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澄:每個成長者,必須學會刻意練習

自打記事以來,有一件事我幹得最瘋狂:

大一下學期,我玩了整整一學期的CS。性格使然,自己非常喜歡Awp,也就是狙擊步槍。隨著時間投入,自己的水平也在提升,之後加入了我們的SpaceMonkey戰隊,成為戰隊的狙擊手。為了能夠不斷提升戰績,我開始每天訓練,基礎訓練是:

? 和4個機器人對戰,它們隨機走位,我來訓練狙擊準度,每天需要完成1600個機器人的擊殺,大約需要8小時/天

? 團隊內真人對打,要殺死隊長100次(尼瑪,隊長的AK47太牛了,出來就爆頭),這個基本要2.5小時/天才能完成。

就這樣,連續搞了3個月的集訓,我們拿到了北京市大學生電子競技大賽CS組的第二名。我在領獎的時候,評審組說我的滑鼠控制能力達到:0.073毫米,反應速度在0.06秒,並獲得當時比賽Awp排名第3名稱號。

現在看看這個數據,依然心潮澎湃,依然無比激動,那是對我每天十餘個小時持續訓練的肯定!我能夠訓練到在極短的時間內判斷出屏幕上某個像素點的位置及移動速度,並且通過我的神經系統迅速驅動我的兩隻手:一隻手將刀/手雷切換至Awp,另外一隻手精準移動滑鼠,核算時間差並點擊滑鼠,完成擊殺!想想看,整個判斷和決策時間在0.06秒內完成,整個滑鼠控制可以如此精準,如果沒有長期的訓練,怎麼可能實現?

玩遊戲浪費了時間,但是我從來不認為經歷是包袱,這段「浪費了」將近半年的時間,讓我擁有了終身的財富:對刻意練習的理解

什麼是刻意練習?2016年年底的一本《刻意練習》已經說得足夠清楚了:

兩大原理:大腦可變性、心理表徵。大腦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獲得改變,在學習區中的訓練方式有助於大腦持續改變;心理表徵是區別高手和菜鳥的關鍵,人和人的差距就體現在表徵上。(我昨天寫的文章還提到了這一點:《目標達成術復盤實戰經驗總結》)

刻意練習的若干知識點:適用範圍(邊界清楚、發展合理的領域,能夠指導和反饋的導師)、原則運用方法(王牌訓練方法等,細節:專註和投入、尋找導師、跨越平台期、動機保持等)、實踐案例。討論了刻意練習和「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巨大差別,甚至都解釋了天生才華是什麼、如何用四步成為傑出人物以及各種細節建議等。

《刻意練習》一書的作者埃里克森從1976年就開始研究這個領域,他把40年的積累匯聚在這本書中。本文為什麼要叫「每個成長者,必須學會刻意練習」,因為刻意練習的價值太高了,來看這個邏輯:

? If 希望不斷獲得實現,成為自己想要的那個自己,Then 必須自身有價值;

? If 希望有價值,Then 能力必須提升,因為能力和價值之間有相關性;

? If 希望能力提升,Then 必須使用刻意練習,因為刻意練習是能力提升的最佳方式。

再次強調,刻意練習才是能力提升的最佳方式,那麼,如此期待成長的你,一定會閱讀這本書吧,否則,你怎麼能全面掌握這種好方法呢?(總不會覺得看完一兩篇和刻意練習有關的文章,就認為自己會了吧?)這麼高價值的書,我也必須要精讀,未來,我也會把書中最關鍵的部分用微課的方式講解給大家聽,幫助你更容易地理解相關內容。

已經有這本書壓陣了,那為什麼還要寫這篇文章呢?再怎麼都寫不過原作者啊。我是這麼想的:雖然不能在這個領域創新,但是我可以整合各種資源,來推動你嘗試並持續使用刻意練習。基於這個目的,我想在本文中談談練習的層次,以及刻意練習需要注意的關鍵點。

