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中的流派
01-24
期末考終於在血與淚還有無數無眠的夜晚後結束,拿到學年成績單準備開開心心地過暑假了!最近與許多人交流的時,發現有些朋友對芭蕾的流派很感興趣。我第一個學校算是混合型的。高年級的學長姐很明顯是Balanchine,但我們這些中級、基礎班的娃,除了老師個人的喜好外,學的就是學校老師們共同認同的芭蕾,有自己的課程大綱。在美國,統稱classical ballet(古典芭蕾)... 廣義的來說,就是不帶特殊風格的技巧訓練。暑假去ABT上課,ABT有自己的教學系統(Education and Training),跟紐約大學也有合作項目,培養了解這個系統的芭蕾老師。再到現在這個學校,因為創校者是Mr. Balanchine手挑的舞者,也培育了一些目前還在NYCB跳舞的舞者,所以學校一直跟紐約市立芭蕾(NYCB)有很強的連結,風格上一直是純Balanchine的。但是,我們要了解,流派更類似於風格,而不是完全不同的芭蕾。我先借用A Ballet Education的圖,以attitude back來看不同流派的區別。
在此,我的確不太敢多做解釋,畢竟我認為需要對解說的流派有極大的認知,才有辦法不要誤導。然而,藉由這張圖,讀者們多少也可以看出,A-D這四個主流的流派中的些許差異 - French/Cecchetti and Balanchine主張胯的水平,而Balanchine又主張從passe這個位置直接用大腿將passe整個形狀整個往後帶。這四種之中,除了Balanchine以外,都將小腿往後延伸一點,製造出較長的線條。E,並不是流派,而是身體的構造,有些人天生的骨骼架構有更多活動的空間(在芭蕾中不一定是好事)。網路上充斥著各種芭蕾的照片。一方面,我們得培養出認知好照片跟壞照片的區別,不管照片再怎麼唯美,芭蕾動作若是不正確就不好了。而有空間成長不代表不正確,前者是指有正確做出動作的表現,而不正確單指在動作上對芭蕾不對的認知。另外一方面,所謂的我比較喜歡這張,比較不喜歡那張,很多時候是因為舞者受到的訓練不同,導致做動作的過程不同,最終結果看起來就有差。這個,完全是個人喜好問題,與芭蕾的正確性沒有直接關係。做動作的過程是我認為每個流派中最大的不同之處,畢竟結果怎麼樣其實很好調整,但是過程是由無數次反覆練習所帶來的肌肉記憶,加上對技巧的理解性所組成的。但也不是說調整不來,只是像任何習慣的養成,一開始需要多動一些腦袋。: )
比如說一個很明顯的不同 -- Frappe
許多流派的frappe是從不繃腳(上圖a)出發,Balanchine則是從pointed foot(上圖b)。Frappe的原理都是在練習1. 腳前端與地板之間的摩擦 2. 出去時腳跟向前(如tendu front),回來時由膝蓋先行帶著一切進來 3. 速度跟音樂性(與小跳有極大的關係)。不繃腳也練的到所有的重點,我相信這其中也還有我不知道的理由。而Balanchine從繃腳出發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除非編舞者要求,否則在古典芭蕾中看不到不繃腳的時候。其他的諸如轉圈的前置作業、轉圈時眼神的注視點、所謂的"旁"到底是在哪裡、小孩子應該要強迫外開再從中練習,還是反過來、pas de bourree的終點是sous sous還是plié、tendu的節奏性、arabesque時working leg究竟可以wing多少,要不要wing...等等,就是各家有各家的說法,也都有其優點和顧不到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芭蕾學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請別校的老師來上大師班,好的舞者必須能在正確的芭蕾技巧基礎上馬上做出任何的修正。這種修正不單單是在如何作動作上,更是在風格上要能迅速更新。若是說"我就是俄派的,只能那個樣子",不但是故步自封,也會喪失很多學習和工作的機會 -- 沒有一個舞團會願意僱用只能做一件事的舞者。不管流派為何,其實只是風格(喜好?)上和在解釋芭蕾技巧上有所不同。芭蕾中的正確,在任何流派,在任何國家都是正確的,沒有在法國就不需要直腳,沒有在俄國就不需要從胯外開,沒有在美國就不需要繃腳,沒有在丹麥足弓就可以落地,沒有在瑞士腳就可以sickle。這些最基本的"正確",構成芭蕾主要的細節,也是在執行舞步中更深成的"成因"。這些看不見的成因,才是是各流派的共通語言,也才是芭蕾訓練中最重要的一環。因此,當我們在談論流派時,我認為真的要談論的是在這個獨特的訓練過程中的優點。說哪派比較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許多學派的發展是因為特定的需要,比如說當地主流的身體類型,比如說希望在表現上更加快速。前者,有著無法後天再做更改的巨大鴻溝,後者,則是有心的舞者都可以經由一段時間的訓練改變執行舞步的過程。然而,如果我們將重點著重在過程的優點,那"每個人"都能能夠吸收百家之說,融會貫通,將好處收為己用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