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花生,你就掛了?食物過敏怎麼破?

還記得《生活大爆炸》的霍華德嗎?他是個實在的預備分子,一方面他時刻預備好和女生調情,時刻預備在媽媽面前喪失生活技能成為媽寶男;另一方面,他是個悲劇人物,在任何一小粒花生面前,他都預備好過敏,劇中霍華德誤食了含花生的燕麥後嚴重過敏,立刻全身腫脹不堪。

【花生過敏不是聳人聽聞】

一粒花生險些讓我們可愛的霍華德喪命?不禁讓人懷疑霍華德是否中途得罪了編劇,而實際上這並不是藝術誇張,現實情況比他更糟。

2005年曾有一篇難以置信的報道,加拿大一位對花生過敏的15歲女孩和男友接吻後死亡,原因是男友剛剛吃完花生糖。雖然後來證實,女孩真正死亡的原因是煙草導致她哮喘發作,因為她的男友是在與她親吻前九個小時吃的花生糖,而研究證明一個小時後唾液中就不再有過敏原了。但澄清的事實並沒有阻擋花生過敏危及生命歇斯底里的傳播一番,人們再談論起花生過敏時,都如臨大敵般。

這也不奇怪,以花生為代表的堅果類過敏是所有食物過敏中最嚴重的,此類過敏人群中,抗原一旦接觸到體內的抗體,會發生直接而迅速的反應,嚴重時危及生命。因此花生過敏是食物過敏中導致死亡人數最高的一種。據統計,90%因食物過敏引發的死亡都是由花生導致的,僅在美國,每年就有約100人死於花生過敏引發的過敏性休克。

【遺傳和暴露是造成食物過敏的主因】

不僅是花生過敏,食物過敏早已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辭彙,在發達國家中,大約有4-8%的人對至少一種食物過敏,其中,約90%的過敏反應是由牛奶、雞蛋、花生和小麥等食物引起的。儘管不同人食物過敏的嚴重程度和癥狀出現的時間都差異巨大,然而總得歸結起來是兩個原因造成:遺傳和暴露。

一般而言,有過敏家族史的人,更容易使過敏體質,更可能患上過敏症,過敏體質是指某類人群的免疫系統存在缺陷異於常人,很容易對正常的物質產生排斥導致過敏的發生。大部分過敏症患者都具有遺傳性,但是每個人身上表現出的過敏疾病也可能是不同的。比如過敏體質遺傳於母親,即使母親是過敏性鼻炎,孩子以後可能以過敏性皮炎的形式出現。

暴露不僅是食物過敏,擴大到過敏都是同一個道理。簡單來說,由於某種食物或食品添加劑等引起的IgE(免疫球蛋白E)介導和非IgE介導的免疫反應,而導致消化系統內或全身性的變態反應。也就是當食物中的某種蛋白質(大部分抗原都是蛋白質)進入人體後,被免疫系統當成入侵病原而引起免疫系統的攻擊,免疫系統釋放出的物質與食物結合會產生各種炎症介質(組胺等),介質隨血流散布至全身,作用於皮膚、粘膜、呼吸道等效應器官,引起小血管及毛細血管擴張,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縮,腺體分泌增加,嗜酸粒細胞增多、浸潤,可引起皮膚粘膜過敏症(蕁麻疹、濕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呼吸道過敏反應(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喉頭水腫),消化道過敏症(食物過敏性胃腸炎),全身過敏症(過敏性休克,如花生過敏)。

【過度清潔論】

即便看起來,過敏的發生好像沒什麼特定人群,任何人都可能遭殃,但是發達國家過敏的比例遠於第三世界國家。在日本,約有3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花粉過敏,英美人也更多地遭到花生過敏的侵害,以至於出現了學校和家長不鼓勵孩子分享餐食,將花生醬請出餐廳,航空餐也不提供任何含有花生的食物等等舉措。

之所以不同地區間過敏比例差異很大,一種說法是過度清潔論。人類在遠古時代時,生活條件很差,為了防禦病菌,免疫系統很強大,而隨著生活條件變好,我們出於保護的目的,使得孩子盡量少地接觸有害物質,童年時的過度清潔使得能接觸潛在過敏原變得很少。美國就曾為這付出過代價,2000年美國兒科科學院曾建議,母親在懷孕和哺乳期間不要吃花生和其他堅果、孩子在3歲以前不要接觸花生和其他堅果,以預防花生過敏,但事實是,花生過敏率不降反升。同樣受困於花生過敏的英國人,發現得花生過敏的在英國和以色列的猶太兒童花生過敏率差異巨大,前者是後者的10倍。他們研究後發現以色列的猶太兒童接觸花生成分很早,英國的猶太兒童則在3歲以前不接觸花生成分。吃過虧的美國人在13年也做過類似的實驗,他們對8205名出生在美國的兒童的研究發現,和很少吃花生或其他堅果的母親相比,每周至少吃5次花生或其他堅果的母親生下的孩子,患花生過敏的要少得多。

