮又有些害怕。
陰翳帶給我們生活的種種趣味以及少年時代凝視陰影的恐懼與寒意,現在已經體驗不到了 。其神秘的關鍵何處?不過是陰影的魔法,如果清除各處的陰影,空間將還原成空白無物,就如現在一般。
今日的室內照明,應付讀書、寫作、畫畫、工作已綽綽有餘,然而卻被用來專門消除各個角落的陰影,將一個房間照的燈火通明,頭重腳輕,又毫無個性。尤其那吸頂燈,醜陋之至,但對人來說,倒是省事,無論什麼房間,只在天花頂正中裝一個方形的或者圓形的便可,大可不必考慮哪裡擺落地燈、哪裡裝壁燈、哪裡放桌燈。
什麼時候能擺脫夠亮就行的思維模式或者審美,那時候的屋子才能重新煥發生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