根據練習的效果、適用性、切近本質的程度來看,我將練習分為了四個不同的層次,從最底層開始分別是:低水平重複的練習、有目的的練習、刻意練習、符合認知原理的內隱化練習

第0層次:不練習。在最開始之前,我先說一個連最底層都算不上的:不練習。不練習的人,通常是眼高手低的,認為「知道」=「做到」。他們內心充滿著自卑帶來的恐懼感,因為自卑的存在,會產生一種「求快」的衝動,認為如果快一點提升,就可以不自卑了,因此也會不恐懼了。可是,成長軌跡基本都是階梯型的,必須在一個級別上持續積累,然後和外界資源共振提升到一個更高級別上去,這是一種躍遷式的成長方式,躍遷的實現,必須依靠在關鍵點(比如說知識阻塞)上慢下來,這和求快的衝動是相違背的。可是,越自卑越不會去直面現實,他們不想慢下來,自然就會產生「不練習」就能會的動機,於是,他們會不斷強調「自己知道」,然後獲得一勞永逸的安全感。如果想要跳離這個層次並不難,只需要注入能量、從小開始獲得勝利體驗、不斷打破格局然後重建即可,這裡不展開了。

第1層次:低水平重複的練習。很多老前輩工作了十年,而有人竟然用了兩三年就超越了他們,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是老前輩不努力么?是小鮮肉有超能力么?不是的,這就是低水平重複的練習:你並不是每年做出不同的事情,而是把一件事按照原定標準做了十年。標準不斷提升,水平才能增長,如果標準不變,那自然會停留在低水平的重複上。常見的問題是:你的問題會一直存在,比如說打籃球投籃一直不準、在某些問題上就是會暴怒、創業總是開始有勁兒後面崩盤、有很多靈感總是做不到底等等。

很多人當下的工作、生活還是蠻舒適的,他們缺乏提高標準的動力,於是慢慢保持原狀態,陷入到「路徑依賴」的陷阱中,形成了低水平重複的練習模式。本質上來看,這是對「變化是常態」、「不確定性是世界的本質」缺乏基本的認知,也並不具備長時間周期的視野(現在舒服不等於長期舒服),是自己和世界耦合程度低的結果,也是常說的沒有風險意識的典型表現。

從本質原因上可以找到精準的解決方案。既然自己和世界的耦合度太低,那就增加耦合就好了,分析一下四個要素:朋友、圈子、敵人、平台。身邊的五個人是不是太一般?自己的圈子是不是太單調?是不是沒有假想敵,敵人根本沒有競爭力?自己的平台太爛了?分析清楚並加以更換,就可以有動力離開這個層次。

第2層次:有目的的練習。你知道的,我的主業是搞目標管理,搞這個行當的人,對「目的」的理解特別透徹:目的就是做某件事情的價值和意圖,我也寫過和目的有關的文章,請查看《目的和意義有什麼區別?》。也就是說,你在做有目的的練習時,必須有很清晰的意圖、必須有能夠支撐這個意圖的目標和具體訓練標準。我們來看個反例,有很多人早起打卡(我不否認這件事有好處,可以給自己帶來能量等等),但是問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訓練標準是什麼?這個訓練標準是否可以支撐自己的目的呢?他們都不見得能說出來,那這種訓練方式就是屬於「目的性不清」的訓練,很容易掉入到「低水平重複的練習」的層次。

有目的的練習,有幾個檢測標準來判斷自己是否真的在做有目的的練習,我將其改成話術送出來:

? 這次訓練的目的是否明確?請將目的寫下來以供練習時反覆回顧。

? 這次訓練能否讓自己走出舒適區?自己會感覺到有一些些壓力,但是還是動力十足?

? 這次練習過程中我是否專註了?分心時候做的事情是否也是圍繞這個目的的?

? 這次訓練過程是否包括反饋,讓自己了解對錯?以及改進的方式?

