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險:人類若想在火星長期生存,需要操心的遠不止這些
歡迎關注「探秘宇宙」專欄!
在美國宇航局(NASA)的官網上,頁面頂部導航的第二欄是「Journey to Mars」(火星之旅),內有大量不斷更新的信息介紹NASA的火星計劃。有這樣一段文字,作為它們的簡要介紹,翻譯如下:「在幾十年無人航天器探索的基礎上,我們正努力在21世紀30年代將人類送上火星。首先,太空發射系統(SpaceLaunch System)和獵戶座計劃(Orion)將把宇航員帶入深空的試驗場,其中包括持續一年的任務。我們也在進行無人航天器火星採樣任務,並測試登陸技術和在紅色星球上生存的技術。」
圖片:NASA官網展示的NASA火星探索計劃圖。不僅NASA想把人類送上火星,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Musk)去年也為自己的火星探索發布了更明確的時間表,該公司稱計劃於2024年發射載人航天器,可能在2025年抵達火星。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曾被認為最有可能存在過外星生命。這顆神秘的紅色星球,一直都是好萊塢電影的熱門主題之一。2015年,電影《火星救援》(英文名The Martian)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人類實現了火星登陸,美國宇航員馬克·沃特尼(馬特·達蒙飾)與其他五位宇航員遭遇巨型風暴,火星之旅只能提前結束,而馬克被誤認為無法生還被留在火星,這位植物學家靠著種土豆等一系列艱難實踐,勉強維持生存等待救援。
圖片:《火星救援》劇照 來自:Forbes Welcome影片拍得很幽默,很大程度上減輕了那位孤單的宇航員面臨各種生存挑戰的壓抑感,種土豆還一度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實際上,人類駛向火星的飛船一旦啟程,怎樣維持生命並長期生存下去的難度,絕對不亞於航行和登陸會遇到的問題。今天我們來簡單聊聊在火星上生存需要操心的事兒——如果埃隆·馬斯克的計劃成功的話,就會發生在8年之後,而NASA的計劃,也不過排到13年後。
火星的表面重力約為地球的38%,其大氣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時常會有塵暴發生,嚴重時沙塵暴會持續數月,遮天蔽日。火星上還有大量的火山和峽谷,在一個與地球情況完全不同的星球上生存,會遇到哪些最基本的問題呢?
一.如何在火星上安全著陸?
當飛往火星的火箭點火後,一段探險之旅就揭開了序幕。根據目前的技術來計算,從地球飛往火星,最快大概需要260天。在260天即將結束時,第一個挑戰來了:怎樣在火星上安全著陸?
去年,歐洲航天局的無人航天器就遭遇了這個挑戰,不幸的是,這個名叫斯基亞帕雷利外火星登陸器的傢伙在火星表面失事了,該示範登陸器的任務,本身就是為了驗證在火星表面登陸大型有效載荷的方法。可見,以目前的技術想實現安全著陸還是有風險的。
圖片:斯基亞帕雷利外火星登陸器的模擬圖
早在2007年,科學家已考慮了至少4種火星著陸的方案。第一種方案是基於月球著陸器的移動登陸系統。它可以同時提供在紅色星球上的著陸和起飛。第二種方案是空中吊車著陸系統,好奇號火星車(Curiosity rover)就是採用這種方式在火星成功著陸的。第三種方案是氣囊著陸系統,這個系統在利用熱防護結構和降落傘減速後,依靠反推火箭和氣囊緩衝裝置幫助飛行器安全著陸。不過,這種著陸方式對宇航員來說並不是最佳的選擇。第四種方案,科學家考慮的是觸地感測(Touchdown Sensing),通過儀器感知地表和著陸點,然後做出相應的反應。
圖片:NASA製作的空中吊車系統著陸好奇號火星車模擬圖。
10年後的今天,對於載人飛行任務如何在火星安全著陸的問題,科學家們又有了新的思考。NASA的科學探索助理主任Richard (Rick) McGuire Davis做了一些簡單介紹:「著陸器必須深深地潛入火星的大氣中,並且比我們曾經做到的更進一步靠近地表,因為在接近地表處的大氣是最厚的。」「由於著陸器非常重,曾經的很多技術都將不再起作用,例如安全氣囊、空中吊車和降落傘。事實上,為了減速,我們將極大地依賴於噴氣。」
