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想】把人當人來對待
我記得羅羽曾經在知乎上回答一個問題,說他喜歡的女朋友,就是一個具備主體性的人。當時我可能感觸不夠深入,想的是人類概念形成的範疇化過程,可能會導致羅羽永遠找不到他喜歡的女朋友,因為我們永遠找不到方的圓。
後來我又在知乎上無意中看到一個問題,提問者是男性的異性戀,他列舉了自己的一些條件,包括年齡、學歷、收入、家庭背景等等。又列舉了自己的女朋友的一些條件,包括學歷、生活背景、教育背景、家庭背景、一些行為習慣等等。他重點強調了,他的女朋友曾經嫁給過一個白人,後來離婚了。他現在正在糾結要不要和她結婚。
我對這類問題一向是不感興趣的,但看到問題之下許多其他人的回答,讓我愈發有一種膽顫心驚的感覺。幾乎所有的人,包括提問者和回答者,都沒有把人當人看。
人不是工具
人的異化,這個現象對我來說並不陌生,馬克思對此一定深有感慨。但我一直沒覺得它非常普遍,普遍到大家都已經默認人類是一種工具性的機器,婚姻是一場互相利用的交易。
人之為主體性的人,就是說人不是一個牙刷式的客體工具。人不是為了公司的績效而曾在的,不是為了賺多少錢而存在的,不是為了比百分之多少的人要強而存在的。人是為了人而存在的,既是為了人自身這個個體,又是為了人類這個集體。
我們的生存,是為了讓自己註定結束的人生充滿意義。或者說,我們以一種賦值的方式,給自己的一段時光賦予意義。這個意義甚至在千百年後還存在。世界雖然早已沒有我們,但我們影響還在,我們中的大多數雖然不是舉足輕重,但也絕非無關緊要。
我現在才發現,我自己喜歡的女朋友,也是具備主體性的人,然後按照我對心理學和社會學的了解,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多少具備主體性的人。
人們不把自己當人看,把自己當作實現某個目標的工具來看,就像我們把牙刷當作實現刷牙目的的工具。我們把自己當作實現某個目標的工具。這種目標又往往是區隔性的目標,是希望獲得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從而可以從上往下俯視他人,讓他人羨慕和嫉妒自己。
一些人找男朋友或女朋友,可能都會考慮到這樣一個標準,那就是帶出去讓朋友看到,會不會給自己長面子。這個標準讓我很噁心,這其實就是把男朋友和女朋友當作自己的一個裝飾品,能否讓朋友們羨慕自己。長面子的的標準又往往是顏值。顏值這個詞就讓我很噁心。它把千變萬化的相貌用一個滿分為10且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數的分數來進行打分。分數越高,就說明這個裝飾品越漂亮,越有利用價值。我很難理解這個顏值分數的設計如何解決偏好多樣性的問題,林憶蓮是單眼皮,一些人很喜歡,一些人不喜歡,那林憶蓮的顏值又是多少?
喜歡她/他喜歡的自己
我喜歡林憶蓮,是因為她唱的歌我很喜歡。很長時間我都無法將林憶蓮這個名字和她的長相對上號,我只能將她的名字和聲音對上號。我很早以前就寫過一篇文章,講的是擇偶應該最看重哪一點。歸結成一句口號式的話,我們找對象,應該找對象的鏡子里的那個人。
什麼叫鏡子里的那個人呢?這是一個隱喻。我們照鏡子可以看作一個自我欣賞的過程,然而每個人最欣賞自己的點,並不相同。有些人以自己的外表為傲,有些人以自己的財富為豪,有些人則關注自己的行為模式,自己的神經網路結構。
假設有一個人,她最欣賞的就是自己拉小提琴的本事。而你也因為最喜歡她拉小提琴而和她在一起,那麼你們倆的感情就可能越來越深。因為她拉小提琴的技術會隨著時間不斷進步。而她也許長相不太漂亮,而你並不太在意這點。同樣,也許她最喜歡的是你為人正直。而你為人正直這一點也不大可能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有所改變。你可能身高不高,但她也不太在意這點。
根據心理學研究,親密關係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雙方之間的相似性。雙方在價值觀、人格特質、興趣愛好、能力水平等等方面愈發相似,那麼彼此之間就越合適。找對象,有一點像找另一個自己。柏拉圖在《會飲篇》中講的那個神話故事,人類原先是有四條腿四個手,兩個頭。但由於力量太強大,導致神不滿,於是神把人分割成兩半,就成了我們今天這個樣子。而找對象,其實就是找自己原先的另一半。我想,既然原先是一個人,那麼彼此之間應該非常相似才對。
用詞會出賣我們的心
談婚論價,好似婚嫁成了一個需要談論(談判)的商業交易。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這麼理解。我從來不相信羅曼蒂克式的愛情,但我相信,哪怕是在商業談判中,人也應該被當作目的,而不是工具。我們尊重的是人之為人的意願,而不是人之為機器的效率。
道理寫出來好像都很簡單,但真正做到又實在太難。我們說不應該把人當作手段,而應該把人當作目的。但實際生活中,我們卻默認把人當作手段。我們說公司是一種「用人單位」,人就是被用的那個東西,我們想要招「好用」的人,不想招「不好用」的人。
語言是一種思維框架,想要拒斥某種思維框架,就要從改變用語習慣開始。「用人單位」這種辭彙用法,是我從來不會使用的。我從來不會把自己的公司說成是「用人單位」。哪怕事實上,我還是需要和員工們一起去完成某個任務,實現某些目標。但我也從來不會把員工視為一個工具,我依然會考慮到他人的意願,就像我不會把自己當作一個工具,我總是會考慮到自己的意願。
遣詞造句小心謹慎,一直是我很欣賞的一個優點。我們言說這個世界的方式,其實表達了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我從來不尋找真正的自我、人生的意義,我說的是建構身份認同、人生意義。我很少說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思維能力,我會說它是一種思維風格,而風格更加中性一點。我強調不同的價值取向都是同樣有價值的。我最看重知識的價值,但我也知道美、財富、人性、信仰、權力等價值也同樣有價值。我的言辭里從來不會把女性視作男性的附屬品。我不會說那些做壞事的人是因為無恥,因為很多時候是因為無知而已。而無知很大程度上被我當作中性辭彙而不是貶義詞來使用。
改變我們的行為習慣,第一步往往是意識到問題所在,意識到我們需要改變。我建議的第二步,可以從改變我們的說話方式開始。要做到在行為上把人當人來對待,可以首先從說話中把人當人來對待。剛開始可能很彆扭,後來就會慢慢習慣了。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臨時附註:目前第二期課程正在開放報名,詳情請看文章【認真想】認真想初級課程詳細目錄與相關信息
推薦閱讀:
※電影《港囧》的故事裡暗藏的心理學依據是什麼?
※年度心理學讀物:武志紅《巨嬰國》
※你會覺得紙媒上的專欄比博客文章「高級」「可信」一點嗎?為什麼?
※《萬曆十五年》到底有什麼智慧,讓高育良和侯亮平為之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