如果說這幾條做到了的話,那就是有目的練習的水平啦。並且,做到(還要持續做!)有目的的練習,就能超越地球上一半以上的人了,還是蠻簡單的吧。

第3層次: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是安德森·埃里克森博士自己定義的練習方式,這裡的討論也沿用他的定義。他認為刻意練習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邊界清晰、導師指導。通常指一些技能型領域,比如《刻意練習》書中提到的棋類、音樂、體育等,它們已經形成了很成熟的訓練體系,每個動作都可以分解,並且擁有明確的標準。比如說我在大學時打CUBA,我們的教練要求我練習投籃動作:大臂提、小臂推、手腕壓,每個動作都有明確的標準;同時,我的教練(水平遠高在我之上)可以給我明確的反饋,哪個動作細節不夠、哪個動作節奏需要調整等等,這種有豐富經驗的導師,可以快速幫你逼近標準。

所以,對於選擇刻意練習的夥伴來說,絕對不是自己去練習、絕對不是拚命死磕,而是抓緊時間找到並進入訓練體系中去,了解細節標準、獲得導師指導和反饋,接受最正規的訓練。說到這裡,我就想到自己的一次經歷,2015年我在打乒乓球,一個小孩子跑過來說:「叔叔,你打得真爛啊!」我看他那小樣,我覺得搞幾個旋轉球就虐了他了,然後我們定了打個7局比賽,打滿7局之後,我一共得了6分……他說,他爸爸是國家隊退役球員,現在在青島開乒乓球訓練學校。嗯,野路子不要跟正規訓練在一起玩,因為會被碾壓!

基於我未來還會講關於《刻意練習》的課程,所以,這裡只把刻意練習的關鍵點進行羅列:

? 努力尋找訓練體系:這是基於心理表徵的,刻意練習即依靠高手的心理表徵,又產生有效的心理表徵。所以,訓練之前要想辦法先找高手/體系,而不是自己搞搞搞,我的博客上曾經寫過關於基於心理表徵的學習法,提到了學習之前,先找高手要到該領域的心理表徵,然後基於表徵關鍵詞去構建體系。

? 放慢速度,重複訓練:在刻意練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消除「求快、求速成」的愚蠢的預期!精準地體驗、感知、學習該技能環節的狀態,儘可能感受訓練的所有細節,這是一種「精進」的訓練方式,千萬不要求大、求全,而是用細微的方式,用慢方法實現快成長。

? 強化反饋:這是一種典型的反思思維的呈現,沒有成敗,只有是否達到標準的反饋。對待反饋的做法,是記錄、復盤、分析、總結,然後再嘗試,不斷靠近標準的過程。

? 拒絕自動完成:刻意練習的過程經常會乏味也充滿挫折,一旦使用經驗解釋系統進行解釋,很多人就會用「感覺我會了」來自動完成訓練,從而掉入尋常訓練的狀態下。其實,這就是沒有做到積極主動,在刺激和回應之間放棄了選擇的自由。所以,保持專註和對技能目標的感知,不要自動完成。另外,這裡多說一句:儘可能不要用實戰來替代對技能的刻意練習,那樣實在是蠢蠢的,想想我被二年級小夥伴虐的故事就知道了。

我在若干領域中實踐了刻意練習方法,比如說讀書,看似很難,但是每一次刻意練習(使用分析閱讀或者主題閱讀方式)後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例如我曾經組織的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活動(地址:《如何閱讀一本書》資源匯聚站,域名是書名的英文首字母)、共讀《好好學習》活動等,都讓我對世界的理解能力提升了若干級別。

刻意練習是技能提升的最佳方式,沒有之一。它體現著一種重要的心智模式:精進,對於僵化式心智模式、總是掉到完美主義陷阱的夥伴,刻意練習簡直就是一劑神葯。它給我帶來最重要的信念就是:我會變得更好,我也很容易變得更好!另外,刻意練習是一種火箭發射式的訓練方式,開始的10千米的高空要耗費一節燃料,而到了更高的高度,基本上就不用耗費燃料了,你越實踐感受越明顯,越能體會到刻意練習的價值!