那麼,載人飛行任務的整個機組大概會有多重呢?——它所要求的超音速反向推進技術(supersonicretro-propulsion technology)需要能夠將「預計20公噸」的航天器運送到火星表面。作為比較,好奇號火星車只有1公噸。
二.在火星上「造房子」
衣食住行,人之必需。要想在火星上長期生存,必須有合適的住所。有人可能會打趣,這是要發展火星上的房地產事業啊!不過在火星上建房子和地球相比完全是兩碼事。
圖片:登陸火星設計圖
2016年,就有6家公司開始設計人類在火星生存可能需要的棲息地的原型,這項設計原型預計在2年內完成。
圖片:2015年度生境挑戰設計大賽獲獎作品,火星冰屋。 來自:NASA
所有的設計原型都會有一些共同之處,例如,這些棲息地必須能夠自我維持,它得是完全封閉的,與外部稀薄的火星大氣隔絕,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在沒有來自地球補給的情況下,也能夠長時間維持生命。
在這個方面,國際空間站可以提供一些借鑒。例如,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ECLSS)、電力系統、對介面、氣閘室,等等。並且,由於從地球去火星是一次長途旅行,一切設備都得考慮適應這種長途旅行的條件。
在實現「活下來」的基本問題之上,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對於每一個宇航員來說,給他們多大的活動空間才是比較合適的?——你能想像在長達數月的時間內,每天待在同一個地方,面對著同樣的牆壁嗎?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的辭彙,描述的是這種情況可能帶來的疾病:幽閉恐懼症。
在太空梭內,執行7-15天的飛行任務時,每個機組人員沒有太多空間還是可以接受的。但在國際空間站內,宇航員一般需要在裡面工作生活較長時間,一般是半年,甚至更久,此時,研究發現,他們顯然需要更多的空間。基於這種邏輯,火星上的居住基地應該需要比較大的建築面積。
三.最初的探索
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最初飛往火星的旅程僅僅會包含生存必需品。NASA為他們的宇航員確定的首要目標,是學會在火星上生存。最早的基地應該只會包括一個棲息地和一個實驗室。其內部結構可能會比較像國際空間站,不過也會有所不同。
圖片:火星軌道探測器上的相機拍攝的從火星看地球和月亮。 來自:NASA
火星的土壤灰塵都含有毒物質,因此,防止有毒灰塵進入棲息地和實驗室非常重要。棲息地內的微生物生命則是對宇航員的另一個潛在威脅。並且,由於人類從未親臨火星,還有很多潛在威脅都是未知的。
科學家們還需要考慮食物和藥品的儲藏問題。在基地逐步完善,宇航員已經能夠掌握生存技能的基礎上,或許就要考慮在火星上耕種作物、生產藥品的問題。因為地球和火星距離遙遠,總是把地球上的生活必需品運上火星畢竟是不現實的。
耕種作物需要一個與外界隔絕的溫室,即使塵暴颳起遮天蔽日,也能夠自行提供充足的光照。土星的土壤也不像地球的土壤,它並不可以直接拿來用。首先得清洗掉其中的有毒物質,其次,這些土壤缺乏植物生長需要的重要材料——有機物,這個問題需要解決,不過幸運的是,它倒是含有礦物質。
除了土壤以外,水也是必需的。於是有人想到了利用火星兩極的冰蓋,火星的冰蓋中既有水冰又有二氧化碳乾冰,因此,如果要利用火星的冰蓋,最早的棲息地應該建在這些花費了幾十億年形成的「冰庫」附近。
當然,我們今天聊的只是冰山一角,飛向火星,在火星生存,有大量的課題需要研究、實驗,時間會解決這一切,當然,必然有更多的問題,需要真正踏上火星之後才會發現,才會解決。雄心勃勃熱愛殖民事業的美利堅已經躍躍欲試,不知我們的中華文明何時也會向著外太空的星球啟航?
對火星感興趣的,可以往前翻看「探秘宇宙」專欄,其中有數篇關於火星的報道。
推薦閱讀:
※他們開始給火星人設計房屋了,還建議多種竹子
※生命不應該只在地球駐足
※火星再一次讓科學家驚訝,通過對舊數據的處理髮現赤道附近存在水合作用的新證據
※NASA最新大發現:火星表面存在巨大冰層
※第一個火星人是咋去火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