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烈肉搏,上海幼升小家長之困

一對渴望讓孩子通過上私立小學

改變孩子乃至整個家庭命運的父母

當然得交出他們能夠交出的一切來換

1

從天價搖號學區房的戰場廝殺中還沒恢復過來的家長們,上周末又一次被上海某民辦小學的幼升小家長面談日上的問卷調查題目重擊。

除了碾壓智商堪比國考難度的邏輯題目之外,讓他們更加束手無策的是學校對於孩子上至祖父母的學歷清查。除此之外,部分學校對於學生家長還設有面試,對於家長的要求除了智商學歷之外,還有身材。

看到這裡,霍老爺看了看自己200斤的體重,感覺自己受到了1萬點暴擊。

上小學竟變得如此之難,我還清楚地記得,我的小學初中高中幾乎是無縫銜接,絕無今日之慘烈的陣勢。

沒錯,小學是很好上的,但是新聞所及的小學,是一家優質的私立小學。

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讓上小學這件事對每一個適齡兒童來說,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便是家庭困難的小孩。我記得早在五六年前,對於公立小學的補貼已經幾乎可以覆蓋學生的大部分學費了。想上一個小學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但是與公立教育普及化同時進行的,是私立教育的興起與壯大,也就是這群80後家長擠破腦袋想讓孩子進去的學校。無論公立學校再怎麼普及,優質的私立學校卻總是有限的。一所私立學校可以提供的優質資源和教育環境,和它的管理成本相對應,於是,高昂的學費,讓大部分人觸不可及。

而在面對一種有限的優質資源之時,每一個理性人都會竭盡全力去爭奪這個資源,這本就是生存之常態,日光之下並無新鮮事。

上海小學對家長的考試,是一種規避政策的「曲線救國」。此前,上海市教委明確要求,民辦小學和初中在面談環節中,嚴禁舉行紙筆測試或學科考試,應當注重對學生好奇心、關注度等學習品質和社會適應性的考察。且面談僅限一輪。有家長解讀,兩所小學此舉是繞開現有政策,改「考家長」。

一種優質資源的門檻可以有多高?這種門檻,從高昂的學費,以及附加的學區房,到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的考核,上升到不得已的對家長的考核,甚至是對家庭歷史沿革的考核。沒有想不到的,只要能拿出來跟人比的,都得拎出來跟競爭對手來比一比。這競爭慘無人道,但實際上,競爭從來都是這麼殘酷。

2

在奴隸社會篩選奴隸的標準非常簡單,就是身材和體格,能夠好好乾活身體健壯的奴隸,就是優質的奴隸。畢竟奴隸們為了爭取一份擺脫饑荒的工作,自身可以提供的稟賦,也只有體格了。儘管成為奴隸主的奴隸並不是什麼樂事,但至少,為他們提供了一種擺脫饑荒致死的可能性。

《儒林外史》中的范進花了34年,從20歲到54歲,用盡幾乎是一生的黃金歲月,去考舉人。在對范進這等投入的唏噓不已之前,我們首先應該清醒的看待清朝以及封建時代官本位的原則。考上舉人成為官老爺,是那時社會上最為優質的資源。當官之後意味著光宗耀祖,階級的提升。那時候當官比有錢更加重要,一個七品芝麻官可以穿官服,但是明末之前,再有錢的商人也永遠只能能穿布衣。可想而知,為了得到官員這一優質資源,有錢的可以捐官,沒錢的就用盡一生來考科舉,他們心甘情願的置身於優質資源的篩選之下,也拿出一切可以用以肉搏的稟賦來競爭。

作為優質小學資源的競爭者,尚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小孩子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資源用來比拼。另一方面,他們其實也不能清晰的知道一所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的具體差別究竟是什麼,這個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者實際上是這些孩子的父母和家庭,這群經歷了社會殘酷競爭,深知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一原則的家長。

