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爭霸賽①:史上最敢幹的時代

從本期開始,我將一連幾集說說「人類太空史上最敢想最敢幹的時代」——太空競賽。

先簡單說說什麼是太空競賽?中國叫太空爭霸,英語叫Space Race,俄語是Космическая гонка。爭霸主角只有兩個,美國VS蘇聯,其他國家只有當吃瓜群眾的份兒。

爭霸擂台,從地球表面擴大到大氣層以外的太空。競賽規則,各自使出逆天的勁兒,看誰最先衝出地球,飛遍整個內太陽系!看起來是不是挺像小時候玩的佔山頭遊戲?

▲據稱這是第一張太空競賽海報,出自蘇聯藝術家Iraklii Toidze之手,名為《以和平的名義》。當時蘇聯強調的是,就太空探索而言,一切都是為了和平。

比賽時間,1955年~1975年,整整二十年。再具體點說,太空競賽開始於1955年8月2日,蘇聯宣布也要發射自己的衛星,這被當作「4天前美國聲明發射人造衛星」的有力回應。而終結太空競賽的標誌時間是1975年7月17日,阿波羅號與聯盟號飛船實現太空對接,美蘇兩國宇航員握手送禮、相互串門。爭鋒對決二十年的太空版冷戰,就此打住。

正因為這樣,似乎才奠定了世界人民頭腦里的印象:美國是個獨一無二的、超級發達的航天大國。然而,歷史真相遠非這麼簡單。

揭開這段傳奇的斷代史,有人得出結論:沒有競爭就沒有競爭力,沒有競爭對手就沒有競爭活力。也有人感概不已:沒有太空競賽就不會拖垮蘇聯,就不會導致西風壓倒東風。還有人拍手稱快:這是國家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肉搏戰,物競天擇最終說了算。更有人頷首微笑:太空競賽是現代科技最好的興奮劑,人類文明最好的加速器。也有人不禁搖頭:當時用力過猛,體力透支和畸形發育,導致了21世紀的人類,對太空探索的銳氣都泄了。

而我翻看這段歷史,看到更多的是:什麼叫挑戰極限。在一個至高無上的賽事面前,人類是如何挑戰各種極限的。這些挑戰,在今天看來依然鋒利無比。如果說好奇心是探索宇宙的第一推動力,那麼勇氣才是構成這種力場的基本力。畢竟邁向太空的每一步,人類都是在挑戰自我。

▲這是蘇聯成功發射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斯普特尼克俄語спутник,含有衛星之意)。小小一顆衛星,竟然引爆兩個超級大國的超級競賽,蘇聯由此自信心爆棚,一度搶佔先機,在美國則引發了斯普特尼克危機,直接催生了日後大名鼎鼎的NASA和水星計劃。

▲1957年11月3日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大型哺乳動物萊卡,為後續的人類打頭陣。最初蘇聯宣稱萊卡在太空存活了四天,最後死於缺氧,畢竟太空艙是無法回收的。然而直到2002年,俄羅斯才披露,萊卡在進入太空後僅幾小時就因中暑而死。2008年,莫斯科為萊卡豎起一座紀念碑。

▲這個長得挺像火箭的,其實是顆衛星。1958年1月31日美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探索者1號,不僅晚於蘇聯第一顆地球人造衛星,也晚於太空犬萊卡升空。不過,在軌時間缺很長,一直運行到1970年。因探索者1號而起的整個探索者計劃,被稍後成立的NASA接管,成為日後美國無人駕駛宇宙飛船的總稱,包括多達90多個科研航天器。

▲人類首位太空人尤里·加加林和首位女宇航員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大英雄也有小幽默。

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上301公里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48分鐘,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太空人。連同他的微笑一起征服了世人。7年後的1968年3月27日,他和教練員駕駛米格-15戰機例行飛行訓練時,不幸墜機,年僅34歲。各種猜想至今還未消散,有關話題我將在本系列裡細說。

1963年6月16日,捷列什科娃單獨乘坐東方6號進入太空,日後成為蘇聯/俄羅斯歷史上第一位女將軍。月球背面有一座環形山以她命名。2014年冬季奧運會,她還作為奧林匹克旗手高調亮相,現年80歲(1937年出生)。

