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護衛隊2》的劇本並不好,為什麼我們還是喜歡它?

享有「好萊塢編劇之父」之稱的羅伯特麥基曾有一句經典名言:「電影的核心是故事」

他說的這句話主要是針對好萊塢商業電影而言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好萊塢的導演編劇們奉為圭臬。

但是隨著電影特效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類型電影的不斷發展與突破。

湧現出越來越多的不靠故事、而依賴於視覺奇觀而取勝的電影。

比如《星球大戰》系列,比如《終結者》系列。

這些電影的劇作並非盡善盡美,甚至頗有瑕疵之處,但它們都依賴於新興的特效技術,在不同同程度上顛覆了好萊塢的電影產業模式。

甚至直接給當時如火如荼的新好萊塢運動一記當頭棒喝。

麥基曾對此現象作出如此評價:

「好萊塢講故事的能力一直不怎麼樣,可以這樣說,新技術的出現讓故事變得比以前更糟糕。當人們一心要創造奇觀的時候,故事就變得沒那麼有創造力了。」

如果單從故事的創造力角度來談,當今主流的商業電影比起六七十年代的好萊塢影片,確實都差了一截。

但是,觀眾們去看電影,真的只是為了看「故事」么?

只有「故事」才是評價一部電影好壞的依據嗎?難道商業電影真的是純靠特效來吸引觀眾的嗎?

就拿最近上映的這部《銀河護衛隊2》來說,如果按照經典的商業電影劇作理論,它的劇本的確有很大的問題:

首先,便是對白的濫用。

羅伯特麥基在《故事》中曾寫道:

「對白不是對話:現實中的對話總是充滿著無意義的重複,而對白要長話短說,能不寫就不寫。」

「首先,銀幕對白要求壓縮和簡約。銀幕對白必須以儘可能少的詞句表達最多的內容。第二,它必須具有方向。對白的每一次交流都必須將場景中的節拍向與變化中的行動相對應的一個或另一個方向轉折,而且沒有重複。第三,它應該具有目的。每一行台詞或對白的交流都要執行設計中的一個步驟,以圍繞轉折點構建場景並形成場景弧光。」

如果按照這種說法來看,《銀河護衛隊2》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反面例子,因為在《銀河護衛隊2》充斥著大量的插科打諢和打嘴炮。

《銀河護衛隊2》中的嘴炮無處不在(尤以火箭浣熊最為精彩)

但是,這些對白,除了博觀眾一笑之外,其中的信息含量幾乎為零,對劇情沒有半點推動作用。

其次,缺乏激勵事件。

故事講述的第一個重大事件(也叫激勵事件),它是一切後續情節的首要導因,它使其他四個要素開始運轉起來——進展糾葛、危機、高潮、結局。

電影《銀河護衛隊2》中的第一個重大事件是什麼呢?

是銀河守護者一行人幫助索維林星人打敗章魚怪,奪回能量電池,結果浣熊「火箭」趁機將電池偷走,阿耶莎派人追殺銀銀河守護者。

那麼,電影中第二個主要情節是什麼呢?

是星爵的爸爸來接星爵回家。

可這兩個情節之間有直接的因果聯繫么?

答案是沒有。

即使小浣熊沒有偷走能量電池、即使女祭司阿耶莎沒有派人追殺他們。星爵的爸爸也會去接星爵回母星,這個主線劇情和之前的情節沒有任何聯繫。

《銀河護衛隊2》中,第一個重大事件並非是其他後續情節的首要導因。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銀河護衛隊2》的激勵事件是缺失的。

最後,過多的巧合事件降低劇本的質量。

一部好的作品應當是構思嚴密,天衣無縫的。即使電影中會偶然性的情節,也必須做到偶然性與必然性相統一。

羅伯特麥基就在《故事》中寫道:

千萬不要利用巧合來轉折一個結局。這就像是求助於古希臘、羅馬戲劇中用舞台機關送出來參與劇情進展的神仙,是劇作家最大的忌諱。

在《銀河護衛隊》中,火箭浣熊在教小樹苗格魯特引爆炸彈時,格魯特一直按的都是錯誤的那個按鈕,可真正到了生死關頭,他按下的又是正確的按鈕了。

為什麼?

電影沒有做出解釋,我們觀眾只能理解為這是一種偶然。《銀河護衛隊2》為了喜劇效果以及塑造小樹苗萌萌的形象,犧牲了故事的邏輯性和嚴密性。

這種通過巧合來推進情節發展的方式,在很多超級英雄電影中都存在:

比如《蝙蝠俠大戰超人》中,蝙蝠俠與超人之所以化干戈為玉帛,僅僅是因為他們的母親剛好同名。

又比如《奇異博士》中,斯特蘭奇之所以雙手殘廢,也只是因為偶然的一次車禍。

這些重要的轉折都是完全的巧合,沒有做到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

編劇藉助於「巧合」來推進劇情,就像是玩家藉助於「金手指」來打通關卡,是一種很簡單取巧的方式,但卻並不能讓人完全信服。

從劇作角度上來說,《銀河護衛隊2》甚至連《長城》都比不上。

《長城》的劇本四平八穩,除了影片的後半段劇情太過緊湊以外,基本挑不出別的大毛病出來。

但是,我們就能夠因此說《銀河護衛隊2》還不如《長城》嗎?

