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盲貼:西方奇幻中常見易混淆的傳說生物

知乎上討論東方奇幻的比較多,討論西方奇幻的卻比較少,而且我看到許多人經常會把一些常見概念給弄錯。

今天就來科普一下吧,關於西方奇幻中那些容易被人混淆的生物。

同一奇幻生物在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設定中的具體形象也往往都不一樣,我也沒辦法做到面面俱到。

所以本文提到的奇幻生物,都是以目前流行文化中最普適、最常見、最通用的設定來對其定義的(所以,那些愛鑽牛角尖的人,喜歡說「不同世界觀怎麼比」的人,我不會再對此解釋了)

1.人魚和魚人

這張圖在網上流傳甚廣,這裡暫且先不討論如何選擇的問題,僅來分析左右圖中左右兩種生物分別應當歸屬到哪一種族當中。

左邊是大家所熟知的美人魚,這個毫無疑問。

關於美人魚的傳說來歷、地域特徵以及文化寓意等,我已在之前的文章美人魚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 知乎專欄已經提到過。

想了解的點進去看一下即可。

現在我們重點來談談美人魚右邊的那隻生物:她的上半身是完全的魚形,下半身長出了人類的肢體。

這種生物叫做魚人。

如果覺得上圖不是很明顯的話,那麼換張圖就好理解了:

這是十分典型的魚人形象。

魚人作為一個種族出現在流行文化中的時間其實很短,其形象構成主要來自於暴雪《魔獸》以及尾田《海賊王》

暴雪《魔獸》的魚人(Murloc):

尾田《海賊王》中的魚人

在《魔獸》和《海賊王》之後,無數文化作品都沿襲了這個設定,「人魚」和「魚人」的區分也越來越明晰。

簡單粗暴的辨別方式就是:人面魚身即人魚;魚面人身即魚人。

2.塞壬和納迦

塞壬是希臘神話中人首鳥身的怪物,《奧德賽》中以甜美歌聲來引誘海員把船駛進暗礁滿布的海岸的怪物就是她。

因其被稱為「海妖」,所以很容易就和同享「海妖」之名的娜迦所混淆。

百度圖片搜塞壬,出來一堆娜迦(甚至美人魚)

其實兩者的外形大不一樣。

塞壬是鳥身人面:

娜迦則是蛇身人面(雄性是蛇身龍面)

娜迦為人所知一般是因為《魔獸世界》

但她其實早在印度神話中就有出現了,中文翻譯為那伽(naga,和娜迦一樣),是一種人首蛇身的神(也有說是一種多頭蛇),歸屬到天龍八部的「龍」眾之中。

梵文和佛經之中提到的「龍」其實就是那迦、而非我們通常以為的中國龍。

那迦也是「天龍八部」中迦樓羅的食物,迦樓羅每天都要吃一掉一隻大那迦和無數只小那迦。

後來「那迦」皈依佛陀,得袈裟護體,才免金翅鳥吞噬。

還有需要注意的是,那迦一般都是以眼鏡蛇科為原型的,而不是文化作品中通常出現的蟒蛇形象。

3.妖精和精靈

妖精和精靈同樣是容易被人弄混的兩類生物。

但兩者的起源完全不同。

妖精(fairy/faerie)這種生物的形象早在古希臘時期便存在了、有時也被翻譯為「小仙子」。

顧名思義,他們體型都很小,最大不會超過成年男子的膝蓋高,最小甚至只比昆蟲略大一點;他們長著極小極薄的翅膀,能夠在低空飛行、以野果為主要食物。

精靈的社會結構與人類相似,每一個聚落都有一名仙王和仙后,一般而言,仙后的權力要大於仙王。

莎士比亞在戲劇《仲夏夜之夢》中,就依據民間傳說而構建了一個妖精王國。

《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奇幻作品中妖精的出鏡率也非常之高。

妖精的性格往往都是古靈精怪、活潑可愛的,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十分喜歡惡作劇,這與精靈一族的高冷性格形成鮮明對比。