第5層次:符合認知原理的內隱化練習

刻意練習有個Bug,由於它要求邊界清晰、指導明確,要知道,很多領域並沒有固定的訓練標準啊,也不見得那麼容易找到導師啊。在許多領域,通往卓越的道路不是精確計算時間的結果,而是模糊與含糊不清的。沒有簡單的模型可以成就偉大。

世界這麼大,有明確訓練方式的科目還是太少了,我要成為一個目標管理專家、我要能夠創業成功、我要不斷從不同書中萃取經驗、在為人處世中對度的把握等等都怎麼訓練呢?刻意練習有它的局限性,它對於那種簡單的技能有效果,但是對於高階學習者、需要複雜認知的能力掌握和提升,它的用處就會大幅度下降,那怎麼辦呢?

解決方案很簡單,那就是我一直提到的:本質導向。通過找到刻意練習背後的原理和規律,然後形成更為通用的方法,去解決其他問題。(你嘗試用世界觀的方式來理解:刻意練習是現實世界的投影,經過向上探求在真實世界中不斷找到本質規律,然後將本質規律重新投影到現實世界解決實際問題)那麼,刻意練習的原理是什麼呢

來,先把這個基本道理看明白,我用了個類比的方式來講:人就像一台電腦,處理速度與兩個重點因素息息相關,一個是內存大小,一個是硬碟大小。對於計算機而言,內存對處理速度有決定性的影響,這是一個瓶頸;另外還有就是硬碟中資料的調取速度,固態硬碟SSD的速度就會遠高於機械硬碟的速度。

我們來做個對應,將內存對應到人的工作記憶,將硬碟對應到長時工作記憶。工作記憶處理速度極快,但是它的容量很少,長時工作記憶存儲量大,但是調用速度很慢。由於工作記憶(內存)無論經過怎麼樣的訓練,高手和菜鳥的差別都不大,那麼,真正的差距究竟在哪裡呢:

? 硬碟碎片化程度:如果你的硬碟里都是碎片,在調用的時候就會很耗氣力,效率很低。比如你腦海中都是一個個知識點,問你目標都要考慮哪些問題,你只能想到GROW模型(這還是已經組塊過的),其他的都想不起來,自然要比那種能記N多模型的人要慢。

? 硬碟運算速度:即便你的硬碟里不是碎片,但是機械硬碟和SSD就是沒有辦法比。這裡比喻的是:你將碎片進行組塊的高效性。比如說:同樣一個做周計劃的流程,你用的是核算時間、查看日程、分解目標、安排任務、安排計劃來記憶,就需要佔用5個記憶單位空間;如果你用貪吃鬼甜品(TGPTP)的方式來記憶,就只需要佔用1個記憶單位空間,效果自然不同。

? 內存提取速度:內存從硬碟里提取資料的速度是多快、能夠同時調用硬碟里多少資料呢?這也影響了運算的整體效率。

刻意練習的本質,就是幫助你把硬碟訓練成SSD,幫助把裡面碎片化信息,變成一個個組塊,可供內存調用。我們換成專業術語,叫做:培養和提升長時工作記憶能力這個能力的關鍵並不取決於你記憶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於你能調用多少知識及其關聯

原理說完了,那要考慮策略的問題了,要如何練習才符合認知原理呢?

首先先考慮將硬碟里的碎片化知識進行加工。加工的方式有多種,常見的有組塊化、圖形化、柵格化三大類。組塊就是把複雜信息進行提煉或者壓縮,將其封裝成一個信息組塊,比如說我總是強調的「你需要掌握一些概念」,概念就是典型的信息組塊,還有我常用的PORT、RSQC模型等,都是組塊。這裡你必須要認真考慮每個組塊的意義,並且對組塊進行精細編碼,滿足元認知加工策略。圖形化的方式也很多,比如說我用的腦圖、文章配圖(每篇文章都有一些助於理解的圖片)、系統動力圖等;柵格化類似於人工智慧工作模式,把所有可能性窮舉,並用矩陣表來做綜合展示,未來做專門的文章來解釋。