至少我不同意,相信絕大多數觀眾也不會同意。

在一部商業電影中,尤其是IP類電影中。「故事」的確很重要,但它絕不是唯一重要的;和故事一樣重要的,還有人物。

就拿《銀河護衛隊2》開頭的第一個大事件「打章魚-偷電池-被追殺」來說。

它雖然與後續的情節沒有直接和必然的聯繫。但影片卻通過這一事件將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徵細膩而生動地展現了出來。

比如德拉卡斯鑽到怪物肚子里,爬出來的時候哈哈大笑。耿直boy的形象呼之欲出。

再比如火箭浣熊偷能量電池這一塊,看似和劇情沒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卻與後面他的一段自白相呼應,這也解釋了火箭浣熊為什麼刀子嘴豆腐心,為什麼他總是想讓自己被人討厭。因為這是他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其實他在內心裡渴望被同伴需要。

而且,最妙的是,「火箭」偷電池這個情節還與浣熊這種生物的習性相呼應(浣熊十分喜歡偷東西吃)

小浣熊破壞牆壁鑽到廚房去偷吃東西:

還有,女祭司阿耶沙因為能量電池被偷,舉全國之力去追殺星爵,很好地表現了她兇狠之中帶著點中二的氣質。同時也通過阿耶莎引出了術士亞當,為接下來的續作作鋪墊。

更不用說每一個神態都能用來做表情包的小樹苗格魯特;

以及,長著兩隻觸角呆萌呆萌的螳螂女。

這些角色都塑造得極為成功。

《長城》雖然劇本不錯,可裡面有哪一個角色讓人印象深刻?

守城的那些將領們,個個都是中國影視圈中的頂級明星,可他們只在盔甲顏色上有所不同而已,各自的性格特徵卻完全無從分辨。

《變形金剛》特效屌炸天,可能讓觀眾產生印象的也只是汽車人和威震天,其中的人類角色有一點吸引人之處么?(當然,梅根福克斯的辣臀除外)

《銀河護衛隊2》或許從劇本上來說不盡如人意,但他從人物塑造上來說,甩出了《長城》和《變形金剛》幾條街的距離。

其實,從《鋼鐵俠》到《美隊》,從《雷神》到《奇異博士》,不論是主角托尼史塔克、雷神托爾.....

還是配角洛基、古一法師.....等等

每一部漫威電影中,都有一群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哪怕他只出場了十幾分鐘)

或許劇本上仍有一些小硬傷,但漫威塑造人物的功力絕對是一流的。

因為和一般的商業電影不同,《銀河護衛隊2》之所以在劇本上不按套路出牌,是因為劇本不僅僅只是服務於這一部電影,而是服務於整個漫威電影宇宙。

而超級英雄在整個漫威電影宇宙中佔據了一個十分核心的地位,因此,可以允許電影在劇本上出現一點小瑕疵,但是人物形象絕對不能崩!

許多情節放在單獨一部電影中會顯得邏輯不通,但是如果把它放在整個漫威電影宇宙中看,就能體會到製作方的深謀遠慮了。

國內許多商業電影所欠缺的,恰恰就是這種深謀遠慮,它們既輕視了故事,也忽略掉了人物。

就拿周星馳的《西遊》系列來說,《伏妖篇》在前作《降魔篇》的基礎上對演員進行了一次徹頭徹尾的大換血。

而換演員對於一部IP的價值傷害往往是致命的。

沒了德普的《加勒比海盜》會怎樣,我不敢想。

沒了小羅伯特唐尼的《鋼鐵俠》會是怎樣?那還是《鋼鐵俠》嗎?

正如前段時間《金剛狼3》上映時,有網友評論的一樣:

之後所有金剛狼都是在扮演休傑克曼,從今往後談論起金剛狼,我們也只會想到他。

這個句式同樣可以變成:

「之後所有傑克船長(鋼鐵俠)都是在扮演強尼德普(小羅伯特唐尼),從今往後談論起傑克船長(鋼鐵俠),我們也只會想到他」

角色形象在整個IP電影價值鏈中佔據了至關重要的一環,可國內的電影製作方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電影中人物價值的重要性。

如果《西遊伏妖篇》的製作方是因為考慮文章身上的負面新聞而將其撤換那就罷了,可為什麼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的演員也全部都換掉了呢?

《西遊降魔篇》中師徒四人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到了《伏妖篇》中,這四個角色都崩了,他們本來可以走得更遠的。

我當初就很期待周星馳的《西遊》系列能夠成為國產電影中一個真正有價值的IP,可看了《西遊伏妖篇》後真的失望了。

所有人都只想著通過明星的粉絲效應來賺快錢,沒有人想著慢慢打磨一個國產電影的品牌形象。

不過,失望歸失望,信心還是不能丟的。

如果《尋龍訣》系列能夠認真打磨,《鬼吹燈》中胡八一的形象將永遠定格在滿臉大鬍子、堅韌而瀟洒的陳坤身上。

如果趙又廷和馮紹峰能夠在《狄仁傑》系列中不斷突破自己的演技瓶頸,那麼狄仁傑和尉遲真金同樣有可能和國外的福爾摩斯與華生一樣,成為中國的知名神探組合。

國產商業電影需要進步,電影人尊重的不應當只是眼前短暫的粉絲流量,還應該尊重自己在熒幕上塑造的人物形象。

-------------

更多影評發表在微信公眾號:電影冊子 當中。

好頂贊!國產瑪麗蘇電影有希望了

《速8》在朝著《007》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另有知乎專欄:尋妖記 - 知乎專欄,會寫一些各種妖怪、靈異及神話相關的文章。

以及我正在連載的長篇小說:《尋妖記》:雪山神女(一) - 知乎專欄

歡迎閱讀,等你入坑


推薦閱讀:

鮮為人知:《從奴隸到將軍》與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
推薦一部測試,是否具有王健林接班人的潛質的電影
國產動畫電影《秦時明月》與《龍之谷》相比較而言,各有什麼優劣之處?
你最喜歡「龍之谷-破曉奇兵」的哪個鏡頭?
《驢得水》:荒誕下的人性善惡

TAG:电影 | 影视评论 | 漫威Marv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