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酒,你卻沒故事

一幅倫勃朗的油畫就是光影與空間的完美融合,你彷彿能透過細膩豐富的筆觸,感受到人物內心深處的奧秘。

站在它面前,你會不由得讚歎藝術大師的超高技藝與過人天賦。

可惜你被它「騙了」,這只是一件仿製品。

不過和大多數仿作不同,這幅畫可不是出自人類之手,而是人工智慧。它是荷蘭的藝術家和科學家團隊,在2016年用大數據和演算法製作出來的,名叫「下一位倫勃朗」(The Next Rembrandt)。

阿爾法狗打敗李世石的時候,有些人不屑一顧,他們說,「那又怎樣呢?機器人永遠不能講出一個新笑話,更別提涉足藝術領域了。

然而目前的情況是,藝術家再也沒法高枕無憂了。

現在,繪畫機器人五分鐘就能畫出一張素描人像;你還可以給它漫畫的線描稿,它很快就會幫你完成填色工作,這讓畫師們為他們的前景感到擔憂。

google繪畫機器人

人工智慧已經開始搶奪畫家的飯碗,更可怕的是,這一切還只是個開始......

去年,Google推出了一個叫DeepDream的繪畫系統,它能模仿不同的藝術風格,可以把任何一張照片,變成梵高、蒙克、畢加索的面貌。

deepdreamgenerator.com

梵高風格的照片

甚至一個新的爭議性話題開始受到西方藝術界的關注——

AI能否策展?

起因就是代碼藝術家Mario Kilngemann發明了一款能在任何兩張作品之間發現關聯的智能程序——X degree of Seperation。

X degree of Separation分析出《吶喊》與瓷器之間的關聯

短短几年間,人工智慧已經入侵了繪畫、音樂、寫作和電影領域。

AI寫出的微小說參加了日本的文學大賽,音樂智能實驗室(EMI)製作的巴赫風格的音樂連專家的耳朵都能騙過;更喪心病狂的是,人工智慧還創作了一部科幻電影《sunspring》!

電影《sunspring》

之前高曉松發過一篇微博,論調很悲觀,他說

「等有一天,機器做出了所有的音樂與詩歌,我們的路也會走完。」

這是否是杞人憂天?還是說,人工智慧真的能夠取代藝術家?

其實,這類問題早就成為學術界的熱門話題,類腦智能專家們曾經提出「人工智慧是否等同於創造力」。

馮建峰教授就認為,創造性和智能的關係其實非常複雜。

高智力並不意味著高創造力。

人類的創造力一般和「發散思維」有關,它往往要求脫離原有框架的束縛,發現事物之間的新聯繫,而這恰恰是演算法所不具備的。為何會這樣說?讓我們來看看它們是怎樣工作的吧。

人工智慧做的所有事情,可以簡化成兩個字——「演算法」。它最擅長的是基於海量數據進行的運算、分析和模擬。你需要明確定義一個目標。比如我在路上開車,它可以通過分析,給我一個最佳路徑。

人工智慧的「藝術創作」也是相同原理。比如說,那張仿倫勃朗油畫,它的製作過程如下:

第一步,掃描倫勃朗的346幅作品,並用深度學習演算法,強化這些數字文檔。

第二步,選擇一位中年男子形象作為繪畫主題。然後分析倫勃朗對於構圖、幾何、材料的使用風格,估算出五官的位置。

第三步,將以上數據結合起來,生成一幅完整的半身像,最後用3D印表機做出13層UV-ink,打造真實油畫質感。

一張精妙的「倫勃朗油畫」就這樣誕生了。

你發現問題了嗎?

其實並沒有任何「新」的東西被創造出來。無論是倫勃朗,還是素描人像、梵高、畢加索的抽象畫,所有這些人工智慧創作的作品,都是基於美術史上已有的風格和審美。

文學和音樂也類似,有科學家就說過,把莎士比亞的風格拿過來,讓計算機建模,可以生成跟莎士比亞風格完全一樣的作品。但是想讓它創作一個新風格,引領潮流就困難了。

再者,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始終只能告訴我們「是什麼」,而終究不會自己探索「為什麼」。就好像一個有趣的故事:

一個生物學家臨死的時候看見了上帝,他興高采烈地感謝上帝讓他發現了蜘蛛產絲的奧秘與其中的成分。

上帝說:「那麼你滿足了嗎?」

生物學家說:「我滿足了。」

上帝說:「可是你只是知道了這蜘蛛產絲的原理(How),你依舊不知道它為什麼(Why)能夠做到呀。」

同理,人工智慧的確可以複製、甚至有條件地創造一切表面的美好。但那作品背後的愛與恨,那藝術家創作時的一個停頓,一個失誤,一個莫名其妙急轉的筆鋒,它臨摹不了,也無法再次呈現。很簡單,人工智慧無法回答的問題是——它為什麼要創作這個作品,它的背後有什麼樣引人入勝的故事。

再退一步講,歷史上,科技發展威脅到藝術家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光學成像機器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已經發明,很多美術史上的藝術大師們,像卡拉瓦喬、維米爾,都會利用透鏡和暗箱進行創作,這讓他們的作品具有真實的現場感。

攝影剛出現的時候,畫家們都驚恐萬分,19世紀初期有大量肖像畫家丟掉工作。然而另一些藝術家卻開始重新思考繪畫的意義:既然繪畫不一定要模仿現實,那為什麼不能表現人類的內心世界或寄居純粹形式?

現代主義繪畫便由此產生了。

維米爾《繪畫的寓言》(局部)

寫在結尾

在演算法的自我學習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叫做outlier detection, 也就是異常檢測。通過對異常(outlier)的檢測,演算法不斷自我完善,提高精確度。在官方的定義里,異常(outlier)也叫做離群值,新奇,雜訊,偏差和例外。離群值使機器學習無法達到100%的精確率。

在藝術創作里,也是這Outlier的意義使得藝術家,作為人,依舊是不可替代的存在。這個Outlier可以是他們的個人傳奇閱歷,他們對周遭的高度敏感,他們的愛與激情,他們的傷痛和激憤,他們的想像力加上潛意識……所有的所有,在理性知識的剩餘區域,這些科技所不能替代、甚至不能解釋的區域,Outlier守護著我們人的創造力的尊嚴。

如果說人工智慧是對藝術家身份的又一次威脅,那麼無疑,就像19世紀的肖像畫家一樣,很多藝術從業者都將失業,比如那些不斷重複藝術史風格的畫家。但是,是否也因此,一些藝術家會利用人工智慧創作出新的形式的不朽?來自人工智慧的威脅,是否將迫使人類對藝術的本質展開一次新的觀念革新?

對於偉大的藝術家而言,媒介是工具,是他們身體和思想的延伸。新生的媒介和載體不應該是他們黯淡的壓力,而應該成為他們狂奔、綻放的舞台。

我們,拭目以待。

<END>

【不知道沒關係,讓我來告訴你】

想閱讀更多有趣文章,請關注不知道藝術公眾號:buzhidaoart

關注微博了解更多藝術資訊:不知道藝術

推薦閱讀:

攝影的未來
青年藝術100上的行為藝術盤點:你荒誕無比,也可深刻至極。|張小玉
他用10萬本「禁書」蓋了一座神廟
黑死病與鳥嘴面具
耶穌的死和復活是預言還是策劃?

TAG:人工智能 | 绘画 | 艺术 |