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法國沒有「黑天鵝」?(深度解讀)

法國近期的大選結果,真可謂「鼓舞人心」呀,確切的說是「鼓舞了傳統媒體的士氣」。畢竟媒體,終於不會因為「黑天鵝事件」,再次陷入不知所措。

與此同時,我不禁陷入疑惑,同樣打「反移民和逆全球化」的牌,為什麼法國的總統選舉,不會出現意外?而美國,就讓人大跌眼鏡呢?究竟如何,才能做出正確的趨勢判斷呢?

? 法美選舉,同途殊歸

首先,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法國和美國的新一屆總統換屆的選舉情況。

法國這次呢,媒體不斷表達對勒龐的擔憂,勒龐的集會現場也經常有人鬧事。結局是,勒龐真的在二輪里,不負眾望,以絕對劣勢敗選,馬帥哥成功地擁抱了鮮花與掌聲。

而在美國,當時民間並不看好特朗普,主流媒體更是公開站在特朗普對立面,然而特朗普卻有負重望的當選了。

法國和美國,兩國選舉中間過程的相似度極高。甚至在2015年的法國省代表選舉中,勒龐代表的政黨,已經歷了一次異軍突起,在地區黨代表選舉中,獲取了多數席位。

這有利於幫助勒龐,在2017年總統選舉中獲勝。媒體確實有充分的理由,認真評估勒龐當選的可能性,可是媒體們,卻依舊站在馬克龍這邊。

英國退歐和特朗普的當選,使人們不得不反思,選民的真實選擇和媒體報道的信息之間,真的有偏差嗎?

如果是有偏差,那法國的選舉,你怎麼解釋?

? 法美政治正確概念,發展存在差異

1.起源差異

法國的「政治正確」概念,源於大革命期間對於「平等,自由,博愛」概念的追求。這些概念,從啟蒙運動開始,不斷由中產階級灌輸給社會大眾,中產階級的訴求和鼓舞,以及底層的被感染和相應,導致社會上層和中,下層之間的割裂,最終大革命全程,以激進的方式,對「政治正確」的概念,進行徹底貫徹。血流了很多,教訓來的很慎重,損失來的很沉痛。

與此同時,當時的法國,依然是單一民族(高盧民族)國家,在沒有人種差異概念的前提下,對於「平等,自由,博愛」的追求,更具普遍性含義。

美國的「政治正確」概念,更多是由本地的上層階級,通過嫁接歐洲,尤其是來自法國的「政治正確」概念,並通過對宗主國的抵抗完成。

美國政治正確概念的普及,是由上至下的。而且進入發展後期,黑人,印第安人等種族歧視問題,也通過社會底層發起的系列運動,推動上層進行調整。

美國在建國初期,上層規則制定者,雖然考慮到了多民族問題,但是民族之間,從一開始就進行了差異對待。這一點,同樣表現在19世紀70年代出台的《排華法案》,該法案對於華裔群體,進行了集體式驅趕,堪稱史無前例。

2.社會構成差異

法國內部的民族隔閡較小,雖然中間,一度參與奴隸貿易和殖民戰爭,但是社會主體成分,一直保持穩定。

比較有名的一次,是19世紀末「德雷福斯」一案中,因「反猶主義」對猶太軍官作出的判決,而引發的社會動蕩。此事件後,法國社會一度對社會民族敏感問題進行反思。

二戰之後的法國,鎮壓海外殖民國家的獨立浪潮中,尤其是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導致法國社會內部一度反彈,反對當局政府對於獨立的血腥鎮壓。

與此同時,法國社會開始接納移民,比如20世紀70年代的,大批來自越南的移民潮。現代社會法國人的思維中,一直有著擔當國際責任的概念。

即使如今穆斯林人口的大幅增加,引發了社會深層次擔憂,但是對待移民的整體基調,從未改變。對於敘利亞難民的接待,即使社會爭議廣泛,但是法國政府,依然對難民亮綠燈。

美國本身作為移民國家,將吸納移民,作為自身的人口增加,和推動社會各方面發展的重要方式,而非國際責任。美國的「政治正確」,更多表現在對於歷史敏感問題的避諱,比如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政治正確」,已經深入到日常稱謂辭彙。