其次是增加信息模塊的聯繫和調取速度。這裡要解決的是記憶提取問題,為了幫助提取,可以將若干信息模塊之間進行打通,比如說:當你想到TMBRT,就想到動機八角模型、想到使命驅動;當你想到目標的時候,就想到意義、想到RSQC、想到任務、想到風險、想到阻力最小等。每次思考一個點,就把其他點進行關聯,是一個很好的思考方式(我有個朋友叫光墓,他會列印閱讀我的文章,每次都在列印稿上記滿筆記和自己的聯想,就是這個套路)。這裡的方法,我推薦兩個:持續書寫和教給他人,你看,都是我堅定做下去的重要手段,現在就明白它的意義了吧。

最後,符合內隱知識的學習方式。這也是我提出的「符合認知原理的內隱化練習」這個詞的原因。我們的知識,絕大多數都隱藏在我們的內心,我們確實做出了正確的決策,但是為什麼做出這個決策的原因和邏輯卻很難推導出來說清楚,因為有大量的內隱知識在起作用。比如說創業、企業管理、諮詢過程等等,這種能力的訓練就需要用一種符合內隱知識的學習方式來展開。這裡有一個重要的方法叫——場景沉浸學習,也就是進入到這個知識/能力高發的場景中去學習。這裡有5種方法:

? 認知的學徒。這個詞來自陽志平老師的概念,即去往優秀的老師身邊,在他身邊作一個安靜的學徒,複製他的內隱知識。(我有篇文章,可以參考理解:《「偷師」才是學習的關鍵》)

? 加入學習共同體。有大量的知識存在於共同的團體中,你要加入到那個學習團體,比如說要學習目標管理、持續高效能成長,就要和易仁永澄在一起是一樣的道理。只不過,現在的社群太多了,那些為了賺錢而存在的組織,干擾了大家的視野,這個事情也只能靠緣分了。

? 和榜樣在一起。查看榜樣的做法,通過他的事迹來直接模仿,模仿他的具體做法,來看效果是否能達成。

? 持續封裝「可組塊的方法。在每一次行動之後的反思中,都特彆強調對行動背後的假設和方法進行反思,並且用我提出的封裝小系統(輸入關鍵詞:小系統,查看文章)將方法進行封裝。

? 教給他人,使勁兒教。很多你以為會的東西,在教的時候,就會發現無法自洽的問題,這就是可以重組組塊的切入點,就可以不斷優化和提升了。這也是讓自己成為榜樣的好方法!

好了,本次長文寫到這裡。本文受到《刻意練習》、陽志平老師的心智工具箱文章啟發,結合我的多年實踐、幾個好朋友光墓、潘公子的經驗沉澱而努力寫成。雖然不符合當下的學習特點,但是我的策略是用時間換空間,我知道有朋會從遠方來的。

我模仿陽志平老師寫出本文最後一句話:耐心地、謙虛地保持大時間周期的刻意練習,這才是整個《刻意練習》給我們的真正啟發吧。

參考資料:

? 《刻意練習》

? 陽志平《心智工具箱12:刻意練習》

? 采銅《怎樣成為高段位的學習者》

? 潘公子《從新手到專家》

本文是個人成長六大元規範的第二篇,雖然是長文,但是由於六大元規範將成為我篩選幸福進化俱樂部夥伴的門檻,所以,我還是增加點沉沒成本吧,懂的人總會在一起。

幸福進化俱樂部是一個小組織,它需要找到那些明白阻力最小之路的夥伴,然後我們可以忍受一些基礎概念的學習壓力,更可以安心地接受持續高效能成長的可能。希望,我們是一個認知共同體,能夠擁有一些共同的基礎概念,讓我們能夠一起共同高效成長!

易仁永澄,助力職場青年的個人目標達成。

個人公眾號:永澄老師(YCMentor)要想目標達成,就找易仁永澄!

推薦閱讀:

3 個步驟教你進行目標管理
為什麼有了目標,自己卻不想為此努力。是自我管控能力太差的緣故么?又怎麼來提高自己的自我管控能力。謝謝!
像畫畫這種要長期才能看到進步的,要怎樣設置短期目標激勵自己堅持下去 ?
拿到一個總目標,如何對目標進行拆解?
想要改變,卻覺得還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想要規劃人生,卻總對著空白的紙發獃?

TAG:目标管理 | 个人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