▲這個名叫Ham的黑猩猩,1961年1月測試水星太空艙進行亞軌道飛行,為4個月後美國首個太空人謝潑德先行探路。

▲這就是艾倫·謝潑德,1961年5月5號成為了首個進入太空的美國人,也是人類第二個太空人。儘管他並沒有飛到像加加林一樣的軌道,但他是第一個手動操控宇宙飛船飛行姿態及制動火箭點火的太空人。

▲這是人類第一次完整拍攝的整顆地球,由阿波羅8號宇航員威廉·安德斯在1968年12月距離地球30000公里的太空拍攝。在整張照片中,中間大部分陸地其實是南美洲,北美洲在右下方,左下方陰影處稍微露出一小片的是非洲大陸。

阿波羅8號不僅是人類第一次離開近地軌道,還是首次繞月球航行,同時也是著名的土星5號火箭第一次載人發射。

▲阿波羅10號三名宇航員——尤金·塞爾南、托馬斯·斯塔福德、約翰·楊,創造了迄今為止人類飛行的最快速度記錄,1969年5月26日阿波羅10號從月球軌道返航時,一度達到每小時39897公里的速度,即11.08千米/秒,光速的0.000037倍。

▲1969年7月21日世界標準時間02:56,阿波羅11號登月執行長阿姆斯特朗,成為人類踏上月球的第一人,說出了著名的金句:「這對個人來說是一小步,對人類來說卻是一大步」。不妨聽聽原聲:登月金句

之後和搭檔巴茲·奧爾德林在月球表面停留了兩個半小時,照片中的宇航員就是巴茲。在距離阿波羅11號登月點50公里處,有一個環形山就是以阿姆斯特朗命名的。而《玩具總動員》里的巴士光年就是根據巴茲取名的。

▲1971年7月30日,阿波羅15號宇航員把一塊紀念14位犧牲的美國和蘇聯宇航員的紀念牌匾,還有一個「倒下的宇航員」雕像留在月球上。

▲1975年7月17日,阿波羅號與聯盟號飛船實現太空對接,美蘇兩國宇航員握手送禮、相互串門。參與者從左向右:迪克·斯雷頓、托馬斯·斯塔福德、文斯·布蘭德、阿列克謝·列昂諾夫、瓦列里·庫巴索夫。

下面是我根據太空競賽創下的各種紀錄,製成了這張圖。人類在不斷挑戰自己的同時,創造出的一連串創世傳奇。

如圖顯示,太空競賽上半場和下半場的中段前,一直都是蘇聯壓住美國打。

第一枚洲際導彈是蘇聯甩出去的(1957年5月15日R-7),第一顆人造衛星是蘇聯發射的(1957年10月4日斯普特尼克1號),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動物也是蘇聯升空的(1957年11月3日太空狗萊卡),第一個星際探測器是蘇聯飛出去的(1959年1月2日第一個月球探測器),第一個太空人還是蘇聯人搶先了(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搭載第一個載人航天器東方一號),第一個空間站又是蘇聯搶先一步(1971年4月19日禮炮一號),第一個太空望遠鏡也是由蘇聯升空的(1971年6月獵戶座1號空間天體物理望遠鏡),第一個火星著陸器還是由蘇聯成功發射的(1971年12月2日火星3號)。

但笑到最後的,才是真正贏家。後發制人的美國,在拼技術、拼經濟、拼人才、拼創新等一攬子綜合國力基礎上,最終憑藉廣為熟悉的阿波羅登月計劃,推高了整個太空競賽時代的最高潮,而蘇聯不得不放棄自己還提不起來的登月計劃。

隨著1972年阿波羅17號最後一次登月收場,美蘇兩國握手言和了,至少是在太空領域是這樣的。三年後,太空競賽標誌性收官。催生了兩國一系列的航天合作——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太空梭-和平號計劃、國際空間站項目。正所謂是不打不相識。


推薦閱讀:

太空爭霸賽⑤:美國首個太空人
人類未來有沒有組建星際聯合艦隊,全人類集體走向太空宇宙的可能性?

TAG:太空探索 | 美苏争霸 | 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