美國人的「政治正確」,是一種對於歷史記憶的刻意淡化。當新一批亞裔,穆斯林和拉丁裔來到時,由於沒有前期的歷史鋪墊,經過長期的社會格局定型,經歷世代的定居者,自然會以一種警惕、甚至敵視的態度,對待新的住戶

3.地緣差異

法國作為歐洲大陸的主要國家,歷史上,一直對歐洲現代格局的形成,產生過重要影響,也是當今歐盟的奠基國。法國的政治傳統是領導歐洲,成為歐洲政治格局的制定者。

與此同時,法國周邊國家眾多,外交和地緣政治,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尤其在國家影響力日漸下降的今日,法國的國際影響力,更多表現在對於國際事務的積极參与,並在歐盟內部,的積極擔任領導人的角色。

美國和英國,有著類似的地緣特徵,擁有海洋作為天然屏障。這種自我孤立的傾向,在英國長期的孤立主義傳統,和美國二戰初期的旁觀態度中,可見一番。美國對於國際事務的參與,更多表現在維持本國利益的霸權主義,缺少幾分歐洲國家外交政策中的柔韌,和理想主義。

4.文化差異

法國一度是,左翼力量的重要輸出國,甚至在1968年「五月風暴」工人和學生運動中,出現學習毛澤東思想的風潮。法國歷屆諾貝爾獎得主,多數也是思想偏左。左派思想,一直是法國社會的重要傳統,以及知識分子的主要主張方向。

如今的法國社會,雖然一度經歷「美國化」,以及國民陣線等極右翼黨派的衝擊,但是左派思想,依然影響著社會主流群體。

社會對於女權主義,同性婚姻等問題的接受度和概念的普及,也相對高於歐洲鄰國。

法國的「政治正確」,是基於理性邏輯,對於固有社會的消極面的反思,以及變革的嘗試。這種思維,一旦在國民心中形成,國民會傾向於,利用同樣的思維看待各類群體。

美國社會,雖然自恃擁有世界最民主、最現代化的制度,社會依舊陸續出現了3K黨,麥卡錫主義等保守傾向。美國社會對於普世價值,更多表現為一種自建國以來,對憲法傳統的堅守

這樣的「政治正確」是憲法賦予的,是一種不假思索的沿襲。後期對於印第安人的懺悔和黑人的補償,是這種不假思索概念,所針對群體的延伸。上層若要改變國民的思維,就需要不斷自上而下,通過平等對象的拓展進行。

? 「政治正確」的概念,是中國人的空白

我們,除了政治敏感議題之外,享有的言論自由程度,可謂超出歐洲和美國居民的想像。無論是女權主義,同性關係還是移民問題,大家可以毫不負責的,在論壇、微博上,發表最尖銳、最極端的言論。

然而,這樣不用考慮複雜社會關係的思想舒適區,正在隨著國家的逐漸開放,日益受到挑戰。互聯網的異常開放度,使得大家對於信息的認知,和世界的整體態勢,缺乏把握能力。

不僅如此,民眾的基本邏輯思維習慣,還沒有養成;同時,媒體的求證能力和真相追查的職業道德,還沒有形成,社會就已經因互聯網,陷入了「後真相時代」。

這是一種讓人哭笑不得的狀況,明明只是個吃瓜群眾,卻好像在現場經歷過一般,總是不自覺地,就用自己的價值觀,給事件扣上一頂帽子,穿上一件衣裳。

所以,當下中國人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政治正確」的概念,急需建立起來,如果連什麼是正確的,都解釋不了,那我們只會淪為,「政治不正確「的最大的受害者。

作者介紹:

本公眾號簽約作者,弗朗索瓦?梅,法國高商營銷專業出身,喜歡關注與歐洲有關的一切。

魯曉芙,財經作家,旅居歐洲。

中國經濟已經國際化了,不了解歐洲,有時候,你就不了解中國。

歡迎關註:魯曉芙看歐洲

合作請聯繫:Xiaofu_Lu


推薦閱讀:

期酒是什麼?為什麼波爾多能這麼玩?

TAG:法国 | 欧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