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裡的「孤獨症」患者,是你嗎?
讀過我文章的讀者都知道,我有一個微信小號,方便和讀者交流。而我工作中用的微信號,則關閉了朋友圈。
後來我發現,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也關閉了朋友圈,當然,朋友圈本來就是點贊之交,所以也許某一天我們不再需要「朋友圈」功能,誰知道呢?
我們熱衷於表達,但是會發現點贊的人很少,甚至,也許,不經意間,你的動態會成為別人暗地裡嘲笑的把柄,否則知乎上也不會有那麼多討論「朋友圈」里奇葩存在的話題了。
有時候,我在想,躲在網路背後的我們,真實的人格到底是怎樣的呢?是否真的如同朋友圈展示的那樣呢?
比如你曾遇到的奇葩,比如一點小事刷屏的,一張自拍發九張的,天天曬娃的等等。有沒有想過,這些人的行為的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人格呢?
傷春悲秋一天很多條動態的,也許是內心敏感。直播自己吃飯睡覺各種瑣事的日常,也許是內心空虛且不受關注,通過發朋友圈竭力證明自己開朗且過得很好,每天曬娃也許是因為除了「生娃」這一事件能讓這人感到有成就感之外,生活中的自己真的找不到什麼成就感吧。
這些人性的弱點,誰身上都存在,只不過有人越來越成熟,對情緒,對內心的活動,掌控力也越變越強,於外在表現則越趨於內斂和平靜,當然,旁人也就越難從他平靜的甚至「毫無動態」的朋友圈去窺探他世界的一二。
我曾經以工作為榮,因為工作的方式、節奏和環境,會讓我感覺高大上。而我恰恰是一個急需用工作來證明自己的人,所以朋友圈中展示工作的動態比較多,可是當我所做的工作已經讓我感覺到習以為常,也就是那些曾經讓我感覺高大上的東西,我已經可以平常心對待的時候,我便極少或者再也不提我的工作了。
我不再需要提到我今天和某某部門開會,明天電視上將投放什麼廣告來證明自己在一個高大上的企業工作,對接著怎樣優質的資源。當我在路邊的廣告牌上看到自己工作的品牌所投放的廣告時,我的目光也不會在這個廣告牌上多停留一秒,更沒有拍照發朋友圈的衝動了。
人,都有傾訴欲,表達欲,或者虛榮心,都希望得到「矚目」,這是人的本能。
可是,當我的靈魂從身體里抽離出來,懸在半空中,以上帝的視角觀察著自己的行為時,我開始分析自己所有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理性,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每一次行為,敲下的每一個字如同刀子般冷峻地深入自己的內心剖析自己的每一次行為,我才能知道自己的真實人格是什麼。
為什麼我曾經熱衷於從工作中找「成就感」?因為工作曾經帶給我驕傲,因為這份工作從准入門檻到薪水,比大部分行業要高。
為什麼我不再對工作有「炫耀」的衝動?因為在任何一個行業呆久了,你都會意識到這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外界附加給它的光環和傳說的「高薪」對你而言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行業內的一切,都只是這個社會運行的極其普通的一部分,和其它行業沒有什麼不同,和其它職業也沒有什麼不同。
在沒多少見識的人眼裡,你刻意呈現的「高大上」,只能代表著你的無知和淺薄。
就像,我曾經有個同學,每次喝星巴克,都必然要拍照並且附上一段她對星巴克的溢美之詞。
雖然我一開始不太理解這種從一杯30塊錢的咖啡里找優越感的動機到底是從哪裡來的,但是後來我明白了,因為,你只可能在比你層次低的人面前有優越感,你所拚命表達和炫耀的一切,所透露出的預設心理不過是:我有你沒有。
大意是,你預設你朋友圈裡的人都喝不起星巴克,所以星巴克成了你「小資情調」和「優越感」的來源,但這也足以說明你的出身和人脈圈質量之差,你這一生也難以上什麼層次。