和家喻戶曉的妖精相比起來,精靈(elf)在古代歐洲就顯得毫無存在感了。

精靈最初只在日耳曼神話中有所出現,他們是從巨人身上誕生的一類種族,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缺乏關注度,關於精靈的詩歌、戲劇和小說都很少。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托爾金的《魔戒》橫空出世。

作為《魔戒》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種族,

托爾金花了大量筆墨和心思去完善精靈的設定、豐富精靈的形象,並且在神話傳說的基礎上,做了大量改動,從而確立了後世精靈的典型形象。

比如性格:從熱情奔放改為了冷酷沉靜。

比如身高:從比成年人還要矮改成了修長挺拔

不過身材苗條、膚色白皙、長相俊美、親近自然這些特點都是沒有變的。

關於妖精和精靈,最簡單粗暴的辨別方式就是:

有小翅膀的是妖精;有尖耳朵的是精靈。熱情如火是妖精,冷若冰霜是精靈。

一般來說都不會有錯。

4.矮人、侏儒、地精和哥布林

對《魔獸》和《龍與地下城》比較熟悉的人應該都不會把「矮人」和「侏儒」混淆,這裡重點向沒接觸過《魔獸》的人科普一下矮人和侏儒的區別。

和精靈一樣,矮人也是日耳曼神話中的種族之一。同時,也是托爾金《魔戒》中的主要種族。

日耳曼神話中的矮人只有兩歲小孩那麼高,一般都是拖著長鬍子的駝背老頭模樣。

他們喜歡住在山裡或者地下(礦井)之中,擅長金屬製造和武器鍛造,永恆之槍和雷神之錘都是矮人的傑作。

另外,他們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特點,那就是喜歡誘拐人類少女(但並不知道誘拐去了幹嘛,反正不是XXX,這裡不開車)

其中,身材矮小、住在山裡、鬍子很長和擅長金屬製造這些特點都被《魔戒》沿用並成為矮人的經典設定。

同時,《魔戒》還為矮人新增了重視榮譽、喜歡黃金、與精靈不合等諸多性格特點,使其藝術形象更為飽滿。

至於「喜歡誘拐人類少女」這個特點則被《白雪公主》採用。

「誤入森林被矮人所救,並在之後與矮人生活在一起」

這其實就是「少女被誘拐」的文學化、美好化表達。

不止是《白雪公主》,《格林童話》中還有許多故事也有類似情節,比如《森林中的三個小矮人》

侏儒和矮人在神話傳說中其實是同一物種,只不過經過DND和WOW中對奇幻世界設定的完善和普及,從而產生了分化。

侏儒相比於矮人,區別之處在於:

1.侏儒性情比矮人溫和。

2.矮人擅長金屬工藝和武器製造;侏儒則更擅長醫學技術和機械製造,還有一些黑科技。

3.矮人重視戰場榮譽,侏儒則相缺乏此類教條束縛,在侏儒的文化中,躲避危險、甚至欺騙和逃跑都不是什麼特別可恥的事情。

另外,與矮人和侏儒相似的種族還有地精和哥布林(在一些作品當中,地精等同於哥布林)

在這裡不作過多的詳細區分。

因為翻譯混亂和設定繁雜,所以地精有時指Gnome(侏儒),有時指Gbolin(哥布林)

只說下各自的普遍特點:

地精:1.貪財 2.狡詐 3.具有商業天賦 4.擅長伐木(這是根據民間傳說中地精總是身穿伐衣的設定來的,dota中的瑞茲拉克就是一名駕駛著伐木機器人的地精)

哥布林:1.卑劣 2.嗜血 3.喜歡以多欺少 4.貪財

總之,侏儒、地精以及哥布林這三者的劃分極其混亂,要一一理清他們的區別和淵源是很困難的,不多介紹了。

5.睡魔和夢魔

睡魔(sandman)和夢魔(scubbus)

睡魔和夢魔估計中國了解的人比較少,這兩種生物都與睡眠和夢境有關。

睡魔的英文名為sandman,你們一定很奇怪,欺負我沒學過英語?sandman這TM不是「沙人」的意思么?和夢境有毛關係。

sandman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字面意思「沙人」,另一個則是神話典故「睡魔」