不僅是花生過敏或者其他食物過敏,發達國家的孩子建立完善免疫系統的時間比暴露在更多刺激性微生物中的第三世界國家的孩子,都要晚很多。

不過過度清潔論也不完全站得住腳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對食物過敏的認識和了解程度不夠,可能完全沒有把過敏癥狀和食物聯繫起來,以中國為例,2000年之前罕見花生過敏的報道,2008年後開始多了起來,但我們至始至終都沒有並沒有像英國和美國那樣建議懷孕哺乳期間和3歲以前接觸花生。

【共生菌】

共生菌——故名思議,和人體互利共生的微生物。值得一提的是,菌類不見得都是敵人。因為微生物在第一次免疫系統前就存在數十億年。我們的免疫系統不是對他們發動戰爭,而是與某些細菌菌株形成互惠互利的夥伴關係,簡單來說,就是人體給它們提供食物,它們保護我們健康,菌株將在腸道環境或其他身體表面抵禦有害微生物,腸道不僅是個消化器官,也是發揮免疫作用的重要場所,事實上,我們出生後的第一道免疫器官就是腸道。我們的防禦機制是由這種共同主義塑造的。

並且這些以細菌為主的微生物種類極多,數量極大。據推測,一個正常成人體內,腸道內的細菌總重量可達1-1.5千克,包含的細菌數量則可以達到10^14個,是一個成年人自身的細胞數量的10倍。

腸道菌群並非是生來就有的,它們實際上是「外來戶」。在母體子宮內,胎兒所處的是一個幾乎無菌的環境,因此胎兒腸道內也是無菌的。當胎兒出生之後的幾天內,細菌通過分娩時陰道物質攝入、哺乳時的口腔攝入以及空氣吸入等途徑進入新生兒體內,並在腸道內定植,形成新生兒最初的腸道菌群。隨著嬰兒的成長,腸道菌群的種類結構逐漸趨於穩定,最終形成成熟的腸道菌群。

而腸道菌群是如何在調節食物過敏上發揮作用的呢?當免疫系統遇到新抗原時,雖然口服的抗原到達小腸時已大部分被降解。但是,某些抗原仍可保持完整的結構且可被小腸吸收進入全身血循環,吸收或被機體消化的抗原均可誘導耐受,此時就依賴於腸道菌群。如果腸道菌群識別抗原,就會調控樹突細胞,樹突細胞只是分泌很少的炎症因子,發生很小的過敏反應,反之,則可能會發生強烈的免疫攻擊,例如巨噬細胞就吞噬和殺死微生物入侵者。這也反過來支持過度清潔論,如果嬰兒能接觸更多的食物抗原,則可以擴大腸道群菌的識別範圍。

當然腸道菌群的識別也是有範圍的,有幾項研究報道,過敏嬰幼兒在糞便中就比不過敏有更多的腸桿菌梭菌和較少的雙歧桿菌。另一項類似的研究也表示,乳酸桿菌和真細菌數量較多的嬰幼兒,過敏反應更少。

不過,食物過敏是非常複雜的,依賴於以下幾個主要過程:抗體,腸上皮的屏障功能,接種細菌的時間和劑量以及家族史等,這些所有的因素共同主導了過敏的調節。

【過敏不見得是壞事】

最後,對某些膳食抗原的不耐受也不見得是壞事。一方面,過敏可能使得免疫系統一直保持著強大的攻擊力,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當不良表型不致命時,我們的進化總是緩慢,過敏可能會加速進化。

我們還必須牢記,目前工業化國家的過敏疫情,是通過改善衛生條件,消除病原體所造成的嬰兒死亡率的顯著降低,者是一個很小的代價。在我們眼前的環境中微生物數量太少似乎以至於出現了問題,但有太多病原體其實非常糟糕,它們可能給我們帶來的困惑遠比過敏厲害成千上萬倍。


推薦閱讀:

被判明死亡卻在太平間醒來的人是否已經有一定腐爛?
到哪裡做免疫細胞儲存最好?
免疫赦免是如何產生的?
對於抗生素的使用,有哪些常見的誤區?普通人該如何正確使用抗生素?

TAG:过敏 | 免疫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