同樣的道理,當你覺得自己擁有某些「高大上」的東西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些東西在別人眼裡極其普通甚至不屑一顧?換言之,一個從小一路名校加持和一堆名企實習經歷的人,真的會在乎是不是在某家高大上的企業工作?真的屑於把企業當標籤往自己身上貼?拚命往自己身上貼標籤的人,這標籤唯一的用處,大概就是用來掩蓋這標籤之下的平庸吧。
再比如,旅遊這回事,它往往代表著「有錢有閑」,我有時候也會被公司安排去公費旅遊,但是,當我住進山莊或者酒店時,我卻再也沒有頻繁刷屏的衝動了,當然留下一兩張別緻的照片當作紀念也無可厚非。但是我知道刻意的裝作自己「閑適」並不能代表你擁有了對生活的選擇權,也就是「有錢」或者「有閑」和你沒什麼關係。真正的自由在於你可以隨時隨地選擇旅遊的生活,但顯然,工薪階層並不能。
再比如,讀書這回事,我曾經熱衷於分享自己讀書的片段,或者發表自己對於生活的感悟(自認為深刻),但是遺憾的是,我讀的書一向很小眾且不太好懂,於是哪怕分享了也沒人點贊,而自己的感悟呢,也沒多少人贊同(也許是看不懂,也許是看不起),更危險的是,任何一種價值觀的輸出,都必然和另一種價值觀相悖,聰明的人可以讓多種價值觀或者系統在大腦中並行,而愚蠢的大多數,總是極端而片面,所以你根本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禍從口出」,你根本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因為一個觀點而得罪人。
碎片化的表達方式,局限性在於無法系統而完整地闡述一個人的思想。所以我不太明白那些朋友圈或者微博上的隻言片語有代表著什麼?又能完整地表達一個人的思想嗎?本來任何一個呈現在網路上本就是平面的一面(因為你沒有認識真實生活中的TA,所以註定你對於TA的認知就只能停留在二維的一面,你無法觸及到一個真實的,立體的人物),再加上隻言片語所呈現的碎片化形象,無端被人誤解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所以現在在表達方式上我更傾向于謹言慎行,和寫完整的文章。
這種表達方式是孤獨的一種嗎?
為什麼即使得不到認同,人也依然傾向於要去表達呢?表達欲是本能嗎?
也許是的,人本能地想要尋找和自己志同道合,有相同觀點的人,因為人本質上都是孤獨的。
比如,我曾經熱衷於給自己喜愛的作者留言,後來,我發現,我欣賞的作者,能力和層次至少高了我10倍都不止,因為也只有這樣的人的文章才會引起我的關注和打賞評論。
但後來,我也傾向於沉默。
也許用一個高大上的理論可以解釋這個問題,那就是「熱力學第二定理」,我和我欣賞的作者之間,能量是不對等的,他們的能量可以很容易地影響到我,而我的能量卻幾乎不會對他們產生什麼影響。
比如,你我的知識層次,思維高度,表達能力,對一件事物的理解能力都有著絕對差異。即使我倆觀點一致,但我的贊同和你的贊同卻有著層次上的差異,這種交流註定是不同頻次的,於你於我,都不會產生什麼能量。既然這樣,我更傾向於保持沉默,更傾向於默默閱讀你的文章。
我列舉了我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分析著自己的思維動向和行為動向,卻發現,原來「表達欲」是一件如此難以控制的事情,但是,同時,「表達欲」又是一個如此容易減退的事情,它伴隨著我們心智的成熟,會越來越消退,直到有一天,我們在內心上已經趨向於圓滿,我們便再也不會停留在用隻言片語去找存在感,因為,當不說,不爭,不炫耀,心中卻裝滿了整個世界的時候,我們只會內斂而平靜,當然,這也許就是所謂的成熟了吧。
但,這是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孤獨呢?
你又是如何看待這種孤獨的呢?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芒姐說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