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到底有什麼智慧,讓高育良和侯亮平為之瘋狂

1、

在《人民的名義》迎來大結局時,有一本書被反覆提及,那便是《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就像祁同偉常讀的天局一樣,成為了劇中另外一個反面人物高育良的核心設定。

《人民的名義》中至少兩處提及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一處是高小琴的妹妹高小鳳以《萬曆十五年》為媒介成功勾搭高育良,一處是吳惠芬說侯亮平借了她的《萬曆十五年》還沒還。

可以說《萬曆十五年》是高育良成功的開始,也是它墮落的引子,更是侯亮平最終擊潰他的終極武器。

高育良為什麼成功呢,因為他從《萬曆》一書中鑽研透了中國古代官僚系統的一個很大的弊病:文官抱團腐敗,多重領導導致系統糾錯能力底下,即便皇帝萬曆也對此一籌莫展。

說一個淺顯的例子,假如抓捕丁義珍時,不用開省委常委會,那麼就不會有人通風報信。丁義珍一旦被捕,後面的劇情還有這麼跌宕起伏嗎?

老書記趙立春當政的三十年里,高育良並沒有什麼傑出表現,卻靠著傳統官場的揣摩上意、妥協、和為人處事的學問一路高升,甚至一度超過了政績突出的李達康。

高育良很像《萬曆》一書中的高拱,而李達康則非常像另外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張居正,有趣的是這兩個人在歷史上的位置和「高李配」驚人相似。

在整部劇中高育良非常熱愛對官場進行分析,他的話很有智慧,這讓很多觀眾對他恨不起來,他的身上有很多學者型官員的特點。

高育良深知萬曆年間的文官習慣,即一項政策能否付諸實施,實施後或成或敗,全靠它與所有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無憂,否則倫理上的完美,仍不過是空中樓閣。

他深刻理解官場的規律:官比事重要,人比理權威。這樣的智慧讓他高升,然而最後,這樣的智慧還是害了他。

用《萬曆》作者黃仁宇的話說,道德不能代替技術,更不能代替法律。道德的標準和尺度太多,最終道德會淪為權力者的玩物。

妻子吳惠芬提醒過他,要拋棄祁同偉選擇和侯亮平站到一起,他不聽,他認為祁同偉不得不保。

高育良勸說侯亮平放棄調查祁同偉,要「適可而止」時,侯亮平提醒他,他不僅是祁同偉的老師,不僅是老書記的下屬,而是省委副書記,省政法委書記時,高育良發怒了。

所謂的「師生情」「尊重老領導」,這樣傳統的社會價值觀,被官場扭曲為道德詭辯,用來自我催眠,忘記自己已經是脫離社會底層的怪物,忘記系統內部已經矛盾重重。

此時道德變成了一把殺人利器,不僅割傷人民,也毀滅了自己。

這種弊病往往掛上一個看似正確的概念,在明朝叫做「德治」,在當代中國叫做「給個面子」。

2、

在《人》劇里,高育良對《萬曆十五年》的理解之淺,竟無法識別小高的「學識」上的人格美容,忽視前妻在明史問題上的權威,這樣的悲劇,正是《萬曆》一書的核心思想。

高育良對侯亮平說:「你不懂愛情,更不懂小高在墨家思想上的造詣。」

侯亮平打斷了老師的發言,並且痛心疾首的告訴老師:「老師你只是色迷心竅而已,明史您完全應該去和歷史學教授吳老師去談,所謂小高的學識,不過是趙瑞龍花一個月找了個歷史教授補習上去的。」

用道德做慾望的障眼法,在現實生活中,我早屢見不鮮,而且無力吐槽,只可惜太多人看不透。

某男聽說女神喜歡「會做飯的男人」,於是細心鑽研,有一天找了機會在女神面前大秀廚藝,可惜只換來女神的白眼。

某男不懂,所謂女神喜歡的「會做飯的男人」,其實是有著吳彥祖的臉,六塊腹肌,家境殷實的小鮮肉,他們要是會做飯就好了。女神對廚藝高超的黑胖子,沒什麼興趣。

某人參觀動物園,給老婆孩子都買了票,但自己卻選擇逃票翻越圍欄,最終被老虎咬死。我寫下《可憐的老虎,你可知人心猛於虎》一文,申明遵守規矩的重要性。

立馬有人罵了,一條人命沒了,他的妻子孩子活活看著他離開,你個人渣居然還同情老虎。

我同情老虎,我更同情規則在某些道德面前的弱勢,如果人們習慣了「過馬路湊夠一波就走」,或者是「我有急事,所以需要插隊」,那麼社會秩序必然會崩潰。

某深圳有三套房的作家「賣文救女」,利用微信打賞的漏洞,加上一個P2P金融公司的炒作,一天內吸金兩百萬,吸粉上百萬。網友白天「愛心泛濫」,下午「真相揭露」,晚上「感悟人生」。

很多人只關注他女兒遭遇了不幸,卻沒有思考過,這樣透支公眾信任的「愛心炒作」會讓很多家徒四壁、急需捐贈的病人寒心,會讓因為醫患關係已經戰戰兢兢的一線醫務人員污名化,會讓那些慷慨解囊的捐贈者備受譏諷。

所謂熱點事件必反轉,就是因為人們的觀點往往隨著一些細節變動,而社會上的道德理論往往很多又存在衝突。

書里有一段經典名言: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個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分無善惡,有的人身敗,有的人名裂,還有的人身敗而兼名裂。

3、

無數個看似悲情的網路熱點事件,就跟官場上的灰色地帶一樣,制約空白的地方,人心就會失控。人心一旦失控,就會滋生出基於達爾文理論的潛規則,而這些潛規則,造就了一個我們難以面對的事實——階級固化。

如果你想成為社會精英,那我覺得《萬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兒》都值得你看看。《明朝那些事兒》作者有一句名言,它用來形容《人民的名義》里的人物命運,再適合不過了。

能改的,叫缺點;不能改的,叫弱點。

正因為我們有些缺點不能改,所以才需要完善制度去制約它。大明王朝的滅亡,不在於李自成的失業,不在於崇禎的性格弱點,也不在於袁崇煥的死,而在於規則的缺失。

反腐的成果,是時候在制度改進上來鞏固了。雖然在《人民的名義》里,很多人批評它抬高了檢察院的地位,過於貶低警察、法院和政府官員。

但這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如果檢察院的監督機制,能建立起一個獨立於地方政府系統的監督體系,取消「雙重領導」。那直接震懾腐敗和懶政這件事,就不需要過於依賴達康書記和沙書記的運籌帷幄了。

正如我為什麼強烈建議你,去讀書,去讀歷史,去和形形色色的人發生交集,當你明白,所有的因,必然結出一個果時,你便不再輕易的墜入陷阱。

推薦閱讀:

描述一下你是如何克服自己人性弱點的?

TAG:心理学 | 生活方式 | 人际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