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中提煉出的高效學習方法,反直覺但靠譜

聽了采銅分享的《基於心理學研究的高效學習方法》的知乎Live,有些收穫心得跟大家分享下:

古語說的好:「磨刀不誤砍柴功。」

那對於學習這件事來說,掌握科學靠譜的學習方法就變得很重要。

就像李笑來老師微信公眾號名字一樣:《學習學習再學習》

並非重要事情要講三遍,意思是掌握學習方法然後再去學習,事半功倍。

采銅老師收集了很多與學習有關的心理學研究成果,總結了5個效應和1個理論:測試效應、分散效應、生成效應、交錯效應、變動效應、必要難度理論。

我最近恰好也在看一本跟記憶有關的書籍《如何高效記憶》,書里很多理論跟采銅老師的分享不謀而合。

在Live分享的開頭,采銅老師提了3個問題:

  1. 如果有4個月時間學習4門課,每天有8小時。你會選擇每個月集中學習一門課然後四個月學完。還是選擇同時開始學四門課,每天每門課安排2個小時?
  2. 假如你在學習數學課,老師拿出兩個習題冊給你選擇:一種每個題後跟著答案。一種答案附在書的最後面,你選擇哪套?
  3. 快速瀏覽下列蔬菜和水果名30秒,看你能記住什麼?

在演講開頭提問好像是常見的套路,采銅說在心理學和教育學中被稱為Pretest(預測驗),可以吸引聽眾注意力,並且增進學習效果,。

測試效應

相同的可以利用時間下,測試比重複再現的長期學習效果更好。

Karpicke & Roediger 2006發表於《Science》的一項研究強有力地證明了測試對於知識長期而有效掌握的重要價值,與人們直覺意義上的「學習觀」相悖。

測試除了是衡量學習成效的工具,它的作用甚至大於同等時間的「學習」。

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測試雖然可能延緩學習的速度,但可以促進有效學習。

這讓我想起來高中最後階段一次次的模擬考試,可能真的是一個好的方法。

以後如何用?

讀書時需要經常給給自己提問,測試自己的理解程度。

國內的一篇參考論文:測試效應:致力於有效學習的一項基礎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網

分散效應

相同的可以利用時間下,分散時間的學習比集中式學習的長期學習效果要好。

大量研究發現分散學習的學習效果優於集中學習,這種現象被稱為分散效應。

對應於采銅老師第一個問題答案:同時開始學4門課程,每天每門課花2個小時,效果長期看效果更好。

以後如何用?

同時開始讀幾本書,換著讀。是一口氣讀完換下一本。

當然,切換速度不能太快,避免打斷閱讀中的心流狀態。

生成效應

相同的可以利用時間下,需要更多回憶或產出的學習比再認式學習的學習效果更好

生成效應(Generation effect),也稱自我生成效應,是指在學習過程中,人們對自己生成的信息的記憶效果,要好於單純閱讀所取得的記憶效果。例如,我們對自己所造的句子的記憶,要好於對別人所造的句子的記憶;我們對自己所寫的詩的記憶,要好對對別人所寫的詩的記憶。

對應采銅老師的第3個問題,被部分遮擋的字辨認起來更難,自己腦補完整後,記憶的更深刻。

生成效應告訴我們:動腦筋越多,記憶效果越好。

對於考試題來說,填空題、論述題比選擇題(再認識學習)更有助於生成效應的出現。學生對採用這些題型的考試內容的記憶,要明顯好於對選擇題形式的內容的記憶。

以後如何用?

突然理解寫讀書筆記的好處了,把語言組織好寫出來過程花費腦力,生成效應更明顯,所以記憶會更牢固。

與上面提的測試效應其實有重疊,給自己提問也需要思考,也利用了生成效應。

參考:學習中的生成效應龐維國新浪博客

交錯效應

相同的可以利用時間下,不同類學習內容的交錯學習比逐一攻克式學習的長期學習效果更好。

交錯學習關鍵在於不同主題學習的混合,以及時序安排上的交錯。

研究者們通常使用區別對比理論、提取努力理論、編碼可變性理論等理論去解釋交錯效應。

交錯學習和間隔學習(分散學習)的區別,關鍵在於任務的交替和時間的間隔。間隔學習(分散學習)通過任務間的時間間隔讓任務的難度降低,使學習效果提升。

交錯學習改變了傳統集中學習的方式,對不同學習任務進行交錯並給其増加難度,從而激發人們的編碼和檢索過程,進而促進了學習,提高了學習的理解力和記憶力。

非常反直覺,而且學習過程中會很有挫折感,其實長久看效果更好。

參考: 交錯學習研究的起源、理論基礎和研究展望

以後如何用?

同時拿幾本書,每個看幾頁,然後切換? 搞不懂這個如何操作。

變動效應

變換學習的方式和環境,比一成不變的學習,其學習的長期效果更好。

經常變換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對學習效果有提升。

據說毛澤東青年時代有類似於到吵雜環境看書鍛煉注意力的事,也可能就是切換學習環境吧。

特別安靜的地方其實不適合學習,容易犯困。(夜晚才會特安靜,生物鐘會被誤導)

以後如何用?

時不時換換學習場景和方式。好像目前大家都是這樣吧,手機碎片化閱讀。

必要難度理論

以感受到困難的方式來學習,相較於感覺輕鬆的學習,其長期的學習效果會更好。

在學習或記憶階段提取流暢的內容,並不意味著在長時記憶中能有效提取。

Bjork等人提出了必要難度理論,並區分了存儲力和提取力兩個概念的不同,前者指記憶的持久性,後者指記憶的提取流暢性。

必要難度理論認為:提取力與存儲力的增長呈負相關,即提取容易並不能促進存儲力,而需要耗費更多努力或更具難度的提取卻能提高存儲力,使記憶保持更持久。

學生往往根據當前加工的提取難度來衡量當前學習水平,比如集中學習或重複。

但實際上不流暢加工更有利於知識的長期保持,如自我測試、分散學習等。

元認知受學習流暢度的影響,太簡單會換下一個東西,掌握的不太牢固。

用簡單的話說:太容易獲得的不容易持久,在學習區學習,給自己添加些難度和障礙。

以後如何用?

這個理論需要把上面的方法綜合運用。比如:自我測試、分散學習、交錯學習、變動學習環境和方式。

集中學習、分散學習及交錯學習三者的關係

基於上面的理論如何讀書

采銅老師的建議:

  1. 讀書無定法
    • 讀書的方法因書的性質、目的、情景而變化,無需恪守一法,更可自辟蹊經。
  2. 閱讀需雜食
    • 讀書如飲食,不同的書交匯穿插閱讀,既營養全面,還不易遺忘
  3. 把書變成練習冊
    • 自編題目自做題,掘書三尺,方得奇蹟。
  4. 主題閱讀之道
    • 主題閱讀有淺深之分,也有窄寬之分,深而寬的主題閱讀是求學者登堂入室的門徑。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微信:vista8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時候腦子裡會單曲循環某一首歌完全停不下來?
夢境中穿越——認知心理學
網劇《心理罪》中陳希到底死了沒有?

TAG:学习方法 | 高效学习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