睡魔之所以又叫「sandman」是因為他喜歡在夜晚往兒童的眼睛裡拋沙,能令孩童入睡,從而能夠進入其夢境之中。

因為催眠往往伴隨著拋沙,所以睡魔才得了個sandman這個看似毫不相干的名字。

有意思的是,因為sandman這個單詞存在兩種解釋,所以在不同的作品之中sandman的內涵是不一樣的。

比如,漫威根據sandman的字面意思創造出了能夠操縱沙子的威廉貝克。

而DC,則根據sandman的神話典故創造出了能夠操縱人類睡眠的韋斯利·道茲。

設定的不同也顯示了漫威和DC兩家公司的取向不同,一家把通俗易懂放在首位,一家則追求一定的文化內涵。

不過,睡魔雖然帶了個「魔」字,但絕非是什麼邪惡生物,因為他幫人類所創造的夢境都是溫柔甜蜜的。

睡魔也可以譯為睡仙、睡眠精靈等,它還有一個更為溫柔的名字:造夢先生(Mr.sandman)。

許多文藝作品都喜歡借鑒這個意象。

比如Neo Retros樂隊的歌曲《The Sandman》

裡面就曾這樣寫道:

Sandman come back tonight

睡魔今晚回到了我的夢中

in my dreams there"ll be someone by my side

在我身邊 我不再孤單

Sandman end all the pain

睡魔在我思緒飄蕩在銀河系的時候

while my mind spins across the milkyway

溫柔地撫平了我的傷痛

陳冠希在2010年推出的專輯《Mr.Sandman》中的同名主打歌也有類似意境的歌詞:

醉生夢死 多少次 對著鏡子問著 why me?

Mr.Sandman please 請你幫我把夢快遞

和你一樣 其實 我和你一樣

Mr.Sandman 請你帶給我們一個希望

再還有去年上映的電影《圓夢巨人》,裡面也借鑒了關於睡魔的設定。

所以,真正邪惡的生物不是睡魔,而是夢魔(沒有打錯字,是夢魔不是夢魘)

夢魔和睡魔一樣,都能夠操縱人類的夢境。

但夢魔創造的夢境顯然更嗨一點,她不僅免費贈你一個好覺,還會潛入夢境之中,與你瘋狂XX.....

當然,代價便是你的精氣,一般不出十天半月,整個人就會被吸干。

有點類似鬼交的感覺。

男性夢魔(Incubus)的形象一般為金髮的美男子。

女性夢魔(Succubus)又叫魅魔,其常見形象乃是有翼有尾的妖艷美女。

Succubus因為其色情意味濃厚,所以深受廣大紳士們的喜愛。

比如這套Rose Marie的夢魔裝,紳士們都懂的:

但是部分視頻製作人和翻譯組的知識水平不過硬,甚至有時候都把睡魔和夢魔混為一談了。

比如這套著名的「睡魔」系列,就混淆了這兩個概念,沒能做到寓教於樂。

睡魔與夢魔最簡單粗暴的分辨方式就是:一個是為孩子造夢的;一個是為成人造夢的。

6.喪屍與活死人

準確的來說,喪屍(zombie)與活死人(living dead)是沒什麼區別的,但這只是近幾十年來喪屍設定逐漸標準化、規範化的結果。

在早期的小說、詩歌以及電影等作品當中,喪屍(zombie)的形象和今日通常所見的喪屍大不一樣。

它更接近早期的、對於活死人(living dead)的定義。

「活死人」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兩河流域的史詩《吉爾伽美什》當中

這幾句詩的意思是:

我就把地獄的枷鎖打破!我就把陰間的大門敞開!我要讓所有死者復活,讓死人感染陽間,讓死人吞併活人!