這群家長大多是80後,他們見證了市場經濟繁榮下競爭成為常態的市場規則,他們見證著招聘市場上原本本科學歷就可以輕易搞定的職位對學歷的要求變成了名校研究生,而這個研究生的本科學位還得是一所985學校。他們也清楚地知道孩子成長所接觸的環境以及所受的教育能夠對孩子的一生產生多大的影響,所以即便是天價的學區房,也要咬牙去買。

作為篩選的一方,優質資源的篩選標準也日益嚴苛,原本的私立小學只是價格稍貴,不涉及如此複雜的篩選標準。而推動這一入學代價上升的,是需求的增加。能夠滿足原先標準的家庭越來越多,即便貧富差距在增加,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基本步入中產的家庭在增加,就如同現在大學生也越來越多。

資源是有限的,所以解決這一矛盾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准入門檻。一個家庭能有什麼可以拿出來比的,無非是家庭資源,比完孩子父母的財力智力和外型,再順帶比一比孩子爺爺奶奶的教育背景。

競爭很殘酷,競爭失敗的人叫苦不迭,但是,總是有能夠滿足對應標準的有限的人群最終享用了這一資源。

比較總是相對的,相對靠前的人,就贏得了這一場戰爭。適者生存這一準則,亘古未變。即便是取消了「211、985學校」的頭銜,招聘單位總還會想出其他標準來篩選競聘者;即便是不許對孩子的入學考試採取紙筆測試形式,學校也會另闢蹊徑對家長進行考核;即便是能夠過分數線名校申請者越來越多,學校也會從才藝、禮儀、體質和談吐等方面再一次對競爭者進行下一輪篩選。

3

競爭本無人道而言,若要參與這一肉搏,勢必要拿出一切可以拼的稟賦,這和遠古社會的人吃人沒什麼不同。不過好在,社會的進步就在於,很多原先有限的資源的供應在不斷增加。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曾經一度稀缺的資源已經變得越來越無准入門檻,比如普通的教育資源,比如,發言權。

自媒體就是典型一例,畢竟如果沒有媒體資源的普及,這一被視作慘無人道的新聞,也不會出現在普通人群眼中。就好像在我小時候,我父母幾乎沒有意識到私立小學這一說。

有限的資源永遠有限,隨著社會進步,優質資源的種類在增加,但供給始終有限,而最優質的資源也必然要以最高昂的成本換取。

一對渴望讓孩子通過上私立小學改變孩子乃至整個家庭命運的父母,當然得交出他們能夠交出的一切來換。

h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三四線城市的人會拿著很多錢去疏通關係,換取一份安穩但收入甚至遠不及他們花的錢多的工作。

這樣的人被知乎上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噴成沒有遠見目光狹隘。我能理解,他們的確目光狹隘,因為他們也沒想過去看外面的世界,北上廣的繁華以及痛苦,他們只是拿出自己能夠付出的代價,換取他們眼中最為優質的資源,安穩持續的工作。

《人民的名義》里,陳海的兒子為了獲取一個足球隊上場資格就要賄賂球隊隊長,而這個現象並不是周梅森胡編,真實的世界裡要殘酷得多。當年的中國足球黑幕揭開之時,人們才知道,有些小球員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打上主力,母親甚至要和教練陪睡。

而這與那些拼盡所有資源去疏通關係的人有什麼區別?

當然在送孩子進私立小學的家長眼裡,發展和教育資源是最為重要的,那麼這場不可避免的肉搏,要比的當然也是他們能夠付出的最高成本。

既然選擇去拼搶,就別說競爭殘酷。我們註定生在一個資源不夠豐富的國家,而又生逢一個不那麼高歌猛進的時代,爭,是我們的宿命。

關注微信公眾號霍老爺(ddz_233),後台回復「100」獲取正確的世界觀打開方式

推薦閱讀:

TED:為什麼,我會一事無成?
人生不是演戲,別把自己糟蹋在虛偽的人設里
尼採的《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獻給自由精神的書(上卷)》

TAG:教育 | 人生 | 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