《吉爾伽美什》這段記載中的活死人有兩個特點:

1.死者復活。2.死人感染活人。

後世傳說中的活死人基本上都具備上述兩個特徵。

比如著名的恐怖短篇《猴爪》。

活死人與喪屍的不同之處在於:

1.活死人一般都是死去已久的屍體自墳墓中爬出來的。

而當代作品中的喪屍,都是在經過一陣短暫的假死後立即產生的(例如,人被喪屍咬後會倒地死去,之後馬上站立起來成為喪屍)

2.活死人會感染活人,但不會像喪屍一樣吃人肉。

3.活死人是被魔法或者巫術復活的,而喪屍則是由活人感染病毒或者寄生蟲之後形成的。

早期的zombie也一般是指「活死人」而非當今意義上的「喪屍」

例如,世界上第一部活死人電影:1932年《白色喪屍》(White Zombie)雖然名為「喪屍(zombie)」,但是其中出現的卻是不折不扣的活死人(living dead)。

片中的活死人遵循著如下經典設定:

「死亡-被人用巫術復活-墓地爬出來-成為活死人-被施術者操縱來危害人間」

發現了什麼?

是不是和中國的殭屍片很相似?

「死亡—被人用道術煉養—從養屍地爬出來—成為殭屍—被施術者操縱危害人間」

是的沒錯,早期的活死人其實和中國的殭屍十分接近,並且還往往帶有害怕陽光、大蒜、十字架等中世紀邪惡生物的標籤,這也導致它經常和吸血鬼這類生物糾纏不清、出現重疊。

比如《我是傳奇》,裡面的喪屍為什麼會懼怕陽光?

因為《我是傳奇》的原著小說寫於20世紀中期,作者筆下的喪屍和如今的不一樣,他們身上還帶有活死人以及吸血鬼的諸多特徵。

但是由於活死人的知名度和熒幕魅力遠遠比不上吸血鬼,活死人電影的競爭力也遠遠不如當時火爆好萊塢的吸血鬼電影。

所以不少導演嘗試著給活死人增添一些不一樣的、具有驚悚感和新奇感的設定。

在這種背景之下,這一時期出現了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活死人電影:

隨著好萊塢奇幻、魔法題材的沒落和科幻題材的興起,活死人身上的神秘主義元素逐漸被削弱、科技元素逐漸增多。

「活死人電影」的經典之作《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也因此橫空出世。

在電影《活死人之夜》中,活死人保留了「墓地復活」等活死人特徵,但卻刪去了巫術和魔法元素、給活死人新添了「吃人」這一習性,使得活死人漸漸具有了後世所謂的「喪屍」的特點。

《活死人之夜》中的「另類活死人」的火爆使得活死人電影開始經歷了一場大變革,喪屍從活死人當中分裂獨立出來,其形象不斷得到豐富....

比如「喪屍愛吃人腦、自然死亡的人類不會變成喪屍......」這些關於喪屍的經典設定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

而那些純正的活死人電影則在與喪屍電影的競爭過程中逐漸敗下陣來。

到了今時今日,已經很難再看到原汁原味的活死人電影了,熒幕上都為喪屍所佔據。

總體來說,活死人與喪屍的地位關係經歷了:

「活死人佔主導—喪屍文化從活死人文化中脫離—二者分道揚鑣—喪屍代替活死人」這幾個過程。

儘管目前活死人這個概念已經被喪屍文化所吸收了,在流行文化中,二者已經不存在區別。

但要分辨活死人和喪屍的區別,還是不難:

活死人最令人驚駭的地方是「死者復活」;而喪屍最恐怖的地方則是「喪屍食人、病毒失控」

這次就先介紹一些西方奇幻生物。東方奇幻生物(相柳、八歧大蛇、狐狸精、殭屍等)......這些就等我先整理、搜集好資料再開始動筆寫;

想知道更多古今中外的各種妖怪、靈異及神話相關,可以關注我的專欄:尋妖記 - 知乎專欄

這個專欄專註怪力亂神,裡面還有我正在連載的長篇小說:《尋妖記》:雪山神女(一) - 知乎專欄

感謝閱讀!


推薦閱讀:

DOTA2中那些比賽中有趣的事和人 (1)

TAG:电影 | 游戏 | 脑洞网络用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